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涵蓋了不少具體指標:包括生態用水占用率一般應低于35%;生態服務用地面積一般應不低于建設用地的2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一般不低于10%;強熱島效應地區(溫差超過20C)面積率一般不超過10%;本地物種比例一般不低于65%,景觀多樣性逐年上升;災害發生頻率逐年下降等等。
理想的人居環境包括以下幾方面:緊湊的空間格局:生態交通網絡覆蓋人口超過城市人口的80%;從主動脈上任何一站乘快速直達公交到城市中心不超過0.5 h;寬松的紅綠邊緣,即破解攤大餅的城市格局,每個居住小區的綠緣要盡可能長,居民步行到最近的大片綠地時間不超過l0min,即城區人均生態服務用地面積不低于30m2,其中人均濕地面積不小于3m2;混合功能就近上班,即居住、工商、行政和生態服務功能混合,1/3以上職工能就近上班,從居住點到工作地點乘公交車正常情況下不超過30min。除此之外,便民生態公交、生態建筑比例、彰顯生態標志、生態游憩廊道、民風淳樸、鄰里交融都是人居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
一個生態良好的城市少不了健全的代謝系統。本地食品生產和消費占城市總生產和消費需求的百分比不低于50%,高效率的污水處理和節水設施,70%的生活垃圾在社區就地減量化和資源化等具體指標,描繪了理想化的生態物流循環,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要把城市生態從藍圖變為現實,生態城市管理是必需的一環,這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包括政府主導、科技催化、企業興辦、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具體的行動路線包括制訂生態城市發展綱要,強化生態城市體制建設,實施生態城市工程建設,加強生態城市宣教系統,推廣生態城市文明地圖等。 (摘自:《綠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