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器官捐獻,這個聽起來讓人有些害怕的詞,很多人避而不談,不愿去想,更不愿意去做。最近有報道稱,我國器官移植供需比為1∶150。這一比例在美國為5∶1,英國為3∶1。在其他國家,有怎樣的制度確保捐獻器官的來源和數量?由此又引發了哪些爭議?《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多數民眾樂于救人 保險機構定期詢問
英德修法鼓勵器官捐獻
本報駐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 木
《人鬼情未了》是英國人最愛看的倫敦西區舞臺劇之一,因為大家都很喜歡其中講述的“用愛的力量讓生命在另一個載體上繼續存在”的道理。擁有這樣博愛精神的英國人在現實生活中數量眾多。英國最大公立醫療機構NHS去年的調查顯示,在個人器官自愿捐獻問題上,九成受訪英國人表示支持。
人口總數不到7000萬的英國,已經有至少1700萬人登記同意死后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出來,約占總人口的1/4,其中多數人尤其是駕車者同意在致命車禍等意外發生后,捐獻自己所有的器官,也有少部分人希望能在死后給自己留下一雙眼睛。英國紅十字會認為,這個比例在世界上算是令人滿意的。
根據英國衛生部2010年出臺的計劃,政府希望在5年內使英國公民去世后捐獻器官的比例提高50%,即每年增加1200例捐獻。力爭在2013年登記捐獻人數達到2500萬。從2006年9月1日開始,英國針對除蘇格蘭的英國地區推出新的《人體組織法》,賦予那些在臨終前決定捐獻器官的人,堅持個人意志的權利。“更多的病患也會因此而受益”,英國器官移植協會負責人拉奇對英國廣播公司解釋說,因為之前大約每10位器官捐獻者中就有1位的家屬會反對并阻止捐獻行為。他相信這樣的新法可以讓“利他主義”行為合法化,更好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雖然制度完備,多數國民響應,但在英國的器官捐獻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碰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英國《泰晤士報》曾報道說,沃塞斯特郡的班克在續辦駕照時,在申請表上的‘愿意捐獻除了眼睛以外的所有器官一欄上打了勾。但NHS回信時說,他同意捐獻包括眼睛在內的所有器官。”班克說:“我當時覺得挺尷尬的,我怎么開口跟他們說呢?難道我得說,我想要回我的眼睛?”
在英國,還是有一些人對器官捐獻持抵制態度,認為國家沒有權力決定國民死后如何處理其遺體。對此,倡導對器官捐獻制度進一步改革的英國前首相布朗曾在《星期日電訊報》上撰文表示,他希望就修改器官捐贈制度進行全國辯論。他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自動注冊在器官捐贈名冊上,很多人的生命就會得到拯救。
在德國,為了給1.2萬身患絕癥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更多生機,政府近日通過一項新的器官捐贈法。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該法規定,從今年夏天起,所有醫療保險機構每年要定期對投保人進行書面詢問——“是否愿意在去世后捐贈器官”。醫療保險機構還將向16歲以上的公民派發有關信息并向他們提供捐獻卡。公民是否回答詢問依然是自愿的。法規通過后,每家醫院還將設立專人負責器官捐贈事宜。對此,2010年剛為妻子捐獻了腎臟的德國社民黨議會黨團領導人、前外長施泰因邁爾說:“器官捐贈是一個人道關懷的問題,而政策的任務就是為人道關懷提供一個可實現的機會。”為倡導器官移植,德國把每年6月的第一個周六設為器官捐贈日,在這天,德國器官捐贈基金、聯邦衛生宣傳教育中心以及許多協會都會利用分發宣傳手冊、免費咨詢等渠道提高居民的捐贈意識。
德國一項調查顯示,74%的德國人贊同捐贈器官,但真正持有捐獻卡的人只有25%。不愿持卡的原因很多,有的人認為,死后某一個器官在他人身體里繼續存活是件很可怕的事;還有不少人擔心,由于隨身攜帶器官捐贈卡,在發生交通事故時會被人過早地確認為死亡等。專家認為,因為許多人不愿意考慮死亡問題,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不寫遺囑,也不聲明死后是否愿意捐器官。▲
西班牙:不反對就代表同意捐
本報駐西班牙特派、特約記者 丁大偉 王 方
歐盟成員國中大約一半的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德國和瑞典等,對捐獻器官采取的政策都是“選擇參加”,也就是說,如果你希望死后捐獻器官,就明確表示出來。而在另外一些國家,像比利時和西班牙采取的政策則是“選擇退出”,你必須明確拒絕,否則就等于你同意死后捐獻器官。在比利時這樣長期推行“選擇退出”政策的國家里,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不用等很長時間。比利時魯汶大學醫院的器官移植協調員格爾德表示,“因為不需要征求死者家屬的意見,所以我們有很多可用的器官。有關器官捐獻的立法非常重要。”
在器官捐獻領域,西班牙是當之無愧的領跑者。據西班牙衛生大臣安娜·馬托介紹,西班牙2011年器官捐獻人數達到1667人,成功進行了超過4200次器官移植,同比增長11.8%。每百萬居民器官捐獻者所占的比例,西班牙2011年的統計數據達到35.3人,打破西班牙自己創造的世界紀錄。要知道,2010年,美國每百萬居民中有25名器官捐獻者,歐盟的平均水平則為18.4人。
根據西班牙器官捐獻法的規定,在西班牙,所有公民都被視為器官捐獻者,除非公民本人在生前表達了相反的意愿,這種意愿可以通過口頭或書面進行表達。理論上講,如果死者生前通過遺囑表示愿意進行器官捐獻,而家人表示反對的話,家人的決定將被視為無效,醫療機關可直接進行器官捐獻手術。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醫療機構一般會與家人進行充分溝通,并最終獲得他們的理解。而且如果家人不愿意死者的遺體受到損害的話,完全可以稱死者生前表達了不愿意進行器官捐獻的意愿。
西班牙媒體報道稱,西班牙關于器官捐獻的法律是全世界最激進的,這也是西班牙成為全世界捐獻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以及器官走私現象較少的重要原因。默認許可的法律強化了社會進行器官捐獻的氛圍和意愿。
西班牙器官捐獻法1979年就通過了。當地資深記者安赫爾告訴《環球時報》,民眾對這部法律并沒有太大意見,一方面許多人認為這距離自己較遠,并不關心;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中,器官捐獻需要取得家人許可,因此并不招人反感。西班牙的法律對拉美國家影響較大。西班牙有“捐獻器官就是給人以生命”的說法,但是也要考慮到人們的宗教信仰等問題。有的宗教信徒連獻血都不愿意,更別說捐獻器官了。
在西班牙,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器官捐獻,最主要的是申請器官捐獻卡以及提前到自愿捐獻組織登記處登記。申請器官捐獻卡意味著該公民愿意在自己死后免費捐獻器官或者相關組織,但如果該公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取消自己的器官捐獻卡。▲
移植器官給誰用在美引爭議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馬桂花
71歲的美國前副總統切尼日前在弗吉尼亞州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此事受到美國媒體熱議。究其原因,不只是因為切尼是政界要人,其70多歲高齡也引起一些質疑。
一直以來,接受器官移植者的年齡問題在美國社會存在爭議,此次切尼接受心臟移植的新聞再次令爭議擴大化。人們關注的是:是否應修改相關規則,面對十分珍貴的臟器來源,把機會讓給年輕人?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倫理學家阿特·卡普蘭曾面對許多專門小組就器官分享問題作證,他認為,多數醫療中心不會讓切尼那樣年紀的病人接受移植。他說:“我一直主張我們的醫療體系應該更多關注年齡問題,因為如果年輕人接受移植,他們會存活更久,這對器官捐贈者來說是更好的回報。”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僅以年齡作為衡量病人狀況的標尺,很容易引發投訴。
據賓夕法尼亞大學心臟專家、美國心臟協會發言人瑪麗埃爾·杰瑟普介紹,通常接受心臟移植病人的年齡上限就是70歲左右。但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以及個體健康的差異,年齡禁忌已被打破。去年,美國2322名接受心臟移植手術者當中,332人年齡在65歲以上。負責為聯邦政府管理美國各地器官移植、搜集全國移植數據的獨立機構“器官分享聯合網絡”根據1997年至2004年間實施的移植手術數據得出:65歲以上的接受心臟移植手術者中,85%至少存活一年,75%之上存活3年,65%存活5年以上。
在美國,需要接受移植手術的病人必須在一個全國系統內登記,一旦捐贈人出現,電腦系統會尋找最佳匹配并根據治療需要的迫切性決定移植候選人。排隊病人能否接受心臟移植取決于其血型、病重程度、等候時間等因素,等候時間長短并非決定因素。接受者的經濟情況、社會地位或種族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韓國不少捐獻遭家屬拒絕
本報特約記者 趙毛兵
打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器官移植管理中心網站的主頁,右邊就是一組當天的實時統計數字。數字顯示,韓國當天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數為28625人,志愿將來捐獻器官的人837555人。但實際腦死亡器官捐贈者只有1945人,死后捐贈器官者只有1721人。
韓國國會議員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志愿將來捐贈器官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但2010年實際接受器官移植的只有3137件,甚至少于前一年。據統計,在韓國,平均每百萬人中只有5.5個腦死亡器官捐贈者,若想等到器官移植一般都需要2-4年。正因如此,一些韓國患者通過非法渠道到其他國家接受器官移植手術。
韓國國會議員分析稱,器官移植數量不多的主要原因是,志愿捐贈者出現腦死亡后,其家屬有權決定是否捐贈。如果反對判定腦死亡,就不屬于腦死亡,就不能捐贈。分析認為,韓國腦死亡器官捐贈落后于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屬反對,部分人認為捐贈器官是破壞身體。也有人認為,器官捐贈沒有增加的原因是承諾捐贈的程序太繁雜。
韓國國內器官來源主要有三種:正常情況下的捐贈,如腎臟、肝臟、骨髓等;其次是腦死亡者捐贈器官,主要限于腎臟、肝臟、心臟、肺、角膜和胰臟;最后是死亡后捐贈,主要是角膜。▲
環球時報201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