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松,唐哲
(梧州學院公共基礎部,廣西 梧州 543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如上定位,蘊涵著深刻的整體性。以下依次從其整體性的根據、內容和智慧品格等三個方面進行學理闡析。
以“實現思想成長”[1]為核心指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自身的整體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性的根據,這是由后者的全部任務和目的都指向整個的人和成人所決定的。列寧指出:“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滿的‘定義’中去?!盵2]就是說,整個的人和成人意味著對真理的判斷及其追求、價值的判斷及其創造,在這一過程中,人得以不斷地“實現思想成長”,因而又不斷地克服其片面性而獲得其全面性的規定,此即“成人”意義上的成長過程。因此,討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性,也就是討論思想政治理論自身的整體性;換言之,思想政治理論自身的整體性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性的根據。只有先行地理解了思想政治理論自身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性,進而才能更好地把其整體性體現于課程的實際教學活動之中。
思想政治理論作為一種理論系統,其自身既有理論的共性:系統性、層次性、規范性、邏輯性等,又有理論的個性:在對象上,以對社會(歷史)、人的探討為主,因而在學科上,大致可以歸類于人文(哲學)社會科學,如今教育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列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成為其下的一門二級學科,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學習、研究方法上,更強調以邏輯與歷史的一致作為根本的方法。其理論共性所表明的是思想政治理論形式的、邏輯的整體性,其理論個性所表明的是思想政治理論實質的、結構的整體性,兩者是交互作用、辯證統一的關系。
把共性、個性相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轉化為課程,并實際地應用于大學生的“思想成長”教育,主要采用課堂理論講授的方式,這是有道理的。集中、持續、規范的課堂理論講授,既比較好地適應思想政治理論共性中的系統性、層次性、規范性、邏輯性等客觀要求,又內在地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論因自身的個性所蘊涵的理論抽象性而提出的“抽象力”之主體要求。馬克思在其《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深刻地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盵3]99-100馬克思《資本論》一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即:其實質是社會關系的“經濟形式”。較之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其研究對象的民族性、歷史性、社會性、人文性、綜合性等特點,決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簡單地“搬運”或“復制”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所主要采用的科學試驗方法,而是需要更多地、恰當地借助于作為主體——人的理論“抽象力”。但遺憾的是,由于在現代教育中多媒體技術的濫用、所謂“讀圖時代”的負面影響,由于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自身的整體性理解、把握得不夠,這種課堂理論講授方式在今天面臨著質疑、嘲弄之聲,至少也認為其“舊”了。但在以上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到,在實質的意義上,課堂理論講授方式本身不僅是一種以語言表述、闡析為載體對理論系統的邏輯刻畫和再現,它還蘊涵著一種對理論系統原有的內在邏輯結構進行創新性再建構的極適宜的理論思維意義。因此,其對培養、訓練大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的作用應予以充分肯定和重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性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四門課程內容的客觀統一性,二是四門課程內容的價值本質。
就整體性中內容的客觀統一性而言,四門課程內容統一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整體。一般地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指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的方式在中國的實際發展歷程,又指在中國的視域中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理解歷程。這兩方面內涵的展開及其互動就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整體性歷史過程。進而言之,整體性中內容的客觀統一性內涵,其理論根據又在于: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構成了“一門科學”。
漢語中的“科學”一詞,在英語、法語中都寫作science,都指自然科學;但在德語中,則是Wissenschaft,包含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兩個含義:既是知識的創造,即理智的活動,又是精神的努力,以價值為其核心的文化的陶養。馬克思就是把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都當成科學來看待的,不僅如此,他還認為這兩種科學是統一的“一門科學”,即“歷史科學”。早在青年時代馬克思就預言:“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盵4]稍后,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共同寫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盵3]21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這一重要論述來看,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容顯然都屬于“歷史科學”,就此而言,其確乎是“一門科學”,即:一門整體性的“歷史科學”。這無疑更深刻地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中內容的客觀統一性。
可以看到,整體性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其結構合理、功能互補。在其內容的客觀統一性基礎之上,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則承擔了其各自的部分內容,并決定了其各自相對的教育任務和目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要讓學生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幫助大學生理解、把握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理,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幫助大學生理解、把握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通過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對其整體性中內容的客觀統一性內涵的理解,進而要求:在消極的意義上,應逐步減輕、克服在教學中對內容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不自覺的割裂現象,因為“沒有這種統一性,我們的知識就是支離破碎的”[5];在積極的意義上,則應于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中努力尋求其“會通”,借用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之言就是“道通為一”。這樣,才能更好地彰顯其整體性,才能更自覺地在整體性視野中去努力地提高教學效果。
就其整體性內容中的價值本質內涵而言,較之高校各專業課程側重于專業技能培養的“成材”意義,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內容都無一例外更多地蘊涵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成人”意義的內在指向,而成人這一內在指向則構成了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內容中的價值本質內涵。本質一般相對于現象而言。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容首先都是一現象性地呈現,但這客觀呈現著的內容在其自身的真理與價值相統一的維度,實際上又共同地指向:成人(什么是成人?如何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一價值本質內涵,簡而言之就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逐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而人的培養過程與實現成人的目標,都離不開文化與教育,換言之,文化與教育是成人的必要條件和途徑;而文化與教育則意味著對人進行由“野”而“文”的教養(教化),抑或陶冶??档略谄涿墩摻逃龑W》中從視人為“類”的角度開宗明義地指出:較之世間萬物,“人是惟一必須受教育的被造物”[6];黑格爾從人作為個體的角度在論及“個體的教養”時說過:“引導一個個體使之從它的未受教養的狀態變為有知識,這是個任務。”[7]這些論述表明了以思想政治理論為核心內容的文化與教育在成人中的重要使命與根本的價值意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活動中,對四門課程整體性的內容的客觀統一性與價值本質這兩個層次內容的準確理解、把握,以防止、避免“整體主義”,又內在地指向“智慧”之要求。所謂“整體主義”,在認識論的意義上,是一種割裂整體與部分、個體的辯證關系,因而是以整體消解、吞并部分、個體的片面認識方法;在實踐的意義上,則往往表現為不是合理地、而是絕對地以公抑私或化私為公。
“智慧”則與之不同。關于“智慧”,馮契先生在其從事“轉識成智”的理論研究中,曾簡明地指出:“智慧學說,即關于性與天道的認識?!盵8]23“性”指的是人的本質,其主要包括人是什么、人應當怎樣做的問題;“天道”指的是相對于人的外部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主要涉及世界是什么、怎樣運動的問題。兩者的相互聯系與交互作用,則構成了整個世界及其運動的過程;對“性與天道”的認識、理解和把握,即:人在認識、改造世界與認識、改造自己的過程中,逐步地走向自由和智慧,則構成了其“智慧學說”的主要內容。
如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性的根據及其內在的雙重內容都無一不關涉個別、部分與整體,主觀與客觀,真理與價值,實踐與理論的關系,而對這些關系的辯證理解、把握,無疑既體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的智慧品格,又意味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須以智慧的視野從事其教與學。概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自身即是“智慧學說”的題中之旨,或集中體現了其智慧的品格。值得指出的是,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智慧品格中深刻地烙印著“中國特色”。這種“智慧學說”,正如馮契先生所言:“是最富于民族傳統特色的、是民族哲學傳統中最根深蒂固的東西。如果是單純講的知識,即客觀的事實記載、科學定理等,都無所謂民族特色。如果講的是貫穿于科學、道德、藝術、宗教諸文化領域中的智慧,涉及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生觀、世界觀等,歸結到關于性和天道的認識,這便是最富有民族傳統的特點的。”[8]23就此而言,在保持、彰顯其民族性的“中國特色”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與學,在實質的意義上,即是對上述這些關系的辯證把握,就是要求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一方面要化為思想方法,貫徹于自己的活動,自己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又要通過身體力行,化為自己的德性,具體化為有血有肉的人格?!盵8]20
在“性與天道”的交互作用中,認識必然并化為行動之應然,自覺與自愿相統一。這樣,成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地走向“智慧”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意味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斷地走向真正的“成人”。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1-04-25(02).
[2]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5.
[5](德)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37.
[6](德)康德.論教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7](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7-18.
[8]馮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