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黃文煒
許多日本藝術家在“3·11”大地震后總在自問:我能為復興做些什么?在災難面前,藝術難道無所作為嗎?美術作品、文學作品難道和日常生活離得很遠嗎?如果是建筑設計者,尚可為災區造房子,那么美術家、文學家、歌唱家能做什么呢?
藝術家們敏感的心一直為災難所牽掛。據日本媒體報道,去年8月,在受到海嘯襲擊的仙臺市若林地區一個叫“演劇工房”的公共場所里,出現了一個“藝術秋千架”,深受小朋友們青睞,那是用被海嘯沖垮的松樹的枝干做成的?!八囆g秋千架”抹去了災難的險惡,以藝術造型安撫人心。這是大阪美術家柴田英昭創造的作品。從2003年開始,他和工作伙伴使用大阪淀川河畔的垃圾和漂流物創造有趣的造型,現在他們把修復、裝扮災區當作己任。
憤怒出詩人,悲傷也出詩人。“3·11”大地震后不久,福島市詩人和合亮一在社交網站“推特”上陸續發表詩作《詩之礫》,引起強烈共鳴。他的詩表達了“活在福島,為福島而活”的情懷。地震后和合亮一已出版了三本詩集。災難讓他的詩的風格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前是前衛朦朧型,現在是直抒敘述型,用詩歌為讀者直接描述災區的現狀。
災難后,詩歌的活躍不時可見。一個名為《春天,相信言語的力量》詩歌朗誦會去年4月在日本近代文學館舉辦,收入全部贈災區。5月,思潮社的《現代詩手貼》雜志因刊登災區詩人們的作品而火暴。詩人佐佐木干郎從去年9月開始在災區開展詩歌朗誦活動,和受災者交流,分擔他們的傷痛。他已經走過了巖手縣的陸前高田、大船渡、釜石等地。
大地震和海嘯讓作家們的靈魂受到巨大沖擊,他們思索又思索,尋找跨越災難的言語的力量。一年來,日本的出版社已經出了許多和大地震有關的書。大地震后不久,作家村上龍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什么都失去了,但是日本人唯一找回的是希望》,鼓勵人們要奮起。去年4月,由作家島田雅彥發起,在網上開設了把書本的銷售款贈送災區的“復興書店”,參與這一活動的作家已達150多名。今年2月,老牌出版社講談社出版小說、隨筆集《盡管如此三月再來》,其中有谷川俊太郎、重松清、川上弘美等名家。作家們從文學的角度預想“3·11”后的世界。
核災難更是讓作家們的內心深受震動。2011年6月,作家村上春樹在西班牙接受“加泰羅尼亞國際獎”的頒獎儀式上發表了題為《非現實夢想家》的演講。在演講中,他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的重大事故是日本在廣島、長崎受到原子彈打擊后所蒙受的又一核災難。日本人應該對核電站繼續說不,應該從國家層面來推進有效能源的開發,以取代核電站。另一位作家大江健三郎今年3月16日參加“第32屆巴黎國際書展”時,就福島核事故強調:“不破壞下一代的生存環境是最根本的倫理道德。全世界的人在討論核電的未來,所有的評論家都認為核電最終會消失?!?/p>
近日日本講談社出版了一本寫真集,作者是地震海嘯重災區巖手、宮城、福島三地33名中小學生,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詮釋災難。他們拍攝的照片場景有:被海嘯沖走的自家房子,“3·11”之前和朋友一起上學的小路,浸水的心愛樂器,大人們悲傷的哭泣,生活在避難所的親人們久違的笑顏……有張照片讓記者久久凝視:空曠的學校操場,遠方背景隱約可見堆成山的瓦礫,少年肅然而立,眼望遠方,仿佛在一瞬間成熟了。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攝影藝術作品獲得了如何戰勝巨大災難并生存下去的勇氣?!?/p>
環球時報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