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榮安 晁建虎 劉東錢 郭尚杰 楊嘉 胡迪 南晶
近年來隨著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患者的增加,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患者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1],部分復發患者需要進行再手術,由于再次手術需要去除更多的腰椎穩定結構,治療上比較棘手。本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聯合360°植骨融合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3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齡30~58歲(45.6±10.2)。距初次手術時間為11~120個月(67.2±20.4)。首次術式: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11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8例、后路開窗法髓核摘除術4例;突出部位:同間隙同側突出14例,對側突出6例,中央型突出3例。本組所有患者均有明顯的放射性下肢痛,單側癥狀14例,雙側癥狀9例,伴間歇性跛行6例。經正規非手術治療3個月無效;手術節段:L4/L512例,L5/S19例,L4/L5并L5/S12例。
1.2 影像學檢查 術前全部病例行腰椎正側位及動力位X線、CT及MRI檢查,評價腰椎的整體結構和穩定性,是否合并椎管狹窄和椎間盤退變情況。MRI可見腰椎術后改變,瘢痕增生形成,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硬膜受壓等。
1.3 手術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滿意后,俯臥位,腹部懸空,沿原切口進入,分離兩側椎旁肌,顯露原減壓部位遠近端椎體的關節突關節及橫突。采用“人字嵴”定位法選好進釘點,在C型臂X線機定位下經病變節段上下椎弓根打入螺釘。分離殘留椎板與瘢痕結合部,擴大減壓側隱窩及神經根管,如瘢痕與神經根粘連緊密,先用骨刀去除關節突關節內側部分,暴露神經根外側份,然后追蹤分離,將硬膜和神經根牽開,徹底切除突出的間盤組織或骨化組織。安裝連接桿,撐開椎間隙,用絞刀及刮刀去除終板軟骨,使皮質下骨毛糙滲血時止,常規切取髂后上棘合適大小的三面皮質緣骨塊,并于髂棘內用刮匙刮取適當松質骨顆粒,在椎間撐開狀態下,把部分松質骨顆粒填入椎間隙前1/3,壓實后植入三面皮質緣骨塊,植骨塊后緣要低于椎體后緣2~3mm,植骨完成后通過內固定加壓椎間隙,使骨塊穩定、牢實,同時注意檢查有無碎骨塊向椎管內脫出。將關節突外側、橫突根部殘留軟組織清除,用骨鑿使之骨床毛糙,沖洗創面,于橫突間用髂骨粒和咬除的椎板及棘突骨粒聯合植骨,完成360°植骨融合。
1.4 術后處理 術后48h內拔除引流管,抗生素預防感染3~5d,常規給予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連用3d,口服甲鈷胺500mg。早期行雙下肢直腿抬高功能鍛煉,7d后開始腰背肌訓練,4~6周后戴腰圍下床活動。術后1周、3個月及6個月門診攝片復查。
1.5 療效判定 Macnab[2]療效評定標準,優:疼痛消失,無運動功能障礙,恢復工作和活動;良:偶有疼痛,主要癥狀消失,肌力正常,直腿抬高試驗(-),可輕體力工作;可:癥狀有改善,但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有神經受壓的表現,需進一步手術治療。
術中出現硬膜囊破裂2例,行人工硬脊膜修復,術后出現下肢癥狀加重2例,經過脫水,激素和神經營養藥物治療,神經癥狀逐漸恢復,術后腦脊液漏1例,經過對癥處理后好轉。全部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均獲隨訪,時間為6~28個月(19.4±8.9)。腰腿痛得到明顯改善,本組優18例,良4例,可1例,差0例,優良率95.7%。未出現椎弓根螺釘松動、斷裂,植骨不融合現象。
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是指腰椎間盤摘除術后癥狀緩解至少半年以上,其后出現的同一節段同側或對側椎間盤再次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率國內為5%~19%,國外為5%~11%[3]。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其復發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手術中髓核摘除不徹底有關,并且手術進一步破壞了纖維環的強度,術后椎體負重時椎間盤內壓升高,殘留的髓核組織就從原手術間隙或對側再次突出,也可能與手術后病變節段發生一系列病理改變有關。李強一和楊雍[4]認為腰椎間盤突癥手術破壞了脊柱的穩定性,腰椎運動節段矢狀面穩定性改變,該節段潛在不穩,是同間隙復發及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初次行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中破壞了局部正常的解剖結構,腰椎管或神經根管內充滿了瘢痕組織,硬脊膜及神經根不易分離,強行剝離易導致硬脊膜、神經根及馬尾神經的損傷,因此增加了再次手術的難度,必須謹慎操作,先顯露原減壓部位遠近端椎體的關節突關節及橫突,銳性分離殘留椎板與瘢痕結合部,擴大減壓側隱窩及神經根管,如瘢痕與神經根粘連緊密,先用銳利骨刀去除關節突關節內側部分,暴露神經根外側份,然后追蹤分離,可以有效避免神經根損傷[5]。如瘢痕與硬脊膜緊密粘連,強行分離極易造成腦脊液漏。如出現硬脊膜撕裂應仔細進行修補,可給予人工硬脊膜覆蓋修復處理。再次手術需要切除更多的組織,極大地破壞了腰椎的穩定性,必須行堅強內固定及植骨融合,防止腰椎失穩。
后路植骨的方法主要有后外側植骨、椎間植骨及360°植骨3種方法。后外側植骨即小關節突外側、橫突間植骨,臨近脊柱中柱,受伸屈應力的干擾較小,融合率高,對椎管內神經血管的干擾性小,也無植骨塊滑入椎管的危險,但要求骨量充分,植骨床要處理好[6]。椎間植骨時植骨塊在椎體間產生支撐作用,與椎弓根系統共同維持前柱的穩定,符合腰椎的自然生物力學特征。360°植骨是將后外側植骨與椎間植骨結合起來的全脊椎植骨方法,椎弓根螺釘系統聯合360°植骨融合更符合Denis脊柱三柱理論力學分布,有更好的融合效果及更好的穩定性,可解決螺釘松動、斷裂,椎間隙高度下降及植骨不融合等眾多問題,是一種更理想的植骨方式。
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聯合360°植骨融合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植入含皮質骨的骨塊能支撐和穩定前柱、撐開椎間隙、恢復椎間盤的高度和恢復腰椎生理曲度,提供即刻與遠期的穩定性,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脊柱三柱固定。本組病例優良率達95.7%,未出現椎弓根螺釘松動、斷裂,植骨不融合現象,具有固定堅強、融合確切、癥狀緩解快和相對經濟等優點,是目前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較理想的方法之一。
[1]殷明,熊文華,孟繁勝,等.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的相關因素與預防措施 [J].當代醫學,2012,18(17):19-20.
[2]騰紅材,賈連順,尚建如,等.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加單純椎體間植骨融合治療下腰椎不穩癥[J].中國骨傷,2002,15(12):718-720.
[3]Cinotti G,Gumina S,Giannicola G,et al.Contralateral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ults ofdiscectom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primary herniation[J].Spine,1999,24(8):800-806.
[4]李強一,楊雍.腰椎間盤手術對腰椎節段矢狀面穩定性影響的生物力學研究[J].首都科大學學報,1998,19(3):256-259.
[5]袁維,徐建廣.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加椎體間融合術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J].脊柱外科雜志,2008,6(4):223.
[6]朱立國,王尚全,楊克新,等.腰椎經椎弓根螺釘系統內固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