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祖文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農業技術推廣站,542800)
賀州市八步區位于廣西東部,地處亞熱帶,屬南嶺山地丘陵區,在東經 111°12'~112°03',北緯 23°49'~24°48',東與廣東連山、懷集、封開縣為鄰,南與梧州市蒼梧縣交界,西與廣西鐘山、昭平兩縣接壤,北與湖南江華縣相毗,地處湘、粵、桂三省(區)交界處。常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 19.9℃,日照 1 587.3 h,降雨量 1 550.3 mm,無霜期299 d。全區共有63萬多人,總面積3 686 km2,境內河流密布,大小河流共404條,總長875 km,水力資源的蘊藏量達70萬kW,可裝機容量35萬kW。豐富的農、林(果)、水電、牧資源,獨特的區位優勢為八步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已經形成了以糧、林、果、菜、豬、禽為主的特色農業,為實現農業企業化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出現了百萬頭牲豬、千萬羽家禽、億萬斤蔬菜下廣東的好勢頭,為八步區農業企業化經營與生態農業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初具規模。
農業企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載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石。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積極推進農業企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是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近年來,八步區各地積極探索實踐,使得農業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科技含量和內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可以說,八步區的農業企業化經營已具雛形。經過幾年的發展,至2006年底止,投資規模在50萬元以上的農業企業有223家,50萬元以下的農業企業有619家。全區種養流通大戶119戶,發展較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共339家,包括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種植企業、養殖業、種養流通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系列化的農業企業化經營的企業。
根據八步區區委制定的 “三帶一圈”、“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生財,以財補林”等特色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注重創建和擴大名、特、優農產品的基地化生產,通過產品和技術創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推廣應用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工程體系,通過抓好無公害蔬菜、無公害糧食、速生林、生態養殖瘦肉型豬、優質家禽、馬蹄(荸薺)、三華李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同時通過企業化的經營方式,提高了農產品的產值,增加了農民收入,使農產品在生產面積、產量以及質量上都有較大的提高。形成了“豬—沼—果﹙菜、糧﹚”、“豬—沼—稻—菇”、“豬—沼—蠶—果”、“豬—沼—果—魚+燈”以及 “山上經濟林—山下米糧川”、“生態富民小康村建設”、“果—燈—雞”、“節水生態種植模式”等多種優良的生態農業模式,使八步區的生態農業建設實現了物質良性循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是全國第一批農村100個電氣化縣(市)之一。現規劃建設中小型水電站100多座,已基本建成42座,裝機容量13萬kW,在建電站45座,裝機容量10萬kW,水電產業已逐步成為我區新興的支柱產業。建設沼氣池4.3萬座,沼氣池入戶率41%,無公害水稻面積達3.99萬hm2(復種),無公害蔬菜面積1.29萬hm2(復種),三華李、青梅等無公害水果面積達6 000 m2,無公害生豬標準化養殖場(戶)達2 215個,無公害家禽標準化養殖場(戶)521個,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環境,有力地促進了農業企業化經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已從數量型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向求品質、重衛生、保健康的更為安全可靠的方向轉變。發展安全農業,提高農業的安全性,對于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顯得尤為迫切。發展安全農業,必須用科學的安全觀加以指導。具體而言,就是在安全的農業基礎條件下,保障農產品的數量需求和質量需求,有效抵御來自自然和市場的沖擊,為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的農業保障。 這就需要在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走出一條農業集約化、精準化的路子。
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因地制宜地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依據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實現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以及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以先進的農業技術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以優化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物之間的生態關系(包括捕食關系、共生關系、寄生關系、競爭關系),采用科學的辦法,提高太陽能的利用轉化率,在一定時空和范圍內,使生物量和生產效率最大化、水土流失最小化,做到資源的用、養、保相結合和循環利用,使人與生物群落及適宜的環境綜合發展,最大限度地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持久性和均衡性。
當前,由于對農業實物產出需求和資金產出需求的增加,有限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到處可見。過度的農業化肥、農藥、薄膜、農機和動力投入仍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在城郊和富裕地區,過多的化肥和畜糞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在江河上游森林砍伐,不適當的耕作方法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在西北草原牧區草地過載,土地沙化、退化和堿化面積達1/3;沿海漁類資源過捕,污染引起的赤潮越來越頻繁。不少河流斷流和水災頻繁發生,不但和氣候變化有關,也與流域人類活動特別是農業活動有關。顯然,當今的農業已經不能走先實現農業工業化,再走農業生態化的道路。現階段農業發展必須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走一條獨特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農業企業化,是指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較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較為充分的地區,在堅持黨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長期穩定不變的前提下,按照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使用權“三權分離”的原則,深化經營制度改革,明確農戶承包土地的財產權,搞活土地經營使用權,促進土地的流轉和集中,加快農業經營主體從傳統分散的自然農戶向規模經營的農業企業和法人農戶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從傳統的“自然農戶經濟”向“法人農戶經濟”轉變的發展過程。由于農業企業化在運作的過程中是規模經營,更有利于對其內部生產的各個環節,按照生態學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制定全面發展經濟和生態治理的規劃,提供更受市場歡迎、更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從而也使其本身獲得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企業化經營與生態農業建設都是當代農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結合起來才能保障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生產是生物性生產,現代化農業是應用現代化生產手段(工具),依托農業資源組成的環境,由農業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動完成的,它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生產活動。因為農業生物的生長發育是在農業環境中進行的,所以農業環境成為農業生產的基礎。農業生產受環境條件制約比其他生產活動要大得多。環境條件好,可以促進農業高產、穩產、優質,反之農業生產受影響,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農業企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是傳統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實踐證明,農業企業化是改善農業的市場條件和服務功能,實現農業發展新突破,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新途徑。農業企業化經營即農業發展到一定的發達程度,需依托源源不斷、豐富的農產品才能運作,這就是說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如果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只片面要求農產品數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而忽略或沒有相應的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規劃,就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反過來制約農業發展速度。例如現有一些畜禽規模養殖場布局在城鎮乃至城市建成區,還有一些布局在水源的上游,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企業化經營中農產品加工的環節,有許多廢棄物也極容易造成周圍環境污染,這不符合生態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但如果我們用生態農業技術規劃好各生產環節,比如通過修建沼氣池,將畜禽排泄物及農產品加工中的廢棄物進行沼氣發酵,不僅能提供所需能源,提供優質的的潔凈肥料給種植業,而且還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形成生態經濟上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建設促進了農業企業化的進程,兩者在農業生產中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
通過企業化的形式把分散的農民集中起來,提高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程度,建成產業化、集約化、科技化、市場化,以及融經濟、社會、生態功能于一體的“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和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因此我們要建立起一種新型的方式來發展企業化生態農業,它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發展農村土地經營股份合作制的途徑,建立農村市場化生產體制;遵循生態學原理,應用系統科學技術,建立農村市場化生產機制,最終形成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的企業集群和產業化生產技術體系。企業化生態農業建設符合系統工程理論,整合了農村自然資源和城鄉社會資源,既能把傳統農業的劣勢轉化為優勢,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又能確保農村經濟循環發展、農業清潔生產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它是農民可持續增收的可靠方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產方式、消費模式”。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經濟發展的區域化,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市場由全面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由以數量為主轉為以質量為主。農業要適應不斷發展的國內農業和農村新形勢,在激烈的國際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向“四高“方向發展,即高產投比、高勞動生產率、高度商品化、高度生態化,因此企業化生態農業建設發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城市帶動鄉村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共同規律。城市的發展來自廣大農村的支持,隨著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城市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農村擺脫貧困,促進與拉動農村區域經濟增長。同時,廣大農村又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在市場,城市的發展可以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使城市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流向農村,進而實現農村城鎮化建設。因此,城市帶動農村發展,能獲得“雙贏”的結果。城鄉互動發展,在實現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村建設企業化生態農業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量。
調查表明,在現今的廣大農村,農業生產和銷售存在很多問題。有些農民不知道種什么賺錢,不了解市場需求,因為信息匱乏;還有些農民知道種什么賺錢,但不敢種,怕賣不出去賠錢,因為營銷薄弱;另有部分農民,了解市場需求,但因要生產的新品種成本高,生產技術含量高,投資風險大,因為技術和資金匱乏。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雖然復雜,但關鍵是生產體制問題,由于實行土地分散經營,維持傳統耕作,導致農民市場意識淡薄,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整體上難以達到農業產業化標準要求。農民要想致富奔小康,必須提高對土地資源的經營性認識,對現行土地經營體制進行必要的改革,走分散管理、集約經營的道路。
充分利用好土地功能、開發土地功能潛力,是傳統農業區首要遵循的經營原則。因此,種植業仍是傳統農業區首選的主要經營項目。那么種什么、怎么種才能適應市場需求,達到生態農業標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有關資料研究表明,動態適應消費市場變化的產業化基本流程是:遵循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按綠色或有機食品生產標準種植、儲藏、加工、運輸、銷售,同時配以電子商務,使該產業鏈條的形成與完善緊密結合于生態建設過程中。這正是企業化生態農業的生產機制,該機制在系統工程理論指導下,貫穿了生態化設計、有機化生產、個性化加工、網絡化銷售的市場化運作全過程。
在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調優、調活、調好農業內部結構,增加土地產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圍繞質量效益,科學確定重點發展的新型主導產業,合理配置農業資源,逐步形成區域性農業布局。調減資源占用大、產出效益低的傳統種、養品種,做強有一定規模,品牌引領、效益明顯的主導優勢產業,開發有技術支撐、附加值較高、市場前景看好的特色、新型產業。按規劃集中打造農業生態休閑基地,重點扶持帶動作用明顯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質量檔次。大宗農產品生產著力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加快更新品種結構。加大農業投入品管理,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主要農產品產地、綠色、無公害認證。
①進一步發揮農業企業化經營在促進八步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還須進一步從思維、機(體)制、載體和工作方式上創新,以進一步推動農業企業化經營。
②加快培育發展以水電開發為重點的的生態能源產業。特色農業資源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發揮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經濟,積極推進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和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培育種、養、加相結合,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體系,多種經營并舉是發展企業化生態農業建設的需要。
③研究穩步推進企業化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牧業基礎設施和市場體系建設,改良品種、改善畜群結構,提高畜產品向商品的轉換速度和水平。
④繼續加強名特優農產品、蔬菜、中藥材的開發,積極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生產效益。
⑤努力建立三元農業結構,積極發展城郊農業、旅游農業和區域優質農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⑥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農民轉產就業崗位,提高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