《東南歐時報》網站3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在巴爾干地區的“絲綢之路” 上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與阿爾巴尼亞結盟在巴爾干半島站穩腳跟。與霍查關系破裂后,北京又和前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發展經濟和外交關系。如今,已成經濟和軍事大國的中國依然對東南歐興趣盎然,但策略已轉向借助與日俱增的貿易和處于萌芽狀態的政治結盟擴展影響力,與該地區各國政府和企業形成更緊密的關系,在巴爾干半島的學校推行中文教育。
中國的投資興趣十分廣泛,除塞爾維亞的發電廠、保加利亞的汽車廠、布加勒斯特的商業和阿爾巴尼亞的礦產外,還正與土耳其磋商改善貿易關系。2011年的研究發現,中國在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和保加利亞的投資分別為26億歐元、11億歐元和6.3億歐元。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中歐觀察”認為,中國向巴爾干半島擴張是在“繪制”穿越歐亞大陸的“現代絲綢之路”,北京正“通過對希臘的戰略投資和起草現代絲綢之路計劃,集中開發巴爾干半島未被利用的商業潛力。”中國對該地區興趣日益濃厚與多個歐洲國家遭遇經濟危機有關。
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本月訪問阿爾巴尼亞,與阿總理貝里沙商談兩國在港口基礎設施、能源和旅游等領域的合作事項。貝里沙表示阿方樂意“為中國投資建立自由貿易區,以便中國投資能利用(阿方)有利地理位置進一步向歐洲市場滲透。”阿國內學校已開展中文教育,貝里沙表示:“中文在某種程度上能成為第二外語。”地拉那商會發言人普侖加表示,阿企業家將中國視為真正的長期伙伴。塞爾維亞也正加強發展對華關系。塞教育科學部長和中國駐塞大使3月份簽署實施塞中小學開設漢語課試點合作的備忘錄。
盡管中國仍反對科索沃獨立,但中資企業在科索沃發展迅速。目前有454家中資企業在科索沃經營業務。科貿易和工業部部長的政治顧問伊斯特里菲表示,盡管科中未簽署貿易協議,但“(對華出口)占科索沃總出口的9%。2011年對華出口達2800萬歐元,比2010年增加90.8%。”
中國是熊市中的公牛。盡管增長放緩,但其7.5%增長目標仍令歐洲市場相形見絀。北京的觸角正向遠處延伸。▲(作者琳達·卡拉達庫,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