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浩,彭 婕,黃勁柏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王廣平
(荊州市中醫醫院放射科,湖北 荊州 434000)
腦型血吸蟲病的MRI診斷
熊 浩,彭 婕,黃勁柏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王廣平
(荊州市中醫醫院放射科,湖北 荊州 434000)
目的:分析腦型血吸蟲病的MRI表現特點,探討MRI對該病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經臨床對癥治療及手術病理證實腦型血吸蟲病23例的MRI表現。結果:腦型血吸蟲病的MRI表現主要有:①位于大腦半球18例,位于小腦5例,其中腦實質內病灶位于皮層及皮層下區18例。②單發病灶6例,多發病灶17例,其中15例呈大小不等結節灶。③19例主體病灶有集中于某一腦動靜脈走形區域的傾向,14例病灶呈結節融合狀改變。④23例病灶均呈較均勻明顯強化,6例鄰近腦溝內血管強化明顯,12例伴有腦膜強化。⑤23例均伴中重度灶周水腫。結論:腦型血吸蟲病的 MRI表現具有灶周水腫面積大、占位效應不如腫瘤水腫明顯的特征性,結合臨床、疫區接觸史及實驗室檢查能較準確診斷。
腦;血吸蟲病;磁共振成像
腦型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無明顯特異性[1],誤診率較高。為早期準確診斷腦型血吸蟲病,提高其治愈率,對23例經某臨床醫學院臨床對癥治療及手術病理證實的腦型血吸蟲病回顧性分析其MRI的典型表現,探討MRI對腦型血吸蟲病的診斷價值。
1. 1對象
收集2008年 8月至 2011年 10月有完整 MRI檢查資料的腦型血吸蟲病患者23例,所有病例均經臨床實驗室檢查以及臨床對癥治療處理或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齡 17~50歲,平均 38.6歲。患者均來自于血吸蟲疫區或明確疫水接觸史,病程2個月至2年不等。臨床主要癥狀為不同類型的癲癇發作(19例)、頭痛(8例)、意識障礙(3例)、視野缺損(4例)、不同程度肢體癱瘓(12例)、嘔吐(15例)以及消化系統癥狀(9例),上述各臨床癥狀可單獨存在或合并發生。
1. 2腦型血吸蟲病的臨床確診標準
臨床病史:有明確疫水接觸史或血吸蟲疫區生活史,經抗血吸蟲治療后癥狀有效緩解, 1~3個月行MR/CT復查對比,原發病灶有縮小或消失者,或病灶周水腫明顯減輕者或經手術治療患者有病理證實者。本組病例中所有病例均有明確臨床病史(有明確疫水接觸史或血吸蟲疫區生活史),其中20例經臨床對癥治療證實并臨床實驗室血清免疫檢查與血吸蟲抗體檢查,3例經手術病理證實。
1. 3MRI檢查技術
采用GE 1.5T-HD超導型 MRI儀,使用頭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常規行頭顱 MRI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序列及方位包括 : 平掃TIFlAIR矢狀位 (TR 1785ms, TE10.6ms,反轉時間 7400ms,層厚7mm,矩陣 320×192/2nex,FOV24X18),T2加權冠狀位 (FRSE_XL/900,TR 3400ms,TE106ms)及橫軸位TIFlAIR(TR1785ms,TE10.6ms,TI7400ms,320x192/2nex),T2FLAIR(TR8600,TE126,TI2100,320x192/2nex)。增強掃描Gd-DTPA用量為 0.1mmol/kg,注藥后立即行 T1W I橫軸位及矢狀面、冠狀位掃描(FSE_XL/900,TR440,TE12.7)。
1.4MRI觀察
由2位或2位以上副主任以上職稱有經驗的磁共振診斷醫師共同觀察病灶的部位分布、大小形態數目、信號、灶周水腫與占位效應及增強特征。
2. 1病變發生部位
病變位于幕上大腦半球18例(其中位于一側大腦半球者 13例,另 5例兩側大腦半球內均可見病灶);位于幕下小腦5例,其中大腦及小腦均累及者 3例,大腦及腦膜同時受累者2例。主要累及皮層下白質者 12例,位于腦實質內的病灶主要累及腦皮層者9例,腦皮層及皮層下白質同時受累者19例。
2. 2病灶的形態、大小及數目
按結節最大徑線將結節灶分為四類:直徑大于3cm為大結節,小于3mm為小結節,多發性結節按其徑線1~3mm歸為一類,徑線小于1mm為微小結節。所有病灶在增強掃描序列上較平掃顯示更清楚。病灶大結節者5例,增強掃描上邊界清楚,有分葉。病灶多發者15例,其中呈多發小結節狀(直徑 1~3 mm) 5例 。呈微小結節者16例 (直徑小于1mm) ,呈條索狀者2例,呈斑片狀者 2例。16例多發病灶中13例的主要病灶呈分布于某一腦血管供血區域的改變, 11例病灶多發性結節有融合傾向。
2. 3病灶的信號強度變化
在平掃序列上:所有病例在T1FLAIR均邊緣顯示不清,橫軸位T1FLAIR序列上與腦皮層信號相仿者19例 ,表現為低信號者 4例,病灶與病灶周腦組織水腫區分界不清,不能明確判斷病灶數目及大小;橫軸位T2FLAIR序列上表現為等信號17例、稍高信號4例。在同一病例中的多發異常信號強度類似,于冠狀位T2WI序列上18例病灶信號強度與腦灰質層信號相仿,呈等或略高T2信號。
2. 4病灶周腦組織水腫及占位效應
以水腫顯示最大面積的層面測量,在病灶水腫最大層面的邊緣與病灶顯示的邊緣之間最大距離為準,將水腫程度分為3度:輕度水腫 (< 2cm)、 中度水腫(2~4cm )、 重度水腫 (> 4cm)。本組所有病例均見病灶周腦組織水腫改變,一般表現為大片狀島狀分布,部分呈"指套狀"改變,與增強強化的結節病灶形成"佛手樣"表現。其中輕度水腫者 13例 ,中度水腫者5例 ,重度水腫者5例。占位效應表現:相應層面腦溝受壓明顯,但與水腫面積不匹配,腦室形態輕度受壓13例,中度受壓5例,重度受壓5例次。
2. 5MRI增強掃描征象
23例病灶均表現為顯著對比強化,較平掃更能清晰顯示出病灶大小、病灶發生部位、 病灶的形態變化與病灶的數目。增強掃描將其強化形態分為四類:其一單發性結節,其二多發性小結節及部分融合呈較大結節,其三多發微小結節及部分融合小結節改變,其四多發細條索狀。呈不典型云絮狀輕度強化有4例,余所見病灶均呈一致性均勻強化,在本組病例中尚未發現壞死、出血等MRI特征性改變。
血吸蟲病是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區域性疾病,主要發病部位為肝臟和腸道,當蟲卵通過肺血管由左心室經腦動脈達腦或通過門靜脈系統與Baston靜脈的吻合支逆流入腦(如 Valsalva動作時 ),或居于腦靜脈的成蟲直接排卵入腦,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稱為腦型血吸蟲病[2-4]。沉積于腦的蟲卵在腦組織中反應根據宿主的免疫系統狀態而異,急性期一般為較大的肉芽腫形成,慢性期則傾向于較小的肉芽腫形態。不同類型的癲癇發作是腦型血吸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1],局限性癲癇為較常見的臨床表現,其它臨床伴隨癥狀以顱內高壓表現為主,如頭痛、惡心、噴射性嘔吐等,或者類似腦瘤的癥狀,如不同程度的暫時性意識障礙、言語障礙、偏癱等。上述臨床癥狀的多樣性,并無特異性改變,因而血吸蟲病腦病的臨床診斷依據主要依賴于:臨床有無疫水接觸史或流行病區域生活史,影像學MRI檢查結合臨床腦脊液檢查和血清學等實驗室檢查有助于診斷,有文獻報道環卵沉淀素實驗、酶聯免疫吸附測定被認為有助于臨床診斷。
以往CT平掃及增強掃描為其主要檢查手段,隨著高場強MRI檢查廣泛應用于臨床,MRI檢查以其較高的病變顯示能力、解剖分辨能力而在診斷中得到普遍使用。腦型血吸蟲病的MRI征象多樣性,有時難于和炎性病變、腦腫瘤相鑒別,總結本組病例歸納其MRI表現主要有:①病灶好發部位。以幕上大腦半球居多,其它小腦、腦膜均可以發生。一般多見于皮層下白質區及腦皮層區,本組病例中位于皮層及皮層下區者18例。②病灶數目、形態及大小。病灶常為多發,本組病例中多發者18例。同時發現多發灶者可發生于不同的部位或不同腦葉時主體病灶有傾向集中于某一腦血管供血走形區域變化。本組病例平掃顯示不清病灶與水腫邊緣,但在增強掃描上可以清楚顯示,因而在增強序列上來明確病灶的分布情況以及大小與數目。本組研究按結節徑線進行分類處理,按直徑大于3cm為大結節,小于3mm為小結節,多發性結節按其徑線1~3mm歸為一類,徑線小于1mm為微小結節等4類,同時將形態較大結節(小于3mm)分離呈小結節變化者均視為多發。病灶融合的傾向在腦型血吸蟲病常見,作為鑒別診斷的征象之一來區別于腦部不同類型的腦腫瘤與囊蟲病。③病灶內信號強度變化:腦型血吸蟲病以肉芽腫增生為主,無論在T1/T2加權相或T1/T2FLAIR序列上一般和腦皮質層信號相仿稱之為等信號,如果病灶位于皮層及緊鄰皮層下白質或腦溝內難以與正常腦組織信號分辨,加之灶周腦組織水腫的疊加,產生病灶邊界模糊不清特征,導致在MRI平掃上不易區分病灶的邊緣形態、病灶的數目、大小以及分布。本組所有病例均采用增強掃描更為進一步明確病灶的分布、范圍、數目情況。④病灶周腦組織水腫。因為灶周腦組織水腫在組織病理學上呈圍繞著蟲卵的炎性反應變化產生血管源性水腫病理性變化,因而MRI平掃序列上表現為長T1T2信號變化。在本組研究的病例中以輕、中度多見,重度水腫較少,一般在單發較大結節病灶中出現,平掃時不易與腦腫瘤相鑒別。⑤MRI增強掃描。所有病例增強掃描后均呈顯著對比強化,強化后可以較平掃更能顯示病灶的分布位置、形態、大小和數目。MRI增強掃描特點是較為均勻顯著對比強化,強化灶一般無明顯液化壞死區,此種征象被認為是鑒別腦組織不同類型的膠質瘤的特征。歸納其腦型血吸蟲病典型的MRI征象為:平掃發現位于皮層及皮層下內的多發病變,呈結節狀與條索狀,其結節形態一般表現為多發小結節狀或大小不等結節,而且結節灶有融合傾向,多發結節與條索狀強化灶有相對集中于腦部某一動脈供血區域分布變化,灶周腦組織水腫明顯,呈“佛手樣”改變[5-7],然水腫面積與病灶大小不匹配,增強掃描呈顯著對比強化、強化區內信號較均勻,同時可伴有相鄰部位的腦膜和腦溝區血管的條索樣增強。
腦型血吸蟲病的MRI表現具有一定特征性,因此正確認識其MRI征象對于其準確無創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結合患者血吸蟲疫區接觸史、神經系統臨床表現及相關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可達到早期準確診斷,減少不必要開顱手術,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存質量的目的。
[1]Betting L E, Pirani C J,de-Souza- Queiroz L, et al.Seizures and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J]. Arch Neurol, 2005, 62 (6) : 1008-1010.
[2]Pittella J E, Gusmao S N, Carvalho G T, et al . Tumoral form of cerebral schist osomiasis mansoni: a report of four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lin Neurol Neurosurg, 1996, 98(1) :15-20.
[3]Roberts M, Cross J, Pohl U, et al .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J]. Lancet Infect Dis, 2006, 6 (12) : 820.
[4]Lei T, Shu K, Chen X, et al.Surgical treatmentof epilepsywith chro2nic cerebral granuloma caused by Schistosoma japonicum [J]. Epilepasia, 2008, 49(1) :73-79.
[5]龔才桂, 王小宜, 劉慧. 腦血吸蟲病的MRI診斷[J]. 放射學實踐,2010,25(7):737-739.
[6]Wan H,Masataka H,Lei T,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mmuno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 experience in southwest China[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9,103(10):1059-1061.
[7]Ferrari T C,Gazzinelli G, Corrêa-Oliveira R.Immune response and pathogenesis of neuroschistosomiasis mansoni[J].Acta Trop,2008,108(2/3):83-88.
[編輯]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2.001
2012-11-26
熊浩(1967-),男,湖北荊州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醫學影像診斷工作;通訊作者:王廣平,E-mail:hp336699@yahoo.com.cn。
R445.2
A
1673-1409(2012)12-R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