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妍,黃 翔
(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北湖社區衛生服務站,湖北 荊州 434000)
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兒靜脈輸液的風險管理
周雯妍,黃 翔
(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北湖社區衛生服務站,湖北 荊州 434000)
目的:防范護理風險,提高社區護理質量,為社區患兒提供安全、優質、有效的護理服務。方法:通過分析小兒靜脈輸液存在的護理風險,結合社區服務站的特點,提出有效的護理風險防范措施。結果:增強了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了護理管理質量。結論:社區醫療服務風險管理有利于減少護患糾紛。
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兒;靜脈輸液;護理風險管理
隨著國家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重視,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條件逐漸改善,診療水平逐步提高,很多病人選擇在家門口的社區服務站就診,小兒患者也越來越多。小兒輸液因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以及家長對病情的焦急心情,使護患矛盾不斷激化,一觸即發。我們選擇湖北省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北湖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例,探討小兒靜脈輸液的風險,并進行有效的管理。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輸液患兒2130例,年齡在1~14歲。原發病: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口腔炎、腹瀉。
觀察期間接待投訴12例,其中一針穿刺失敗4例,溝通不到位8例。
2.1一次穿刺不成功原因分析
2.1.1 護士因素 護理人員年齡較大,視力較差;護理人員情緒不穩定導致穿刺失敗;選擇的血管不合適;進針的角度不正確,導致穿破血管下壁;固定技術欠佳,導致針頭滑出血管。
2.1.2 患兒因素 年齡小,配合差;肥胖兒靜脈不明顯,不容易掌握深淺度;脫水的患兒血管腔不充盈,穿刺后不易回血;患兒有強烈的恐懼感,躁動不安,穿刺成功后無法固定而導致失敗。
2.1.3 家屬因素 患兒家屬對孩子溺愛,對病情的焦急心情,情緒激動,要求護士一針見血或堅持自己選擇穿刺部位,導致護患關系緊張;對操作者不信任等因素,給操作者造成心理壓力。
2.1.4 外界因素 照明不足,環境較暗;氣溫低,導致血管收縮變細。
2.2護患溝通不到位原因分析
2.2.1 溝通意識缺乏 護理人員雖有一定的溝通意識,但忙于具體的護理操作或護理文書的書寫,不愿花費時間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難以在心理上與患方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往往在護理風險已經出現時才與患方溝通,造成患方不理解或拒絕接受現實。
2.2.2 溝通技巧運用不當 語言簡單,內容表述不清,概念模棱兩可;溝通時態度生硬,使患方在心理上產生反感,影響溝通效果。
2.2.3 溝通語言不當 患方文化水平及對醫療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同,護患交流時, 護士過多采用專業術語,容易產生誤解或不解, 影響交流效果。護士的知識面狹窄,當病人表示對病情、治療等感到害怕或焦慮時,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所學知識為病人解惑釋疑,做好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在工作繁忙時急于求成,健康教育速度太快,信息量過多,超過患者承受能力。
2.2.4 解釋不到位 隨著人們健康觀念改變,患者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溝通時以自我為中心,急于闡述自己的觀點,阻斷患者表達感情和信息,這些都會造成患者孤立無援,形成心理障礙,使患者和家屬心情不愉快,有礙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
2.2.5 人員不足 護理人員工作量超負荷,使護士身心處于持續緊張狀態,在工作中缺少熱情,語言交流不夠得體,關心患兒不到位,對家屬的提問不能及時給予解答,輸液過程中巡視不及時,導致靜脈穿刺處滲漏、液體輸空等。
2.2.6 因護理操作失誤而引發矛盾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有些護士的護理操作技術不過硬,操作失敗時,又不善于與患方溝通,或與患方交流方式不恰當,使患方對護士產生不信任感,造成護患溝通障礙而引發矛盾。
2.2.7 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上普遍開展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活動,使患者牢固樹立了“顧客是上帝”的觀念,由于護士與患方接觸最多,時間最長,有些患方對護士的態度冷漠,忽視了護士的存在,甚至個別缺乏修養的患者,當其不合理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漫罵護理人員,惡語傷人,嚴重挫傷護士的自尊,影響護士與之溝通的積極性。
通過分析投訴的原因,認識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制定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3.1提高“一針見血”成功率
首先,護理人員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愛心和誠心,在實際工作中,嫻熟地掌握護理操作技術,發揚鎮靜、果斷、細心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掌握扎實的穿刺技術,操作時保持冷靜,力求“一針見血”。其次,做好準備工作 ,保證光線充足,改善病房的條件,必要時安裝空調。與患兒家屬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多溝通,取得家屬的信任,時刻表現出對患兒的關愛和呵護,拉近與家屬的心理距離,對患兒多鼓勵,多贊美,適當給予物品獎勵,消除患兒恐懼感,力求讓其配合;對實在不能合作的患兒,可以同家長協商,讓其回避,避免家屬的焦灼情緒給穿刺護士帶來心理壓力。最后,要加強對特殊情況的處理 :對空虛不充盈的血管,穿刺前可用局部按摩、熱敷及指壓等方法,盡量讓血管充盈。患兒回血較慢,可將輸液瓶放低位置,最好在小兒頭部以下,這樣可避免因不見回血繼續潛行,而導致穿破血管,因為輸液瓶放低后,具有一定虹吸作用,輸液管內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1]。所以針頭一旦進入血管,就很容易見到回血。
3.2強化有效的護患溝通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融洽護患關系,護士要有 “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務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務。理解患兒及家長有痛苦、焦慮、恐懼、期待等心理,想方設法讓患方的心理保持最佳狀態,為護患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會自我調適,避免在工作中出現脾氣暴躁、態度生硬、精神不振、工作出差錯等現象。接待患方時使用禮貌用語,提高應變能力和溝通技巧。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儀表規范。護士應該是精力充沛、衣著得體、態度和藹、舉止端莊。微笑地問候可以縮短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家長感到親切,感到被重視。規范的儀表能表現出嚴謹的工作態度,使患兒家長感受到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對我們產生信任,增強安全感。
優化環境。在室內墻面張貼卡通圖畫;電視機播放少兒節目;準備一些貼畫、棒棒糖,有利于減少患兒恐懼心理。
采用語言性溝通。尊重患兒,使用夸獎性語言。在護理過程中,注意患兒的情緒變化,并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尊重家長,善于傾聽、溝通,做好疾病的宣傳教育,孩子生病后,家長焦慮萬分,渴望藥到病除,我們對此要耐心解釋,任何疾病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轉歸的過程。對于要求“一針見血”的家長,護士應該表示理解,在穿刺前,向家長解釋小兒靜脈穿刺的難度、風險都高于成年人。如果一針不能成功,就要請另一名護士進行穿刺。提倡讓患兒選擇護士為其進行靜脈穿刺。告訴家長要理解護士,配合護士,只有在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減輕患兒痛苦的共同目的。主動及時地溝通能使家長感受到護士對他們和患兒的真正關心,達到相互配合的最佳效果,同時能將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
技術性溝通。護士要用沉穩的工作態度、嫻熟的操作技巧贏得患兒的信任和配合。小兒在靜脈穿刺時易掙扎、哭鬧,家長焦急心疼,因此“一針見血”的效果就顯得極其重要。在穿刺中盡量做到一針見血,如果沒有成功,應該向家屬或患兒表示歉意,消除家長的不滿情緒,對家長由此產生的抱怨給予理解。穿刺成功后給予患兒適當的表揚,滿足患兒的自尊心和榮譽感。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如果小兒出現不適,立即匯報醫生,及時進行處理。嚴格執行規范的操作流程,以取得家長的充分信任。
規范管理。建立質量控制小組,每月對護理工作質量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組織討論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進行質量追蹤。科學派班,合理利用人力資源,努力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輸液高峰時配備充足人力,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
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一部分,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各項管理制度還不盡完善的情況下,推行護理風險管理,要以預防為主,不斷提高護理內在質量。我們通過加強護理風險的管理,護理人員不僅取得了患兒及家屬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而且增強了患方對服務站的忠誠度,充分調動了患方與護士配合的積極性,共同努力達到了治療的預期效果。
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少檢查治療、護理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在救治和護理患者過程中必然要承擔一定的風險[2]。護理人員是治療、護理措施的落實者,稍有不慎就會對患兒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細致入微的觀察力。“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對護理工作中存在或潛在的護理風險的識別、評價和處理,以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事件對病人、醫護人員可能產生的危害及經濟損失”[2]。護理風險貫穿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要求護理管理者從多元化、多方位的角度正確識別護理風險,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并督促落實,才能將護理風險降到最低,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確保護理安全的目的。
[1]姚學娜,馬春濤,高世紅,等.輸液時靜脈穿刺易見回血法[J].中華護理雜志,1993,28(10):61.
[2]吳敏.急診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09,11(7):3097-3098.
[編輯]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1.023
2012-09-05
周雯妍(1970-),女,湖北荊州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社區護理工作。
R473.2
A
1673-1409(2012)11-R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