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晃,余飛鴻,周娟娟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可促進大學生與社會進行有機的溝通和融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新時期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應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下,以持續發展的觀點不斷深化認識、用以人為本的理念排除困難、以統籌兼顧的方法增創實效,在引領大學生參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自身全面發展中尋找新契機。
科學發展觀中發展、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發展理念,為當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注入新的活力,但以科學發展觀審視當下高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需正視以下四個方面問題:
(一)工作規劃不夠全面,組織結構不夠科學。高校在規劃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中,通常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為重點,擬定主題,制定規劃;而對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大多數高校是由返鄉探親的學生自行安排,沒有統一的工作規劃。由于多年來沒有對此作認真的應對研究和周密的規劃安排,自然就白白地流失這一時段的工作效益。部分高校在指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缺乏主動性,照搬上級工作規劃,未能挖掘自身優勢,探索和思考工作創新。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領導上,目前高校通行的做法是將社會實踐活動當成學生工作部門、共青團組織的專門工作,宣傳、教務、科研等業務主管部門僅限于參與會議討論等方面的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效的充分發展[1]。實際上,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主管學生工作的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這不僅需要學生工作部門的號召發動,還更需要充分整合業務主管部門的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二)工作方式簡單粗糙,臨時與倉促安排現象較嚴重。“雖然高校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給予相應的學分,但在實踐過程中走過場的成分仍然不少;部分高校只重視‘取’,而忽視了‘送’,地方或單位只有付出沒有回報,影響了地方和單位的積極性。很多高校習慣‘游擊式’的社會實踐……”[2]許多高校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同于一般性的學生校內活動,久而久之形成了臨時性的活動多、零碎活動多和應景活動多的狀況。另一方面是高校所擁有的比較固定的、條件較好的、能長期提供服務的實踐基地缺乏。于是,每年臨近暑假時,高校就要派出大量的人員深入農村、工礦、社區等踩點,臨時踩點不僅無法做到地點適應,而且也無法做到內容適應,在下基層前,僅帶些科技文化類的書籍材料等,不問需求地硬放一通,勢必形成來時轟轟烈烈、走時潦潦草草,基地年年換、協議無實效的被動局面。
(三)不注重整合校內外資源,教育服務成效一般。部分高校在指導規劃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中,較少從工作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與規劃,即較少注意整合校內外、年度間的資源,以致于工作中存在簡單重復現象。各高校也僅把這項工作看成是學校共青團組織的份內事,不注意發揮學校其他機構的資源,也影響了這項工作的效果。在整合“內容”的資源上,各高校已往主要是在簡單改進參觀、調研和文化宣傳活動方面下功夫,而較少在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水平上下功夫,這也導致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沒能站在更高的層次全方位地服務于社會需要,不利于教師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不利于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良好工作作風的形成,實踐教育效果自然較差。
(四)學生受益的程度不強,實踐育人功能不明顯。至今,不少高校在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還未能將育才與服務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服務社會中未能有針對性地精選大學生暑期服務社會的內容;在育人方面也未能全面地站在育人的高度,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統籌起來。而且,除個別重點團隊外,更多的學生則以分散返鄉的調查為主,開展個體活動,這種放羊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沒有嚴密的組織,又沒有嚴格的管理,更沒有嚴肅的紀律,還沒有健全的活動內容,造成大學生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認識不明確,服務社會意識不強的局面,致使大學生不會全力以赴地投入社會實踐的活動中,而降低了參與的熱情,對于學校的育人工作和促進大學生服務社會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明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十七大的這個論述,對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作了縝密的詮釋,也對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價值觀提出最準確完整的要求,還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提出了最完整的闡述。為此,高校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必須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來確定實踐主題,規劃實踐內容和方式,統籌各方面的工作,提高教育和服務的成效。
(二)制定可持續性發展的工作規劃,促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實現“三結合”。即:寒暑期的社會實踐同在校的實踐結合;上級精神同高校實際相結合;大學生接受社會實踐鍛煉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這就要求各高校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工作前,一定要制定既有宏觀把握的整體規劃,又有微觀實施的因地因時因事而異的具體規劃。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各高校首先要進一步明確職責,設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機構,組建由校黨政領導牽頭,團委、學生處、科研處、教務處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其次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發揮高校人才多、學科全的優勢,組織思政類專家、學科專家、學生工作專家組成的課題研討小組,共同規劃學校社會實踐的整體工作、實施步驟、創新方案等,將上級組織社會實踐工作精神同學校育人以及服務社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提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的層次,促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持續健康全面發展。
(三)堅持統籌兼顧原則,構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的更廣闊平臺。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和創新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應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悉心協調各方力量,努力挖掘兩個渠道(學校、社會)的資源,打造以學校為主體、社會參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更廣闊平臺。這里,構建校內的平臺,就必須端正師生對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認知,讓師生明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學生的實踐,也是教師的實踐;不僅是本專科學生的實踐,也是碩博士生的實踐;不僅是分管學生工作部門的事,也應該是高校各部門各單位和全體教職工的事,從而努力把全校師生的觀念統一到服務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目標中去。而整合校內和社會資源則要力求達成學校與地方的共識與協作。如:2008年福建農林大學與福建寧德團市委合作開展校市攜手科技富村藍海工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實踐證明,這是一個互動互補、相輔相成、各方面都滿意的協作成功之花。
(四)堅持以人為本,開展項目對接,促進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全面發展。首先,要讓大學生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性格、志趣、意志等對社會實踐主體影響較大的因素有較清醒的認識和估價,并讓大學生依據自身的長處、社會需要、個人愛好有選擇、有側重地參與實踐活動,以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完善智能結構,培養社會需要的多方面能力。其次,要嚴格落實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對接制度,在堅持“事先踩點、項目對接、實踐工作、后期服務”的原則下,根據服務地需要開展實踐服務工作。而當服務地和工作內容確定后,學校黨團組織要積極聯系校內各部門各單位,選擇專業優勢明顯的單位承接已定項目的實踐工作。該單位要嚴格按照項目的要求組建團隊,按照工作計劃開展實踐活動,以確保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符合地方需要、促進參與師生素質的提高,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參與群體的全面發展。
(五)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社會的成效。應加強以下兩方面建設:一是建立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相對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不僅包括校內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引導、培訓、激勵、考評機制,還包括校內外突破領導更迭限制、源于共同理想的長期協作機制;堅持社會實踐基地化建設,借助學校各部門的力量積極爭取多方支持,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聯系,本著“合作共建、雙方受益”的原則,明確雙方的責任和任務,建立一批穩定、長效、形式多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的教育功能。
[1]劉韌,易厚,賀宗彥.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問題與對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王建武.大學生社會實踐改革的探討[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