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廣梅
近聞中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中宣部、外交部等13家單位擬于今年聯合開展釣魚島列島、南海及諸島地名、地圖的規范、修訂、普及和宣傳工作,備感振奮。這一行為將作為我國官方行使主權的標志性事件載入史冊。
就規范、修訂南海諸島名稱及地圖而言,我國歷史上曾有過四次重要的官方行動。第一次是部分西方列強對我國南海諸島進行登島、非法測量甚至提出“主權”要求后,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奉命于1909年率艦巡視南海海域,命名了西沙群島的主要島嶼;第二次是法國侵占我南沙九小島后,我國政府于1934年審定公布了132個南海諸島的中英文名稱,并于1935年出版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第三次是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后,我國政府收回了被日本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島,于1947年公布了167個南海諸島的名稱,于1948年公開出版了繪有我國南海11段傳統海疆線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地圖》;第四次是在南海周邊聲索國加緊對我南沙島礁實施武力侵占的背景下,我國政府經普查后公布了287個南海諸島的名稱。
上述四起事件,包括13個部門即將開展的行動,是證明我國發現、命名并進而對南海諸島行使持續有效管轄權的重要法律依據,在認定爭議島礁主權歸屬方面具有國際法效力。實際上,我國在島礁主權歸屬歷史證據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就南海諸島而言,我國早在漢代就發現、命名南海諸島,在三國兩晉時期開始開發經營南海諸島,在唐代開始采取納入版圖、設立政區、規范地名、立法確認、宣示主權等形式,持續有效地行使管轄權。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我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事實未受到挑戰。
上世紀70年代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醞釀創設新的海洋法律制度以及南海石油儲量的報道,喚起周邊國家的海洋意識,由此也引發了一場海洋權益爭奪戰,導致我國傳統海疆線內的島礁被侵占、海域被侵劃、資源被掠奪。目前這些得到實惠的國家為固化“主權”紛紛采取命名、立法及軍事管控等手段實施所謂的“有效管轄”,域外國家也趁機介入,南海問題越發難以解決。而其他海上鄰國在經營、謀略海洋方面的做法也值得我們深思,日本不惜重金加固遠離本土、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沖之鳥礁;韓國投入巨資建設最早被我發現、勘察的蘇巖暗礁,其主要目的無外乎是想由此獲得礁巖方圓43萬余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及其中的自然資源。
總結得失,在世界新一輪藍色圈地運動興起之時,由于我國國民意識沒有及時地從陸到海實現轉變,錯失了良機,損失了利益。對海洋權益缺乏敏感性和前瞻性,使我們無法在別國尚未意識到時搶在前頭把事情想好辦妥,更不可能產生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強烈沖動與激情,對海洋權益的維護也就差強人意。這次由國家有關部門以規范、修訂島礁名稱與地圖為基礎組織開展的全民國家版圖意識教育,是一次提升全民海洋意識的重要契機,惟愿我國各界能借助這股春風推進海洋開發及權益維護,扭轉海洋權益維護方面被動不利的局面。▲(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