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俊
最近哈爾濱的一起“惡性傷醫”事件再次將“醫患糾紛”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筆者認為,一方面,社會要對醫生群體多一些理解、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有必要從務實角度借鑒國外的好做法、好經驗,特別是推廣第三方調解機制妥善化解醫患糾紛,為醫患糾紛提供“緩沖帶”。
近年來,醫患糾紛問題頗為突出,但這一問題不是簡單的治安問題,而是涉及醫患糾紛解決機制乃至醫護人員職業道德問題等社會性問題。如何根治醫患糾紛,首先要找準醫患矛盾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就現實而言,現行醫療事故解決機制明顯缺乏足夠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患者在醫療事故認定和解決機制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可以理解,因為患者本身對醫療信息不了解,所以在遭遇缺乏公平、透明的醫療糾紛解決程序和機制時,他們往往選擇“醫鬧”這種“私力救濟”渠道,多鬧多得、少鬧少得,不鬧不得。因此,建立公平科學的醫療糾紛解決程序和機制,才是遏制醫療糾紛現象的關鍵所在。
因此,醫患糾紛屬于社會管理機制缺陷衍生出的問題,應盡量引入社會力量而不是執法力量進行妥善解決,將原來針尖對麥芒式的醫患雙方民事糾紛發展到有社會組織介入的多方社會問題。就醫患糾紛社會管理而言,引入人民調解,設立醫療糾紛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堪稱創新醫療領域社會管理的新途徑。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可以包括離退休醫學專家和法官、律師、公證員等法律工作者。目前,全國不少地方都嘗試建立了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實施效果較好。
此外,有些發達國家在預防醫患糾紛上有很多社會治理的好辦法值得我們借鑒。在美國,醫生是一個收入很高、頗受尊重的職業,但醫患糾紛曾經同樣困擾過醫院和醫護人員。為了建立安全的醫療環境,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2004年就頒布指南,規定醫院的報警防范設施要與警方合作,醫院還要建立有暴力記錄的患者“限制訪客”名單,發放給護士站和訪客簽到處。在加拿大,患者一般要先看家庭醫生,遇到疑難雜癥和大病再轉去專科醫生或醫院。這樣病患能直接接觸的家庭醫生不負治療責任,負有治療責任的專科醫生、醫院又不和病患直接接觸,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醫患糾紛的發生率。
因此,醫患糾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誘發醫患糾紛深層次社會治理問題的漠視。解決醫患糾紛,不妨廣泛引入第三方調解機制。社會管理創新是個大課題,促進社會管理創新也不妨就從推廣建立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根治醫患糾紛這個小課題入手。▲(作者是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