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學鋒
新時期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柔性管理創新研究
龔學鋒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科層制學生管理模式的弊端越加暴露。高校實施柔性管理變得愈加重要,但是我國高校在實施柔性管理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不足。目前,迫切需要以服務思維,以扁平式管理結構,構建同等的對話平臺來實現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創新。
高校;學生工作;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西方現代經濟管理學范疇的一個概念,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管理科學中的行為科學學派“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在經濟管理領域的延伸,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基礎上,以尊重人的人格獨立與個人尊嚴為前提,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為出發點,實行“以人為本”分權化的管理。其基本含義是指“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方式在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識內化為人們自覺行動的一種管理模式”[1]?!叭嵝怨芾怼弊钤缡怯蓢馄髽I界提出并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其與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一較高下中,最終得到了大眾的普遍認同。其后,國外的諸多高校也紛紛將柔性管理引入到他們的學生工作之中,以實現高校管理的科學化,提高管理科學化與人性化。而在我國,柔性管理引入管理領域尤其是教育管理領域較西方國家而言有些許滯后,但是最近幾年來,柔性管理也逐漸地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并由此逐步地引入到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中來。有學者將中國化了的高校學生工作柔性管理定義為:“‘以學生為中心’,依據高校內部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高校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在學生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社會、家庭和高校對學生的期望變為學生個人的自覺行為?!保?]
事實上,柔性管理思想在我國古而有之,比如說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道家的“無為”等等,這些觀點中都蘊涵了柔性管理的某些理念。隨后在中國古代教育這個層面,也同樣受到了這些理念的影響。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有言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此,孟子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梢?,柔性管理于中國的教育管理而言本就是“內發”的,而非單純的“引進”。
另一方面,柔性管理理論進一步運用于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中來,不僅符合歷史必然性,同時也迎合了現實社會的需要。
首先,21世紀以來,我國位處于一個飛速發展和迅猛變革的時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育改革一觸即發。“90后”已然成為了新時代的代名詞,并逐步成為了在校大學生的主體。他們朝氣蓬勃、富有創造力,但與此同時,他們個性鮮明,追求自我。他們排斥層級分明、上施下效的純粹剛性的管理模式,要求一種能夠體現共同價值觀與文化精神氛圍的人格化管理。但是,時至今日,我國許多高校仍一直沿用剛性管理模式,常常用“不準”、“不得”、“嚴禁”等帶有濃厚行政命令意味的用語。正是這種帶有嚴禁性、管束性、壓抑性的剛性化管理壓抑了當代大學生的個性、扼殺了當代大學生的創造力。
其次,隨著后工業社會、信息化社會、學習型社會的到來,我國教育的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擴招、完全學分制、后勤社會化、并軌制、自主擇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臨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責任更重的挑戰。隨著愈來愈多的高校持續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開始步入大眾化的發展階段。學生成為了教育服務的主體,他們自費上學,自主擇業,他們要求高校為其提供良好的教學無可厚非。然而,單純憑借高校的規章制度,以獎助學金、紀律處分等獎懲手段來管理學生的舊模式依然在高校中盛行,學生成為了被動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對象,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常常使得高校學生工作陷入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
最后,學生工作作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其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解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以“兩課”教學為例,“兩課”本應當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但現實中兩課卻常常令人大失所望。大班授課、機械灌輸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產生極大的逆反情緒,往往是隨意應付,曠課現象十分嚴重。實際上,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等都應成為高校針對學生柔性管理的重要陣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對個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導作用的方法之一?!敝泄仓醒?、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也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3]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只有這種軟性教育管理行為才能真正滿足大學生內在的需求,調動和激發其積極性。
我國高校普遍宣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這樣一種柔性管理思想,以期能夠體現所謂的新型教育理念,但是在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實踐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
我國高校長期以來沿用的是一種普遍的科層制的管理模式。高等院校作為社會事業單位,在很大程度上效仿了我國國家機構的運行模式。我國從一開始就以一種公共性為主導,在高等教育方面,則以大比例的公立學校作為教育主體,這與西方重視私立學校的高等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同時,教條式、應試式的思維模式不僅在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盛行不衰,在高校亦是如火如荼。雖然,柔性管理被倡導引入高校管理工作中,但是常常淪為一紙文書而難以得到切實的執行,剛性管理依舊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主要管理模式。依靠著成文的規章制度和組織職權,憑借制度制約、紀律監督、獎懲規則等手段進行自上而下的管理,這樣一種以外界約束力為主的方式仍然被大量使用。老師下達命令任務,學生服從執行,這導致了老師與學生依然表現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這種家長式的管理思維,使得老師總是以一種為學生好的高姿態來支配學生的行為。而學生只能成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自上而下地無條件進行服從。在他們的思維中,認為這種服從是必需的、應當的,而拒絕反對則是不正確的、不道德的。
在剛性管理所帶來的家長思維的作用下,學生順理成章地被排除于管理主體之外。柔性管理成為了高校進行所謂管理改革的工具,或者說是高高在上的管理層給翹首以盼獨立自主權的學生們所開出的空頭支票。而實質上,柔性管理其內在要求的是分權,不是集權。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以職定權,誰為管理者,誰具有管理權。而在目前以科層制為特征的剛性管理模式之下,學生完全不具備實現自主管理的基本條件。學生被嚴格控制在科層制這一金字塔機構的最底層,不具有任何的管理者屬性。本該由學生作為管理主體的柔性管理淪為了高校標榜教育改革的標簽。
管理主體的嚴重錯位致使學生始終無法處于一個同等的平臺與校方進行對話。當學生利益與高校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高校常常習慣性地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站在一個高位平臺上,俯視在其下昂首仰望、渴求正當權益的學生們。在高校如此強硬的聲勢下,學生只具有微弱的話語權。然而,當今時代,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地高漲,他們藐視權威,要求對個性的尊重,要求平等對話。管理者的權威在學生眼里不再是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物,發號施令的權威只能產生即時的表面效果,但埋藏著很深的隱患。如果高校始終以一個集權管理者的角色進行自我定位,那么與學生的各種矛盾勢必愈演愈烈。在地位極其不對等下,柔性管理便名不副實,也就只能成為一紙空談。
高校長期以來一直標榜從“教育、管理、服務”這三方面實施其日常學生工作。并且,將教育置于首位,管理次之,服務為末。但是,實際上都是在以一種高校為主導方的模式下進行的,如何教育、如何管理、如何服務,都是高校自我定義的。學生的反饋常常被忽略,或者被要求一言堂稱好。因而,要真正實現柔性管理必須要在思想上提高對柔性管理的認同度。要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進行思想調查,了解學生的困惑和需求,使學生從被動、抗拒變為主動和接受。同時,要以服務為主線,“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設計,明確自我成才目標,建立學生團體文化,與學生創設互動、交流的環境,組織切實可行的溝通活動”[4]。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沿用的剛性管理模式下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總會帶來這樣的問題,即信息傳遞效率的低下與信息執行的偏差。因而,在西方國家這種金字塔式的結構日益被一種以期實現縮減層級的扁平式結構所取代。這種結構在解決學生發展與學生工作之間矛盾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學生工作,通過改變現有的原則和思路,以扁平式理念打造新型管理觀念和管理體系,進而改造管理模式和組織方式,有效地提高信息傳達的效率和事務處理的準確性,從而實現學生自主管理。這樣,既改變了剛性管理權力過于集中的弊端,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增加了學校管理的可接受性。使學生自身“有為”,引導學生把社會要求、道德觀念、行為規范等組織目標內化,進而外化為自覺行動,從而實現以最小的管理行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最終實現高校的“無為而治”。而這種基于柔性管理理念而設置的“以學生為本”的扁平式管理模式,反過來又促進了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進一步植入。
以人為本,是我們高校管理一直以來不懈追求的目標。高校與學生的關系,不是家長與孩子的等級式關系,而是平等的個體關系。高校應以這樣一種正確的姿態,主動與學生進行地位對等的溝通,努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實現由權威型溝通模式向對話型溝通模式的轉變。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學生管理人員要放下架子,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多和學生接觸對話,做到關注大學生個體獨特性、深層情感和發展需求,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得大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塑造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
[1]鄭其緒.柔性管理[M].上海: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92-93.
[2]石沁禾.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51-53.
[3]田紅芳,司月秀.柔性管理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6):84-85.
[4]崔海今.淺談對高校學生的柔性管理[J].教育探索,2010(9):74-75.
[5]葉曉勤.高校學生工作柔性管理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1(7):58-59.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G64
A
1001-6201(2012)05-0255-03
2012-05-20
[責任編輯:何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