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衛新 朱建明(吳江市檔案局,江蘇吳江,215200)
構建檔案文化公共服務平臺努力服務“樂居吳江”建設
沈衛新 朱建明(吳江市檔案局,江蘇吳江,215200)
近年來,吳江市檔案局(館)著力將“構建檔案文化公共服務平臺、努力服務‘樂居吳江’建設”作為新時期加快全市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和抓手,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益性檔案文化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檔案人的智慧和力量,為“樂居吳江”建設爭作貢獻。
吳江市檔案館現擁有18萬卷館藏檔案與資料,館藏資源歷史悠久、種類豐富、頗具特色,其中以清代房產與田契檔案、民國檔案、絲綢檔案、小城鎮建設檔案、名人檔案、費孝通與江村檔案、地方志書資料等最為顯著。這些館藏資源見證了吳江歷史的發展,是吳江人民共同的寶貴文化財富與精神財富。如何將這些財富資源發掘出來,服務于吳江的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成為市檔案部門的重要任務之一。
自2006年5月市檔案館新館建成、數字化檔案館投入運行和2009年11月晉升為國家一級檔案館以來,市檔案局(館)確立了“建設地方文史第一館”的目標,并選擇“了解吳江、熱愛吳江、建設吳江”作為主題,組織人員發掘館藏資源,精心策劃編制了“吳江歷史文化圖文展”綜合展覽。展覽共分“吳江文史館”、“檔案陳列館”和“吳江名人館”3個分館,形成了“館中之館”的格局。展覽共選用30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和100多件珍貴檔案的仿真制品,其中文史館設置了“吳風越韻”、“烽火歲月”、“吳江勝跡”、“費孝通二十六訪江村”、“城市榮譽”等特色欄目。展覽開展后,以“三館合一”的布局、古色古香的設計、圖文實物并茂的形式,比較全面、真實、生動展示了吳江六千年的輝煌發展歷史,深深吸引了廣大市民與新吳江人前來參觀和解讀吳江人文歷史,被他們親切譽為“吳江文史第一館”。之后,全市各中小學迅速與市檔案館結成互建單位。2011年,新吳江人較多的吳江海關等單位又與市檔案館結成互建單位。市檔案館作為“吳江文史第一館”的作用和影響力在全市得到了充分、廣泛的發揮,為“樂居吳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市檔案館已經成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吳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吳江市社科活動實踐基地。
市檔案局(館)既是檔案工作部門,同時也承擔地方志工作職能。這一定位要求市檔案局(館)不僅是全市檔案資料的征集、保管和利用基地,也應該是全市文化精品讀物的編纂研發基地。市檔案局(館)將檔案與方志兩種部門職能有機整合起來,促使市檔案局(館)成為滿足全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宣傳吳江的重要文化窗口。
一是開展多種類檔案編研,打造編研精品。近年來,《吳江年鑒》、《吳江大事記》、《吳江札記》、《吳江歷史文化圖文集》、《吳江市檔案館指南》、《吳江市改革開放30周年大事記》、《吳江市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等精品編研成果不斷涌現,其中《吳江年鑒》已連續編纂出版了26部,先后榮獲第二、三屆全國年鑒編校質量檢查評比特等獎;《吳江市檔案館指南》、《吳江札記》分獲省檔案系統編研成果二、三等獎;《吳江歷史文化圖文集》獲蘇州市檔案系統編研成果一等獎;2011年精心編纂的《吳江市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畫冊又在全市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和深遠的教育意義。
二是啟動二輪修志,打造精品良志。2006年9月啟動全市二輪修志工作,走出一條“續修新志、整理舊志”齊頭并進的修志道路。新志續修方面,啟動了包括市志、專業志、鄉鎮志、村志在內的60部地方志書的編纂工作,目前已編纂出版《同里鎮志》、《吳江市方言志》、《吳江衛生志》、《吳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志》、《吳江市電力志》等5部志書,指導編纂的《同里鎮志》獲省檔案編研成果三等獎,《吳江市方言志》、《吳江衛生志》、《吳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志》均為蘇州市縣級市首部同類型志書。舊志整理方面,先后整理、點校、出版了《分湖三志》、《震澤鎮志續稿》、《儒林六都志》、《道光吳江縣志匯編》、《平望志》、《黎里志》6部志書,其中《分湖三志》、《震澤鎮志續稿》獲省檔案系統編研成果三等獎。
這些編纂成果成為了記錄和傳承吳江歷史人文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了宣傳吳江的重要文化窗口。市檔案局(館)瞄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目標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汗水與心血,以較強的編研能力和眾多的精品力作,成為了全市文化公共服務平臺的重要建設者之一。
雖然市檔案館的館藏資源比較豐富、比較有特色,但是也存在館藏結構不夠合理、特色檔案相對較少,特別是文化性特色檔案相對偏少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揮檔案部門服務“樂居吳江”建設的作用,市檔案局(館)在2011年初提出了“構建區域性特色檔案庫,開辟特色檔案資源服務社會的新途徑”的工作新構想,目前各項工作都在有序推進中。
一是以征集、整合檔案資源為抓手,努力構建區域性特色檔案庫。我們根據吳江地處長三角腹地、滬蘇浙交匯處,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江南水鄉的地域特色十分顯著,集吳越文明于一身等地方特色,擬對所需要征集、整合的區域性特色檔案資料進行有機分類,將其劃分為蠶桑絲綢文化、江南水韻(太湖、運河、湖泊、河流)文化、農耕漁獵文化、古鎮古村落文化、古遺址古建筑文化、名人(知名人士、地方精英、社會賢達、能工巧匠)文化、民俗禮儀文化、非物質文化、民營企業創新文化、宗教與慈善文化等十大類特色檔案。去年,我們出臺了《吳江市檔案局(館)關于征集檔案資料的通告》和《吳江市名人檔案收集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了檔案資料征集制度與措施。緊緊抓住央視“尋寶”欄目組到吳江開專場的契機,適時舉辦吳江市首屆“景宏拍賣杯”民間珍貴檔案“顯寶”大會,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了清乾隆十七年(1752)清田方單、郭麐書法條、《舜湖紀略》、1945年刊登柳亞子致毛澤東詩詞作品的《新華日報》等2000多件散存于民間的珍貴檔案資料,極大地豐富了館藏資源,特別是豐富了特色文化館藏資源。同時,通過對這些藏品進行鑒定與評獎,也擴大了人們對檔案資源的認識。我們會同市文聯,在市檔案館組建了吳江市文學藝術人才檔案庫,將全市文學界、藝術界乃至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吳江籍名人的檔案資料與作品全方位征集進館,已征集到1000多件,很好地彌補了地方性文學藝術人才檔案資料稀缺的遺憾。同時,我們根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的需要,正在著手對館藏檔案重新進行有機整合,以復印、復制、掃描等技術手段,將大量散存于各類文書檔案的涉及到文化的檔案整合起來,形成新的特色文化檔案,不斷豐富原有的清代房產與田契檔案、民國檔案、絲綢檔案、小城鎮建設檔案、名人檔案、費孝通與江村檔案、地方志書資料等特色文化檔案庫,并不斷形成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檔案庫。
二是充分發揮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優勢,努力構建虛擬化特色數字檔案庫。目前,我們正在著手通過網絡搜索技術,海量收集與吳江地方歷史、文化等有關的網絡檔案資料,組建虛擬的地方歷史文化檔案庫和全宗卷。例如,“費孝通與江村檔案”全宗,我們將組建“費孝通生平與著作”、“費孝通吳江與江村活動照片”、“費孝通研究江村”、“后人研究費孝通之江村研究方法”等子目予以征集、整合。并且將虛擬檔案庫建設與“吳江市檔案信息網”改建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組建成吳江市地方歷史與地情檔案資料的征集、保管、發布和利用平臺。同時,將所征集到的、整合好的實物檔案資料數字化之后充實到虛擬檔案庫中,以網絡的方式為社會各界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
三是加快區域性特色檔案資源的社會化利用,不斷發揮特色檔案資源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社會價值。近年來,市檔案館每年查檔的人次與案卷數量都在快速增長。2011年,市檔案館預計接待查閱單位、個人近1萬人次。檔案的價值在于利用,市檔案局(館)千方百計想辦法,將館藏“死檔案”變成“活資源”,發揮檔案資料所特有的利用價值與社會價值。完成這一轉變,最為有效的辦法是改變過去的“守檔案”為當今的“送檔案”,即將珍貴的檔案資料送到迫切需要服務的專家、學者手中,讓他們借助檔案資料開展各種形式的研究。2011年9月,市檔案局(館)與復旦大學簽訂協議,掛牌成立了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吳江檔案庫。檔案庫建立后,復旦大學的專家、學者將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環境查閱到珍貴的檔案資料,并通過合作研究出版相關經濟、文化類研究專著或開設公益性文化講座。這樣館藏的大量民國檔案、小城鎮建設檔案、絲綢檔案等特色檔案就會在這些學者的手中逐步演變成為活的檔案文化,再通過他們的研究又可以將檔案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傳播給社會與廣大民眾。
過去,在檔案人才的培養方面,比較注重檔案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培養,而相對忽視了檔案文化研究人才的培養。近幾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后,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一下子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意味著不僅需要大量的檔案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也同時需要更多的檔案文化研究、普及人才。
近年來,市檔案局(館)十分注重檔案文化研究人才的培養與選拔,一批年富力強的檔案文化研究人才先后挑起了地方歷史研究、檔案文化研究與普及的重任。而今,他們不僅能夠出色完成各自的職務工作,還經常開展檔案文化的研究,撰寫研究性文章。2011年,市檔案局(館)人員共發表了30篇文章,其中4篇發表在《江蘇地方志》等省級刊物上,他們還廣泛參與文化節目的策劃,參與南社、辛亥革命、費孝通研究等各類歷史文化研究會,參與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編纂各類文史書籍,開設文化知識講座等,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檔案文化研究人才的培養方面,需要扎實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要徹底轉變固有的檔案文化研究是職員個人行為的觀念,要想法設法將其行為納入檔案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要注重對愛好歷史研究、具有研究能力、熱衷公益事業的“文才”的選拔;三是要為廣大愛好檔案文化研究與普及的“文才”提供良好的成才環境,促使其快速成才,甚至于成為地方史研究領域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