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平,廖建華
(武漢市農村技術開發中心,430023)
武漢地區利用冬閑田推廣平菇栽培的技術及策略
韓小平,廖建華
(武漢市農村技術開發中心,430023)
平菇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具有營養價值高、適應性強、原料來源廣泛、生長周期較短、生物效率高、栽培方式多樣等優點。
平菇生長發育過程分菌絲體和子實體兩個階段。菌絲體為白色茸毛狀,是平菇的營養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養料中的養分;平菇子實體叢生,菌柄基部互相連結,有些疊生,菌蓋扇狀,直徑4~10 cm或更大,發育初期青灰色,后變為淺灰色或黃褐色,成熟時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軟。
平菇在生育的全過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規律,了解平菇的生長規律,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很重要。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有溫度、濕度、水分、光線、空氣、營養以及酸堿度等。平菇菌絲生長的最佳溫度為15~36℃,以24~28℃最適宜。菌絲體發育階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子實體發育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平菇的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有光生長速度反而下降;子實體發育必須有散光,沒有光子實體就不能生長,但不能有強光,否則也會阻礙其生長。
利用冬閑田栽培平菇現已推廣普及,但產量高低懸殊,收益差異較大。武漢新洲區利用冬閑田發展平菇栽培,以棉籽殼為原料,2 a來已發展有297家生產戶,共計投料800 t,采收鮮菇939 t,平均生物效率達117.37%,而且種菇田水稻增產0.8%~21.13%,現將其栽培技術及發展經驗介紹如下,供廣大同行參考。
1.1 選田整廂,備足原料
收割晚稻后即可翻田整廂,廂寬 2 m,廂溝0.5 m,每667 m2撒生石灰50 kg,多菌靈5 kg。備足原料5000kg,遮光用稻草500 kg,塑料薄膜50 kg。
1.2 選好品種,育好菌種
在適宜的播種期內,應選擇廣溫型品種。該品種具有萌發吃料快、菌絲粗壯、抗性強、菇色灰白、肉厚、柄短、韌性強的特點。
1.3 拌料制塊,精細播種
在田頭挖制一個拌料池,按比例將原料、輔料和水在拌料池中充分混合,預先做好可容納10 kg干料,長50 cm,寬45 cm,高15 cm的活動木框。采用分層播種法,先將50%的混合料倒進木框內、輕壓,然后在四周邊緣撒播一層菌種,再將其余的混合料倒在上面制成磚塊,在磚塊上播一層菌種,輕壓磚塊,使菌種和料充分接合,抽出木框,隨即覆膜保溫,膜上蓋草遮光。
1.4 精心管理,適時采收
管理的要點是日遮光保溫,夜通風散熱,菇體不沾水,廂面保溫潤。重點是加強通風管理。播種3 d后就開始通風,具體做法是傍晚掀開稻草和塑料薄膜,夜露2~3 h再覆蓋,隔天1次,至菌種表面長滿白色菌絲即可停止通風。子實體發生后,長廂兩頭掀開,加強空氣流通。子實體成熟后采收,然后抽弓覆膜,培養下一茬鮮菇。
1.5 加強病蟲防治
木霉菌是栽培平菇為害最嚴重的病原菌之一,為制約平菇生產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旦發病,輕者嚴重減產,重者絕收。因此,應采取措施,加強木霉菌防治。藥劑防治:培養料上面發生少量木霉時,應先用刀挖去,然后撒上生石灰粉或噴灑5%~10%的濃石灰水,這樣幾天后雜菌可被殺死,底部培養料中的平菇菌絲體可繼續生長。
在新洲發展食用菌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一是資源豐富,每年可供生產利用的棉籽殼15萬t左右,還有可以開發利用的稻、麥稈35萬t左右;二是技術成熟,先后開發出平菇、鳳尾菇、草菇、金針菇、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猴頭菇等食用菌的栽培技術,特別是室內袋栽、林間套種和利用冬閑田種菇三大栽培技術模式的開發成功,為食用菌生產由星星點點走向連片、集中、集約經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三是有一大批食用菌技術骨干,縣生物所已成為全區食用菌生產的技術依托單位和菌種供應中心,并為全縣培訓了2 000余名技術骨干;四是毗鄰武漢城區、黃石,具有廣闊的鮮菇銷售市場。
3.1 平菇之鄉的形成
在開發研究食用菌,促進食用菌生產發展的過程中,新洲以棉籽殼的開發利用為主題,先后開發棉籽殼生料大面積種植平菇、香菇、金針菇、鳳尾菇、蘑菇、黑木耳、白木耳等多個品種,通過實施一系列星火計劃項目,不斷向深度開發,先后開發形成了室內立體種菇、林間露地種菇、冬閑稻田種菇等多種模式,全區食用菌生產收入不斷提高,收入提高后的農民又不斷擴大生產,促進了全區食用菌生產不斷地躍上新的臺階,從而獲得成果、人才、效益三大指標同步增長,成為武漢地區的平菇之鄉。
3.2 實現產業化,達到“億元區”
武漢市委、市政府、市科技局、市農業局、市外辦、市菜辦對新洲食用菌生產的發展十分重視,為了充分發揮上述優勢,使資源、技術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2000年開始,以徐古和潘塘兩鎮為主,建立了雙孢蘑菇生產基地,到2010年,產量達到2萬t,產值突破億元。同年,在鳳凰鎮建立了香菇生產和加工基地,年產量達到200 t,年產值達到千萬元,形成了規模效益。兩項收入合計,新洲食用菌生產躍上了億元的新臺階。
4.1 研究品種特性,提高技術含量
利用新洲區毗鄰武漢城區的特點,發揮城郊型農業的優勢。以平菇、鳳尾菇、草菇、金針菇等品種為主干,作為蔬菜型品種,快收快運,銷往城區,豐富市民的菜籃子;以黑木耳、白木耳、香菇、猴頭菇等品種為干制型品種,就地加工,提高產品質量,進入批發市場和出口創匯;以銷定產發展藥用型品種如茯苓、竹蓀等。不斷研究上述類型的品種特性,提高技術含量,逐步形成骨干品種。
4.2 開展人才培訓,提高服務水平
廣泛利用各種力量,開展人才培訓,不斷培養造就鄉土人才,使他們成為食用菌生產技術傳播的二傳手,多方位為菇農提供技術服務,不斷地提高服務水平。
4.3 加速資源開發、擴大生產規模
新洲區以棉籽殼為生產原料的三大基地已經形成。要加速對棉稈、稻、麥草的開發利用,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
4.4 發展外向合作,拓寬創收渠道
爭取通過市外辦引進食用菌自動化生產設備。同時利用平菇生產技術優勢,不分省內外,搞好技術、勞務輸出。
4.5 開發銷售市場,形成產業氣候
避免食用菌生產大起大落,促進食用菌生產步入產、供、銷的良性循環。在流通領域中,主要是500名個體運銷戶自籌資金,自由結合組成的若干個購銷公司,新洲區食用菌產品80%內銷,20%外銷和生產需要的各種原、輔材料,就是靠他們經營和銷售。
4.6 探尋新洲食用菌產業崛起、發展、成熟的過程
新洲區抓住利用科學技術,重視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科研方針,不斷地促進食用菌規模生產的發展,在生產發展的高潮中不失時機地把產品推向競爭激烈的市場,利用市場調節機制,反作用力促進了規模生產,在生產中又不斷地提出科研課題,從而形成了一套互為促進的產業運轉結構,驅動著食用菌生產長盛不衰。
[1]Chang S T,Hayes W A.The Biology and cultivation of edible mushrooms[M].Minnesota:Academic Press,1978.
[2]何忠誠.平菇玉米大田立體種植模式[J].農業科技通訊,1991(2):17.
[3]楊新美.關于進一步發展我國食用菌事業的商討[J].中國食用菌,1991,10(1):3-5.
[4]曹錦清,三農研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J].三農中國,2004(2):86.
10.3865/j.issn.1001-3547.2012.10.018
韓小平(1954-),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推廣、生產工作
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