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南京市檔案館,江蘇南京,210008)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社區建設
劉 峰(南京市檔案館,江蘇南京,210008)
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居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建設是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整體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居民對于社會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需要城市的社區提供不同于傳統的民政工作的服務。南京市秦淮區雙塘街道自1985-1986年間,率先興辦了福利廠、敬老院、傷殘兒童日托站、工療站、老人活動站數十個,建立起了八個方面的社會服務網絡,為南京的社區服務發展開了先河。1986年,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在全國推進社區服務,南京成為全省僅有的兩個試點城市之一,由此在全市開始社區建設。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南京社區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形成了富有南京特色的社區建設模式。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社區服務階段(1986-1996)。這一階段使社區的概念深入人心、社區服務的陣地基本具備,涌現了不少社區服務典型。第二階段是社區建設階段(1997-2005)。這一階段社區民主自治的體制得到逐步完善,服務社區居民的陣地進一步擴大。第三階段是和諧社區建設階段(2005年以來)。這一階段社區建設的內涵得以拓展,社區建設標準更加規范、方向更加明確。目前,南京市城鄉社區已逐步成為社會管理的重心、人民群眾生活的家園、基層民主政治的舞臺、社會和諧穩定的載體。
回顧在黨的領導下,南京社區建設的發展歷程,主要有五大特色:
1.堅持自治與服務的工作主線。南京的社區建設始終堅持民主自治的方向,始終堅持服務群眾的宗旨。依靠這兩條主線,全市社區居委會在角色上,從80年代的經營機構轉變為90年代的政府“抓手”,再轉變為2000年后“街道辦事處的腿”,至今又轉變為“小巷總理”、“社區領袖”。在工作手段上,從辦理轉變為監督、協調、領導。在服務對象上,從特殊群體到廣大居民,從個人到單位。在組織領導上,從居民小組長、樓棟長、居民骨干等到社區各類民間組織和機構。在工作內容上,從處理鄰里糾紛、家長里短、打掃衛生發展為承接政府社區公共服務。如今社區真正成為了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2.堅持政府主導的工作手段。社區建設是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集中多方的合力共同作用方能完成。南京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導力量來推進社區建設。首先不斷做好政策引導。南京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區建設政策體系,全市先后出臺60多個文件,覆蓋了社區建設各個領域。同時注重政策始終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地調整,極具針對性。其次積極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自主研發了社區信息化軟件,2005年后相繼開發了“南京社區網”和“南京社區管理信息系統”,在全市城鄉社區安裝使用。目前形成了覆蓋城鄉市、區、街道、居委會四級的網絡平臺,大大提高了社區工作效能。
3.堅持城鄉統籌的工作目標。南京把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拓展到廣闊的農村社會。在農村重點推進生產技術服務、衛生計生服務、社會保障服務、文化娛樂服務等四類服務,并以此為中心,設立相應的服務項目、服務站,促進了城鄉社區的統籌發展。同時重點抓好“一點兩欄兩站九室”,即全民健身點、村務公開欄和宣傳欄、社區服務站、衛生計生站、黨支部辦公室、村委會辦公室、財務室、信息室、村民議事室、治安民調室、教育培訓室、圖書閱覽室、健身娛樂室的建設,引導村委會由直接指揮轉變為引導服務,工作重點轉變到興辦農村公益事業,為農民服務上。
4.堅持共建共享的工作特色。在南京從機關到社區,從企業到群眾組織,都是社區建設的參與對象,全市社區實現了共駐共建共享機制。一方面完善了個人對社區建設的共建共享機制,另一方面完善了駐社區單位的共建共享機制。還廣泛開展了單位與社區的結對幫扶活動,設立了共建共享獎勵基金。
5.堅持和諧創建的工作動力。第一,創新和提高標準規范和工作依據。以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保障有力、特色明顯共8項標準、35項二級指標、83條三級要素,詳細列舉了評價內容、建設要求、達標標準,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和諧社區建設標準體系。第二,強化了以群眾滿意度為和諧社區衡量要素的評價理念,“讓群眾評判,讓人民滿意”的工作方針和思想,激發了群眾參與的熱情。第三,典型引導,以點帶面。通過示范創建,社區居委會規范化建設、社區民主化程度顯著提高。
南京近30年的社區建設,在黨的領導下,走過了一條探索之路,如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構建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征途上,社區的重要作用將越來越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