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廣林,王文凱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柿廣翅蠟蟬泌蠟習性研究
謝廣林,王文凱 (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研究了柿廣翅蠟蟬[Ricaniasublimbata(Jacobi,1916)]的泌蠟生物學特性,并討論了泌蠟習性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與意義。
柿廣翅蠟蟬[Ricaniasublimbata(Jacobi,1916)];泌蠟習性;作用
柿廣翅蠟蟬[Ricaniasublimbata(Jacobi,1916)]為半翅目廣翅蠟蟬科昆蟲,廣泛分布于我國湖北、山東、福建、臺灣、貴州、廣東等省(區)[1-3]。自20世紀80年代發現其為害柑桔以來,國內多位學者對柿廣翅蠟蟬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習性、為害特點、預測預報、防控技術等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報道[4-30]。最近又報道了觸角及足的超微結構觀察[31-32]。但其泌蠟習性仍未見報道。柿廣翅蠟蟬若蟲腹末具泌蠟孔,分泌的蠟絲向上翻蓋在蟲體背面,形成保護層,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由于蠟泌物的覆蓋保護作用,減少了化學藥劑直接接觸蟲體表面的機率,影響化學防治效果。為此,本研究探討了柿廣翅蠟蟬的泌蠟習性,并分析了泌蠟習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以及與化學防治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室內觀察用柿廣翅蠟蟬蟲源均采自湖北省荊州市太湖農場荊西村柑桔園,當年3月底將即將孵化的整段帶卵枝條或梢剪下,帶回室內進行保濕培養至孵出若蟲,將初孵若蟲每籠10頭轉移至養蟲籠飼養至成蟲產卵,在此期間定時觀察并記錄若蟲和成蟲的泌蠟生物學習性,在蛻皮、羽化和產卵等關鍵過程進行連續觀察。
野外觀察用蟲源均為自然狀態下的若蟲和成蟲。在有帶卵枝梢的柑桔園選取1塊約30m×100m 的不施藥劑的柑桔田,隨機選取5株柑桔,觀察植株上的廣翅蠟蟬的泌蠟習性。
由于室內飼養的柿廣翅蠟蟬發育進度快于野外自然狀態下的廣翅蠟蟬,因此根據室內飼養的發育進度不定期觀察野外的柿廣翅蠟蟬泌蠟習性。
結合室內飼養和田間觀察,記錄柿廣翅蠟蟬若蟲和成蟲的泌蠟生物學習性。
2.1 若蟲泌蠟習性
初孵若蟲體白色,略呈盾形,腹部緊縮成截斷狀,腹部末端無蠟絲。數小時后,若蟲開始從腹部末端的蠟腺開口——泌蠟孔向外分泌蠟泌物。蠟泌物在空氣中凝固成很短的白色細絲,蠟絲隨著蟲體的生長而逐漸變長、增多,形狀也隨之發生變化。2齡若蟲腹部末端可見4個無色透明的泌蠟孔,初期可見少量略成絲狀的蠟絲,向上向前傾斜,向兩邊張開,末期蠟絲上翹,端部略呈棉絮狀,向前覆蓋腹部。3齡若蟲泌腺孔略呈淡紫色,蠟絲白色,顯著成棉絮狀,可將身體完全覆蓋。4齡若蟲分泌的蠟絲形狀、顏色與3齡若蟲相似,但更長,卷曲得更厲害,在蟲體背面呈棉絮狀堆積更厚。5齡若蟲后期蠟絲由白色變成淡黃色,端部逐漸被損落,至羽化前期,蠟絲顏色暗淡,長短不一,顯得十分凌亂。
每個齡期蛻皮前由于蠟絲長時間與外界接觸,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落。蛻皮后蠟絲留在蛻上,蟲體形成新的蠟絲,隨著蟲體的增長,蠟泌物在蠟絲基部不斷堆積,進而使得蠟絲逐漸增多、變長、開展。
2.2 成蟲泌蠟習性
老熟若蟲羽化為成蟲后,泌蠟孔的結構和位置均發生了變化。雄蟲的泌蠟孔退化,腹部不再產生蠟絲。雌蟲的泌蠟孔由腹部末端背側上方轉至腹部側下方。性成熟的成蟲在腹部兩側可見白色的質地較密的絮狀蠟絲,緊貼腹部。雌蟲在產卵時將分泌的蠟絲覆蓋在產卵刻痕之上,藉此保護卵安全越冬,同時,卵藏匿于蠟絲之下,有利于卵避免遭受捕食性天敵及寄生性天敵的捕食及寄生。到翌年卵即將孵化時,覆蓋在產卵孔表面的蠟絲由于雨水及風等作用大部分剝落,暴露出深褐色的卵粒。
蠟腺及泌臘孔在老熟若蟲羽化為成蟲的過程中結構及功能的變化尚不得而知。雄蟲在羽化后喪失了泌蠟的功能,而雌蟲藉于對卵保護的需要,保留了泌蠟的功能,并且蠟泌物的質地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以適應此功能的需要。
柿廣翅蠟蟬雄蟲僅在若蟲期具有分泌蠟絲的習性,而雌蟲則在整個生活階段都具有分泌蠟絲的習性,但其蠟泌物的質地和作用則在不同蟲態發生變化。若蟲期的蠟絲會隨著身體的生長而增多、變長、開展。若蟲在每次蛻皮后,其原有的蠟絲會附著在蛻上,蟲體分泌蠟泌物形成新的蠟絲。成蟲期則只有雌性保留了泌蠟孔具有分泌蠟絲的習性,但此時泌蠟孔的位置及蠟絲的質地明顯發生了變化以適應于新的功能。
柿廣翅蠟蟬低齡若蟲不善活動,并且常具有聚集的習性,發育至高齡若蟲后才善于跳躍,逐漸向寄主植物周圍擴散。因此,柿廣翅蠟蟬在低齡期容易被捕食性天敵如蜘蛛、螳螂及鳥類捕食。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柿廣翅蠟蟬獲得了分泌蠟絲的功能,并且蠟絲的形態也特異化,向前翻轉覆蓋蟲體背面,形成保護傘。當若蟲受到驚嚇時,蠟絲會隨蟲體腹部的運動而向上及四周擴展,起到驚嚇天敵的作用;若蟲在靜止時由于蠟絲覆蓋住蟲體而又不易被天敵發現,同樣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成蟲期基于對卵的保護作用,雌蟲保留了泌蠟功能,并且為了適應此功能,泌蠟孔的位置和蠟泌物的質地均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充分體現了形態、結構與功能的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蠟泌物的覆蓋保護作用,減少了化學藥劑直接接觸蟲體表面的機率,有效地阻斷了化學農藥直接通過表皮進入體內的途徑,也起到了保護自己的作用。
[1]周 堯,路進生.中國的廣翅蠟蟬科附八新種[J].昆蟲學報,1977,20(3):314-322.
[2]周 堯,路進生,黃 桔,等.中國經濟昆蟲志(第36冊:同翅目,蠟蟬總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1-152.
[3]張玉波.西南地區廣翅蠟蟬科昆蟲分類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9:1-95.
[4]羅曉明,羅天相,劉 莎.柿廣翅蠟蟬的發生與防治[J].河南農業科學,2004,(3):41-42.
[5]徐冠軍,鐘仕田.柿廣翅蠟蟬生物學與防治的初步研究[J].昆蟲知識,1988,(2):93-95.
[6]徐冠軍,鐘仕田.宜昌地區桔園蠟蟬種類調查初報[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8,(2):196-198.
[7]夏楚貴,鐘仕田,龍士兵.桔園柿廣翅蠟蟬卵塊空間分布圖式[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1,(1):29-33.
[8]鐘仕田,夏楚貴.柿廣翅蠟蟬卵塊在桔樹上的分布[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1,(2):50-54.
[9]夏楚貴,鐘任田.桔園柿廣翅蠟蟬卵塊分布型參數的應用[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1,(3):52-59.
[10]劉 進,馬貴成.幾種藥劑防治桔園柿廣翅蠟蟬的試驗[J].湖北植保,1998,(3):21.
[11]胡梅操,祝柳波,袁嗣良,等.柿廣翅蠟蟬的生物學及預測預報試行辦法[J].江西植保.1998,(1):8-11.
[12]祝柳波,胡梅操,袁嗣良,等.為害果樹的廣翅蠟蟬科害蟲的田間識別[J].江西林業科技,1998,(6):40-41.
[13]張炎周,田繼耀.柿廣翅蠟蟬為害柑桔情況調查[J].中國南方果樹,1999,(2):20.
[14]應榮樞.柿廣翅蠟蟬危害柑桔果實的新發現[J].中國南方果樹,1999,(6):18.
[15]王思政,黃 桔,李 慧,等.中國柑桔新害蟲——柿廣翅蠟蟬研究初報[J].華北農學報,1996,(3):136.
[16]張炎周,田繼耀.柿廣翅蠟蟬在漳河庫區為害柑桔[J].湖北植保,1997,(6):15.
[17]汪 篪,張國寶,劉 進,等.柿廣翅蠟蟬危害柑桔的特點與控制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0,(3):12.
[18]陳慶紅.柿廣翅蠟蟬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結果[J].湖北植保,2000,(3):24-25.
[19]劉永生,張清良.柿廣翅蠟蟬生物學特性及防治初報[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1,(2):39-41.
[20]羅天相.柿廣翅蠟蟬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3,(5):76-77.
[21]羅天相.為害果樹的廣翅蠟蟬科害蟲的田間識別[J].江西植保,2003,(1):14-15.
[22]羅天相,劉 莎.柿廣翅蠟蟬的發生與防治[J].安徽農業科學,2003,(6):1057-1067.
[23]劉永生.柿廣翅蠟蟬發生及藥劑防治試驗[J].農資科技,2003,(5):18-19.
[24]羅曉明,羅天相,劉 莎.柿廣翅蠟蟬的發生與防治[J].河南農業科學,2004,(3):41-42.
[25]劉曙雯,嵇保中,張 凱,等.柿廣翅蠟蟬越冬卵刻痕的分布與危害特點[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7-62.
[26]夏雄勤,陳碧蓮,孫興全,等.柿廣翅蠟蟬發生規律及防治[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5(16):199-200.
[27]邱淑芬,孫國俊,李粉華,等.江蘇金壇地區柿廣翅蠟蟬調查初報[J].江西農業學報,2010,(1):95-96,101.
[28]趙豐華,呂立哲,任紅樓.信陽茶樹新害蟲——蠟蟬[J].中國茶葉,2010,(10):16-17.
[29]趙豐華,呂立哲,任紅樓,等.豫南茶園柿廣翅蠟蟬生物學特性[J].中國茶葉,2011,(5):18-19.
[30]姚廷山,冉 春,胡軍華,等.山東廣翅蠟蟬在柑桔園中的為害與防治[J].中國南方果樹,2011,(5):76-77.
[31]王洪亮,李衛海,王丙麗,等.柿廣翅蠟蟬成蟲足感受器超微結構的研究[J].北方園藝,2011,(19):127-129.
[32]王洪亮,王丙麗,田雪亮.柿廣翅蠟蟬成蟲觸角感受器超微結構的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11,20(12):174-177.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9.002
Q969.35
A
1673-1409(2012)09-S007-02
2012-08-21
長江大學科學發展基金項目(2004z1111)。
謝廣林(1978-),男,湖南漣源人,博士生, 講師, 主要從事昆蟲分類及害蟲綜合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