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
淺談大學語文教育實踐中的創新
●趙 亮
大學語文教育要與時俱進,在傳承與創新結合點上做文章,吸引學生興趣,解決實際問題。發掘文學傳統與影視藝術的關聯、探討經典的當代性、認識提高自身修養的緊迫性、認識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是在緊扣文學本體基礎上,緊密聯系現實的突破,對提高教學素質起到了良好作用。
語文教育;培養質量;創新
目前大學語文教育面臨很大的困境,首先是因為語文作為人文素養課不能象技術課一樣立竿見影,導致學生誤以為學語文沒用。其次,中小學期間一直學習語文,誤以為再學沒必要,甚至把大學語文稱作高四語文,文科不愿學,理科不愿聽。如果大學語文教育僅僅停留在原來分析藝術特色、歸納中心思想層次上,對大學生來說的確沒有什么吸引力。這樣就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在原有中學語文教育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只有結合學生實際問題,緊扣目前社會現狀,才能吸引學生,才能收到教化濡染的效果。只有在歷史與現實間對話,在傳承與創新結合上做文章才能賦予語文教育以新的活力,才能解決現實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從而切實提高人才培育質量。
大學語文教材多選的是名家名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可是因為時代距離和文化消費方式的不同,學生常常并不了解甚至不愿看,這就要求我們要因“材”施教,這個“材”既是指學生,更要充分挖掘教材與當代社會的可對接性。教師一方面要分析作品中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更要借助于現有的影視藝術作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現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電影電視劇等娛樂節目比較多,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借助影視節目分析其中運用的文學藝術表現手法,比單純講文學作品往往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好多影視劇都是在文學作品基礎上改編的,如《駱駝祥子》《圍城》《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地雞毛》《霸王別姬》《活著》《風聲》《金陵十三釵》等作品都是改編自原來的文學作品。通過這種延伸,使學生認識到文學的魅力。即便是好多的娛樂節目,如職場欄目《非你莫屬》《職來職往》,婚戀相親節目《非常勿擾》《百里挑一》,綜藝類節目《天天向上》《金鷹頒獎晚會》等也大量借鑒了文學藝術表現手法,如故事打造、懸念設置、喜劇手法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在《天天向上》節目里戲仿是用的最多的一種手法,主持人模仿明星表演、唱歌、走臺等,還有的是主持人和明星模仿新聞聯播,如謝娜和小沈陽模仿新聞聯播具有很強的喜劇效果。將莊重嚴肅、調侃搞笑兩個不搭邊的文本融合在一起,是一種混搭風的體現。這種混搭,已經從服飾的搭配蔓延出自己的邊界到達文學藝術中來,成為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這種戲仿和混搭在魯迅的《故事新編》和其他作家的喜劇作品里有比較重要的表現。雖然從閱讀文本到視聽結合文本,藝術的表現手法有了好多改變,但其中最基本的藝術表達手法不但不會削弱反而還要不斷加強。這在好多娛樂節目里表現得越來越充分。通過這種相關性的比較與研究,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學作品及其表現手法在現代視聽藝術中的表現,從而提高濃厚的學習興趣。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歷久彌新,常讀常新。這些經典作品所反映出的問題在當下,仍然存在。因為無論什么時代的人都可能面臨同樣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比如,兩個學生在餐廳里發生了爭執,爭執的原因是一個學生看了另外一個學生一眼,一個學生說你干嘛看我?另一個則說你不看我,你怎么知道我在看你。在街上、鬧市區也經常可以遇到圍觀的人,甚至有時候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員。這里面所涉及的看與被看的問題非常具有代表性。而關于看與被看的對立統一,在魯迅的作品中作為一個中心意象不斷出現。這里面有著魯迅自己深刻的生命體驗,同時揭示了有普適性的生命存在的本質。在看與被看之間,有著相互轉換的可能性。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也不是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恰恰相反,兩者之間緊密關聯。看與被看之間,是人生的難堪與不忍,是人生的痛苦與無奈,也反映了我們在現實中作為看著與被看者的對立統一。這個問題不會因為過去了一個世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恰恰相反,在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過程中,處處面臨著別人的眼光與評價,如何理解與認識看與被看的問題將伴隨每個人的一生。
還有魯迅作品中一些篇什結構方面多以 “離開——歸來——再離開”的走字為框架連接,如他的《故鄉》、《祝福》、《在酒樓上》等篇目都是通過空間位置的轉移顯示出了個人精神空間的變換,這也體現了現代知識分子作為孤獨個體在現實社會的孤獨彷徨中竭力尋找自我、發現自我的強烈批判和反省意識,現實空間中走的軌跡同時又是精神發展的軌跡和印痕。同時這個走字還有很強的原型意味,在郁達夫自敘傳中的零余者的精神之旅里,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在現實與理想、苦悶與高揚兩者之間一個苦苦徘徊的形象。在當代作家路遙的著名作品《人生》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高加林在歸來——離開——歸來的空間運動中精神軌跡的痛苦與無奈。同樣在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中也可看到軌跡的變化,對“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永久的追問,這種追問剛一開始就和職業選擇、婚姻愛情、精神皈依等密切聯系在一起,因而才更具有震聾發聵的效果。
雖說人生百態,但人生在世,每個人思考的人生問題、面臨的人生選擇卻大體相同,引導大學生在經典作品中品味人生、汲取智慧,無疑對于幫助他們理性的看待人生、理智的選擇方向多有裨益。
中國向來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端正思想、修養自身的品性無疑是做人做事的前提。但現在有些大學生存在著不愿意學習、思想固化、行為懶散、不講秩序等問題,他們不但不認為是缺點,反而標榜為個性。這就需要一種啟蒙,不要把無知當做個性。啟蒙的出現和自我認知緊密關聯,只有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才能進步;否則都是優點,就沒有改正的必要,也就不會進步。
作為中國近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線索就是批判國民性,批判國民性的出現和作家們對自己身上出現問題的認識緊密相關。這些問題在異國他鄉,將會更加凸現出來。20世紀初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有的不注意社會公德,公眾場合大聲喧嘩,不遵守秩序,耽于享樂,這給日本政府和報社攻擊中國留學生之口實。好多留學生提出抗議,甚而罷課退學回國,陳天華寫了《絕命書》,希望以自己的死來抗爭日本人的污蔑,同時喚醒國人。“進觀吾國同學者,有為之士甚多,可疵可指之處亦不少。以東瀛為終南捷徑者,目的在于求利祿,而不在于居責任。其尤不肖者,則學問未事,私德先壞,其被舉于彼國報章者,不可縷數……(留學界)近來每遇一問題發生,則群起嘩之曰:此中國存亡問題也。顧問題有何存亡之分?顧問題有何存亡之分?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教師可以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批判國民性?為什么要進行啟蒙?原來這是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需要。吾不自亡,人孰能亡我?只有自己不斷努力,去掉自己的缺點,使自己不斷提高,才能提高自己的主動性。這不僅是在日常品德方面,即便在學習中也是這樣,知識不掌握,反而要掖掖藏藏,最終還是沒掌握,遇到還是不會。只有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諱醫忌醫,成功的機會才會更多一些。
還有的大學生整天抱怨就業如何難,可是同時社會上用人單位也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適的人。上學期間沒學到知識、鍛煉能力,這樣的學生找不到工作也不足為奇。結合魯迅、郭沫若、吳宓、冰心等作家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作家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和他們本人的刻苦學習分不開。結合沈從文、張煒的創作情況,使學生們認識到,要努力、刻苦、堅持,才有可能做出一番成就來。同樣,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是適用的。沒有特點、資質平平的人社會上是一抓一大把,但是真正能創造社會財富的人卻是很少。在文學的發展中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創作中真正能脫穎而出的,都是有著鮮明個性的、鮮明風格的作家作品,他們是不可替代的個體,因而才具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李白、杜甫;文學研究會、創造社,這既需要刻苦努力,還要求我們每人要明白自己的特點,在優勢、特點上做文章,做到個性化發展,成為不可代替的那一個。從創新的角度認識作家的藝術創作的獨特性,才能看到其獨特魅力。結合作家的生活、學習、創作經歷,可以很好的教育學生,尋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
提到傳統文化,人們常常多講儒家,卻忽視了文武并稱的另一脈——兵家。儒家強調倫理道德,重視人的自我修養,這無疑需要加強。但是也不能忽視兵家。
一說到兵家有人就認為是陰謀詭計,這是對兵家的誤解。兵家是有關人的生存智慧,是人在面對社會、現實困境中時的方法論和價值觀。生存問題不僅是古代人,也是當代人所不得不面臨的問題。而兵家所提到的“道天地將法”較為辯證的提到了五者之間的關聯,特別是對天地人的關系做了全面的分析與盤點,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依勢而走,法無定法,而這一切又都服從于道。為了滿足個人私利無所不用其極,是陰謀詭計;為了公平正義等人間大道,則是足智多謀。這不僅在《春秋》《左傳》《史記》等史傳體作品中存在,在《三國演義》《水滸傳》中存在,在當今的紅色經典作品中,如《紅日》《保衛延安》《鐵道游擊隊》存在,在諜戰片中《暗算》《潛伏》《風聲》中也大量存在,在大量的官場小說如《市長秘書》《后備干部》中更是比比皆是,即便在人生、職場、情感場上也不乏其例。玩兵者死于兵,玩水者死于水,如果把兵僅僅誤認為是斗爭、陰謀,最后肯定是在斗爭、陰謀上栽跟頭。天、地、人、法只有統一于道,辯證分析運用,才能取得自我勝利。在勝利的過程中,固然需要自我修養的提高,追求大道直行,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兵法的巧妙運用。這里面有形式、陰陽、表里的判斷和運用。
通過這種梳理,使學生了解現實的生存之爭雖然法無定法,但是離不開道的指引,從而認識到道的可貴,這樣道就不是虛幻的東西,但是道的實現離不開具體的條件,擺脫開具體的條件泛泛的講道,既不辯證、也不唯物,這樣對學生了解現實也有一定的裨益。借助于文學作品,使學生對文化、現實社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水無常形,教無定法,可是在現實中我們往往會囿于成見,不敢突破。人所看到的只是自己能夠看到的,每個人的認識都是有盲區的,只有突破盲區,才會進步。教育部提出要切實提高人才教育質量,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在教學中只有加強內涵式發展,切實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才能提高育人質量。我們要清楚語文教育中的誤區,大膽地闖與試,只要能夠提高培養質量,都可以大膽利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大學的另一項重要使命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育中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增強問題意識,解決現實難題,只要這樣,才能使文學經典在傳承的過程中得以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得以傳承。
趙 亮/文學博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語文教育、影視藝術研究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