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勇
《環球時報》26日發表社評《堅守社會對謠言的抵御防線》,正面解讀最近一個時期在國內外、網絡上下盛傳的各種流言蜚語。這是一種負責任的理性態度,是將社會熱點、政治熱點轉換為一種可討論的話題。相信如果能將這樣的話題深入討論下去,一定有助于重構一個更合理的信息發布機制,有助于中國社會和諧與穩定。
流言蜚語從本質上說,是人類由于好奇心驅動對未知的一種探究。而且,這種探究往往會積淀成歷史的一部分。我們現在研究中國歷史,從先秦到清末,直至當代,如果不注意謠言的傳播,根本就無法解讀。謠言記錄了歷史片段,也參與了歷史創造。這是中國歷史的真實,盡管是一種悲劇。
我們現在已經不太清楚1898年中國政治轉折的真相了,過去一百多年都在說那是一場針對維新力量的政變。近年才有史證表明,真相是康有為等人鑒于政治變革的艱難而發動一場武裝抗爭,然后又因袁世凱不愿介入而倉皇出逃。但清廷在接獲這些情報后并沒有向社會公布,聽任流言蜚語在國內外肆意傳播。直至事件完全平息,清廷方才發布一道上諭詳述事件始末。但先入為主,清廷的解讀在過去一百年一直得不到人們的信任,大清王朝的政治信譽在這件事情上受到巨大損失。
從普通的認知規律上講,當真相還沒有呈現時,誰也沒有辦法阻止人們去想去說去拼圖,去尋求事件的邏輯關聯,嘗試著講出一個既能合乎歷史真實又能合乎邏輯的不一樣的故事。而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個社會足夠健康,就不應該害怕流言蜚語。
當然,從政治穩定層面說,流言蜚語可能對現存秩序有一定程度的傷害,但是也應該承認,基于重大政治事件而發生的流言蜚語,其實有很多就來自介入政治事件的人物之手,他們或許為了某些目的故意散布。所以,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所有的流言蜚語都不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而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否則就根本不會有人信,流言蜚語也就失去傳播的意義。
流言蜚語能否倒逼出真相,應該是個不必懷疑的問題。流言確實具有這樣的功能,盡管真的很殘忍。從后來的事實看,往往一方面那些極端的傳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其實也在證實傳言的部分可信性。這樣的例子在過去幾十年時常發生。因此,與其指責這些流言的制造者、傳播者,不如從流言產生機制上尋求根本解決。
我注意到前一段時間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因小病而住院,南非官方和媒體很自然地予以報道,社會沒有恐慌,更沒有流言蜚語,人們對曼德拉的關愛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如果我們也能夠建立相對透明的信息機制,那么相關的流言蜚語就沒有產生的余地。
很多年來,我們的媒體和輿論一直說“謠言止于智者”,因而幾十年來對人民對輿論最低限度的要求就是不傳謠不信謠。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謠言反映了民眾對國家前途的高度關注,說明關注者對這個國家抱有信心和期待。在這方面,我們的相關部門是否應該檢討:自己是不是太傲慢,沒有關注到民眾對信息的正當需求呢?仔細想想,所謂“謠言止于智者”的說法值得重新思量。從文法上說,“智”有可能是個通假字,它的正字或許應該是“知”。“謠言止于知者”的意思當然很清晰:當信息最大限度公開了,當公民的知情權最大限度保障了,還會有流言蜚語,還會有謠言嗎?▲(作者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