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萬海
(安徽寧國市農委,242300)
“菜籃子”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多年來,寧國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菜籃子”工程作為安定群眾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千方百計地保障市場供應和穩定市場價格,取得了較好成效。
寧國市在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中,將蔬菜產業納入全市農業產業化五大優勢產業優先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有力地推進了蔬菜產業發展,近3 a來先后兌現獎勵100余萬。2012年將蔬菜基地建設列入市本級民生工程予以資金扶持。全市各級各部門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的要求,認真組織實施 “菜籃子”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菜籃子”商品生產持續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品種豐富多彩,市場繁榮穩定。
2010年實現商品蔬菜播種面積約1 300 hm2,食用菌產量1500萬袋,高山瓜菜播種面積約200hm2,西甜瓜播種面積約333.3 hm2。年產鮮筍約9萬 t,山野菜5 000 t;生豬飼養量32.7萬頭,家禽飼養量3 420萬羽,水產放養面積達4 800 hm2(其中名特優良種養殖面積1 000 hm2)。實現商品蔬菜產量5.6萬 t,肉類總產量61 150 t,水產品產量5 500 t,比2005年分別增長22.4%、19.6%、22.2%。
在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中,緊緊圍繞“保供增收”的目標,發揮資源、區位與生態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櫻桃谷鴨、三黃雞、高溫香菇、高山蔬菜及竹筍、山野菜等產品成功打入蘇浙滬等市場,部分產品還出口到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不僅豐富了城市“菜籃子”,還增加了地方農民收入。
全市有7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投入蔬菜種植,水產、畜禽養殖及運銷活動,在組織產品生產、銷售及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53家龍頭企業投入“菜籃子”產品生產、運銷與精深加工,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8家,市級13家。
通過科技助推標準化,積極實施蔬菜標準園、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區、水產健康養殖場等標準化基地創建工作,建立各類標準化示范區40多個,其中省級以上標準化基地3個(三黃雞養殖標準化示范區、櫻桃谷鴨標準化示范區、南美白對蝦標準化生產基地)。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從農業投入品、生產監督、動物檢疫與產品檢測等重點環節,為“菜籃子”產品流向餐桌構筑多道屏障,近年來,全市蔬菜農殘檢測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有機蔬菜、有機豬、有機雞蛋、有機魚等有機“菜籃子”產品生產及認證步伐進一步加快,全市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的“菜籃子”產品8個,綠色食品19個,有機產品14個。
“十一五”期間完善了大華市場交易功能,改擴建了中心農貿市場,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室內零售菜市場,農產品集聚和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菜籃子”生鮮超市、專賣店和配送中心等現代流通方式快速發展,全市已建立生鮮超市、生鮮專柜和專賣店12家,定點屠宰5處,取消一批小作坊豆腐加工廠,投資2 000余萬元建設的標準化金山豆制品加工廠已投入運營,市民購物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建立健全了“菜籃子”工程組織領導機構,繼續實行市長負責制;制定了物價、畜禽疫病及“菜籃子”食品安全等應急預案,確保淡季、災期和節日市場穩定供應與消費安全;出臺了若干優惠扶持政策,為引導“菜籃子”商品生產規模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發揮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雖然寧國市“菜籃子”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與城市及經濟發展不同步,存在季節性、區域性供求失衡、風險應對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
近年來,隨著城鎮建設的迅猛發展,蔬菜需求量迅速增大。目前全市城區人口(包括流動人口)大約為15萬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計算,年需求量大約為2.74萬t。農村人口23萬人,按人均每天消耗0.5 kg蔬菜計算,年需求量約為4.2萬t,考慮農戶自產部分及鄉村市場消費量,全市年商品蔬菜需求量約為4.8萬t。當前寧國市地產蔬菜供應能力僅占市場需求量的43%,市場缺口57%,要靠外調蔬菜來填補。
3~4月和7~8月,通常是本地蔬菜供應的“春淡”與“伏缺”季節。由于蔬菜設施條件薄弱,抗災能力不強,本地標準設施大棚面積不足66.7 hm2,周年生產能力不足。很多菜地溝渠路不配套,排灌不暢,干旱、澇漬經常發生,遇特殊氣候年份,供需矛盾尤為突出。
受交易市場的場地限制,僅有的交易場地大華市場也只能在夜晚至凌晨交易,而且占道經營,嚴重影響交通和周圍居民生活,部分農戶蔬菜未能進入交易場所或在規定時間內售出,造成菜源浪費,農民種菜積極性受挫。近年來,農民與市場管理人員關于賣菜場地的糾紛時有發生。
隨著城市的拓展,城區周邊大量蔬菜生產基地因城市擴建和工業開發被征用,未能及時得以補充,1996-2000年由政府投入200萬元建成的以津北、津南、河瀝溪、獨山等蔬菜村為重點的100 hm2“一線專業菜地”縮減到不足20 hm2。新建菜地以農戶自身投入為主,生產分散,基礎設施薄弱,且隨著城市和工業園區的迅速擴張,菜地頻繁遷移,缺乏穩定的專業基地,供應能力保障不足。與周邊縣(市區)相比,本地蔬菜產業獎扶力度也偏低。
一是農資、勞動力、土地租金等費用增加。與2005年相比,肥料、種子、農藥等主要農資漲幅約為100%,勞動力成本由20~30元/d增加為50~70元/d。二是物流成本提高。市場供應缺口60%左右的蔬菜要從宣城、蕪湖、和縣、杭州、常州、山東等地調進,由于油價高、損耗大導致運費高。據調查,從江蘇常州市場調進蔬菜,每1 kg蔬菜運輸成本高達0.30元,與2005年相比,漲幅100%。
城區僅有大華、中心市場2個較大的農貿市場,其他小型農貿市場及超市7個,攤位資源緊張,攤位費用較大,增加了“菜籃子”成本,結果轉嫁到消費者頭上。而且多數農貿市場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安全監管難落實,市民“買菜貴”與菜農“賣菜難”并存。
調整“菜籃子”工程領導組,啟動“菜籃子”聯席會議制度。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加強領導,結合實際,做好規劃,將蔬菜產業基地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內容,統籌安排,制定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強化考核,建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考核指標體系,納入崗責目標管理,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
將蔬菜基地及農貿市場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啟動城北農貿市場建設,盡快在城郊規劃新建“菜籃子”及農特產品批發交易綜合市場,撤消大華市場外蔬菜批發業務,以改變目前市場交易嚴重不足與秩序混亂的尷尬局面。合理規劃蔬菜基地,選擇生態條件優越的河瀝、竹峰、西津、南山等城郊鄉鎮、街道,打造200 hm2保城區供應的“一線設施專業菜地”。選擇港口鎮、胡樂鎮、中溪鎮、霞西鎮等中心鎮,打造266.7 hm2圍繞中心集鎮建設的“二線專業菜地”。發揮資源優勢,在仙霞、云梯、萬家、梅林等東線鄉鎮,著力打造200 hm2高山特色蔬菜基地。在方塘、青龍、甲路、胡樂等西邊鄉鎮,突出發展133.3 hm2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優質食用菌基地。同時,嚴格執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按未來寧國20萬城市人口最低需求400 hm2設施蔬菜基地要求),依法征收新菜地建設基金。
出臺《新階段“菜籃子”建設實施意見》,加大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扶持力度。一是突出政府激勵引導作用,按照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打造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加大“菜籃子”工程財政扶持力度;二是加大融資貸款力度,拓寬融資渠道;三是啟動實施蔬菜政策性保險;四是建立蔬菜風險調節基金和災害補償制度,用于災后恢復生產、蔬菜調運、平抑市場;五是加強“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實施基地準出檢測、市場準入檢測,官方執法抽檢制度,確保“菜籃子”食品安全。
加強蔬菜隊伍建設,搞好技術培訓和服務指導。在河瀝、南山、西津、汪溪、港口、胡樂、竹峰、中溪、仙霞、方塘等蔬菜重點鄉鎮每個點配備至少1名蔬菜技術干部,提高蔬菜服務能力及指導到位率。結合“新型農民專業技術培訓”、“科技入戶”等活動,培育一批專業菜農。加強蔬菜園藝人才引進、專業人員培訓和隊伍建設,搞好科技服務與創新,開展產學研合作,示范、推廣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加大有機集成、生態循環、農業物聯網在“菜籃子”上的推廣應用,堅持科技興菜。
建立市場異常波動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做好在雨雪、畜禽疫病發生時主要“菜籃子”商品的價格監控、貨源組織和市場供應工作。物價、工商、衛生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欺行霸市和哄抬物價的行為,規范和降低流通領域收費行為。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要為蔬菜等鮮活“菜籃子”產品運輸開辟綠色通道。商務部門在特殊情況下積極組織蔬菜貨源調運,保證市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