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霖 (韓山師范學院體育系,廣東 潮州 521041)
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的辯證思考
林 霖 (韓山師范學院體育系,廣東 潮州 521041)
運用文獻法、邏輯分析法,對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社區化進行辯證分析。高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化存在符合相互原則、互為資源有效利用、互為服務對象、打造雙贏局面等辯證關系。應對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矛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安全管理、多渠道維護經費來源、構建監督評價機制以及加強規章制度建設等。
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場地設施;矛盾應對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對體育運動的需求日趨強烈,形式日趨多樣化,社區將成為承擔體育文化與活動的重要場所[1]。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將日益凸顯,并可能成為妨礙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2]。《全民健身計劃》的全面實施以來,群眾體育得到了大力發展,與此同時,人們體育健身需求與健身場地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早在1995年頒布的《關于公共體育場館向群眾開放的通知》,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群眾鍛煉場地缺乏,開放部分場地提供了依據。1995年進行的第4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統計數據顯示學校體育場館數量占總數的67%,其中高校體育場地占比例大,設施更完善。因此,充分利用高校體育場地資源,解決社區體育活動場地不足問題具有積極意義。高校體育場地的開放不僅可以解決民眾對體育設施的需求,更可借由互動成為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重要的橋梁,使得高校與社區結合,形成彼此資源共享的新教育理念。
隨著社區管理與社區文化建設的不斷增強,高校成為整體社區的一部分,日益為大眾所接受。高校一定程度上應配合社區發展的目標,反映社區的特色與文化,同時社區也受高校的文化影響,高校不僅反映社區的價值,而且影響社區的發展。社區是高校所在地,也是高校的背景;社區提供高校學生校外生活環境。社區發展目標有賴于高校參與和服務才能實現,而高校教育業有賴于社區的支持才能順利推展。具體而言有教育方面(高校是教育所在地,對社區民眾有著教育的功能)、經濟方面(許多高校的經費需依賴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則從各社區的經濟發展與稅收而來)、文化層面 (高校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活動兩者能相互支持)等。
1)符合相互原則 高校與社區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的資源應相互結合、互相為對方提供服務及創造出雙方有利的條件,使得社區與高校能相互融入,進而發展出高校社區化。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滿足可達性原則、相互原則。社區而言,高校具備許多體育設施方便民眾使用,且高校就在社區里,使得民眾不必跑到很遠的地方便可進行運動,因此拉近高校與社區的距離。在高校方面,高校的場地及體育設施開放社區民眾使用,社區舉辦各種活動時高校除場地支持以外,還可協助組織等。從社會化角度看,高校不應局限在狹小的校園內,應以開放的心態應對,與社區融合,使得高校不再是單一化的教育模式。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看,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實質上是將學校納入社區大系統中,通過有組織的開放學校體育場地,成就了學校、社會、居民各得其所,和諧共處[3]。高校體育社區化,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服務形式,向社會提供一系列體育服務內容。
2)互為資源有效利用 高校的資源有助于社區的發展,社區的資源亦有助于達成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的工作目標是確認社區可利用資源,善加利用,以利于高校教育目的的達成;就社區而言,則是了解并利用高校資源,協調社區整體發展。高校資源以物力資源開發最容易,而物力資源所指的就是體育設施的開放,高校體育設施的開放不僅方便社區民眾使用且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更因社區定期不定期借用高校體育設施舉辦各項競賽,無形中提升高校知名度。高校有著比較完善的體育設施與受過專門訓練的體育教師等優勢資源。因此,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進行有償性對外開放與提供指導服務,不但可以增加教職工的福利,而且還可以解決體育場館自身的維護費用。大量的體育設施,如果僅用于體育教學,其利用率就太低,是對資源的浪費,服務于全體民眾,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它們的價值。
3)互為服務對象 高校與社區文化融合的進程不斷推進,社區民眾有必要了解高校的教育方針,這對于社區文化的發展與提升有利,而高校可以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給社區居民,從教育的終身化角度來說,社區對高校教育資源的利用,對高校教育目標的達成具有積極意義。因此,以主動的指導思想,進行高校與社區的相互服務,利于形成社區與高校的共贏,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關系。
4) 打造雙贏局面 改革開放30幾年來,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區居民體育鍛煉需求與意識不斷增強;同時,不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高校具有完善的體育場館設施資源,在滿足正常的教學秩序下,課后特別是節假日高校體育設施多處于閑置狀態。因此,社區居民鍛煉需求與高校富余的體育設施存在良性的供求關系。以美國為例,美國各級學校對體育場館設施管理最典型的模式是與俱樂部和各種體育協會合作使用,使學校與各體育俱樂部形成資源共享,不僅能提高學校體育場地的使用率,為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以彌補學校體育場地維修經費的不足,而且豐富了學生及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內容,形成一種良性運行的開放模式[4]。我國許多高校體育設施在建設與購置時耗費較高而且部分不易維護,因此,高校體育設施,特別是大型體育場館等的維護費用一直都困擾高校體育設施的使用與管理。在不妨礙高校正常教學條件下,向社區民眾開放收費,讓社區民眾甚至企業團體使用,對使用者與所有者均是收益方面。
5)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功能 我國公立高校均為政府財政支出建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應是一個國有資產,其本質就是為社會服務的,因此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存在一定的義務性[5]。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的開放,可彌補社區民眾休閑健身活動空間的不足,促進全面健身,加強社區教育活動,改良社會風氣,提升生活品質,發展精神文化,增進身心健康。高校是社區內的專門教育機構,而高校的教育對象不應限于在校學生,工作范圍也不應限于校園之內,應由校內擴及校外,涉及整個社區。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社區化可以提供社區民眾運動休閑場所,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社區風氣;可以提升社區各項運動技術水平,推展全民健身水平;可以成為高校增進與社區關系,聯絡社區民眾感情,凝聚社區意識途徑。
6)對學生體育社團實踐活動社會化的幫助 人的社會性總是通過交往不斷擴展自身的社會關系,豐富著自身內涵與形成自身主體人格來實現的。泛教育理論認為人是教育行為的主體,教育只有通過社會生活與實踐才能最終實現[6]。高校體育社團應大膽走出校門,走入社會,融入社區中[7]。體育社團在實踐過程中,利用所學知識技能,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接觸社會,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同時也加速了自身的社會化進程[8]。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社區化,無疑為高校體育社團接觸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團體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因此多鼓勵學生體育社團服務進社區,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立足校園,關注社會,也提高社團的社會性。
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已是時勢所趨,配合全面健身與政府政策,讓居民休閑空間能充足及多元化。站在高校體育設施開放的立場來看,固然可使民眾休閑空間更廣,推展全面健身,但開放同時所面臨到的諸多問題,卻是讓許多學校困擾。綜合分析影響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因素包括學校自身的意識與價值取向,社區居民健身人群的素質與意識形態,以及政府、社會等宏觀調控等多個方面。
1)完善安全管理 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安全管理問題首當其沖,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則學校的安全保衛和管理工作的難度加大。首先,是學校財產安全,包括體育場館及校園設備等在使用中的損壞問題等。其次是安全事故責任追究。由于學校場地對外開放,特別是適當收費后,安全事故的責任糾紛處理令學校擔憂。再次,高校體育場地開放后,管理預期不到位,措施不周全,存在安全的眾多漏洞。客觀的分析,這些安全問題來自2個相互層面,一是社區鍛煉人員在學校體育場地運動時,運動自身產生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是學校師生,以及工作人員與進入學校使用體育設施者的接觸,從而帶來的安全問題。因此,消除安全隱患和管理漏洞,加強管理乃是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社區化安全管理層面的重點。
2)多渠道維護經費來源 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經費來源是設施對外開放后接踵而來的問題,場地管理人員的聘用、設備的維護、折舊等,除學校本身的年度經費計劃外,額外的開銷對學校造成許多不便之處。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的上升,運動設備在使用頻率上增加不少,無形中器材的消耗、損壞也在所難免,必須定期、不定期的來檢修與更換,這些費用的支出數量十分可觀。我國高校體育設施維護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國家撥款而且數量有限,不足以維持設施養護的最低支出。由于經費的匱乏,一些學校的場館年久失修,許多功能已基本喪失,國有資產被閑置、浪費現象較為嚴重,而走“以館養館,以場養場”的道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設施的維修費用。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的居民有償消費,便是這種“以場館養場館”模式的表現。當然,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有償服務與學校正常教學使用以及校內師生使用的關系。
3)構建監督評價機制 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中,對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監督與科學評價機制是這一舉措可持續進行的保障。建立完善的監督評價機制,可以從2個方面入手,首先對高校體育場地設施進行統計與評價,以此評估社區、社區民眾使用與所在高校體育場地資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政府依此進行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其次,要對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后的發展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檢查各種活動健身場地及中心指導、活動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引導社區化后的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運營,朝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
4)加強規章制度建設 1999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假期、公休日學校體育場地向學生開放的通知》,使得業已存在的社會居民利用學校體育場地鍛煉的現實獲得了一定的合法性,也為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社區化提供了依據。國家及地方政府應繼續促使和監督學校建立有利于體育場地設施對社區開放的制度,提高高校的服務社區的意識,加大法規的貫徹力度,在不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等正常的體育活動使用場地設施前提下,主動將體育場地設施向社區民眾開放[9]。高校體育設施社區化在具體操作上會出現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則更使學校在對外開放方面采取消極的態度。因此,高校制定相關的各種規章制度是保證體育設施對社區開放工作的關鍵所在。
[1]陳東崗,劉文華.中國城市體育發展趨勢和模式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7(5):100-101.
[2]溫俊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社區化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9-92.
[3]趙栩博,張洪順.從社會資本視野審視學校體育場地開放[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2(3):18-19.
[4]王菁.發達國家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管理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1):43-46.
[5]許貴福.我國城市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32(6):110-114.
[6]項賢明.泛教育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30-38.
[7]張燕曉,秦國輝.論高校體育社團建設[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1):16-18.
[8]王步,曲業煌.論大學生體育社團的哲學內涵[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4):26-29.
[9]張永保,席玉寶.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和經營[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4):79-83.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8.053
G807.4
A
1673-1409(2012)08-N160-03
2012-05-16
林霖(1975-),男,1998年大學畢業,講師,現主要從事體育訓練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 洪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