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肇豐
怎樣撰寫會議綜述
● 張肇豐
會議綜述和各種簡報、小結等,是教育情報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有關實例,介紹了會議綜述的撰寫方法,包括考察材料來源、確定內容主題、構建框架結構、學習撰寫技巧等,并強調在提高作者思想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基礎上,提升會議綜述撰寫的質量。
會議綜述;寫作方法;中小學教育科研
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是開展教改和科研的一個必要環節和重要基礎,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情報資料研究。一般來說,人們習慣于把情報研究等同于文獻研究。其實,情報研究的主要途徑和形式,除了文獻綜述之外,還可以包括會議綜述和各種簡報、小結等,這些材料來源及其整理,也是情報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會議綜述雖然在教育科研領域中應用廣泛,不可或缺,但并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從研究深度和撰寫質量上看,常常表現為應付了事的低水平狀態。許多學校教改和科研的經驗交流會、現場會、研討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氣氛熱烈,但反映到會議綜述中,卻往往呈現為一篇平淡的八股文章。與文獻綜述相比較,會議綜述在材料來源、內容主題、框架結構及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怎樣寫好會議綜述,這里擬結合有關實例及寫作經驗,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文獻綜述的材料來源相對比較單一,而會議綜述的材料來源則比較廣泛而豐富,其中可分為三大類:(1)書面材料;(2)口頭材料;(3)現場觀察。 充分利用各種來源的會議材料,是寫好會議綜述的基礎。
書面材料,主要包括會議邀請書、議程安排、會議論文、發言稿、新聞統發稿、現場展示(展板、圖書、資料、教具)等材料,這些是撰寫會議綜述的基本材料,可以用來反映會議的主要內容和過程。不少作者撰寫會議綜述,基本依靠上述材料,這些材料取用方便,在此基礎上剪裁潤色,就可以大致成篇。這里比較容易忽視的是現場展示材料,這些材料可能與會議內容不是直接有關,但往往包含了豐富的背景材料,能夠從不同側面揭示研究的過程和細節。如教師的備課筆記、學生的作業本、平時的會議記錄、課題研究的資料積累等。
口頭材料,主要包括大會發言、分組交流、個別訪談等。除了一些比較正規的學術活動或特別重要的會議,許多地區和學校的研討活動大多沒有準備大會發言的書面文稿,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的發言,往往是臨時安排,即興發表。至于各種小組討論,其內容只能靠現場記錄。作為會議的采訪者和報道者,除了收集、記錄會議的主要內容,許多情況還需要靠現場訪談來補充,這也是寫好會議綜述、提高寫作質量的重要一環。
現場觀察,主要指一些學校的公開課觀摩及各種形式的參觀考察活動。各種有關教改的現場會、交流會、研討會,會上的匯報內容是抽象的、平面的,現場的觀摩則是具體的、生動的。書面的、口頭的匯報材料結合現場觀察的結果,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使得會議綜述的內容更為豐富、生動和準確。
在上海一次關于有效教學課堂規范問題的研討會上,一位大學教授提出,從當前中小學教學改革的現狀和發展看,課堂規范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課堂規范與課堂創新是普及與提高的關系,也是厚積與薄發的關系。沒有課堂規范,就不可能有課堂創新。而另一位教育專家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規范并不一定導致“有效”,就如泰勒制管理下的流水線,不與科學的反思結合,其行為只是機械操作。他指出,大量事實表明,我們現在是“規范”太多、條條框框太多,已經嚴重束縛了教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要大聲疾呼:少一點“規范”,多一點“失范”。在其后的自由發言環節中,一位來自江蘇的教研員表示,關于課堂規范的探討實際上反映了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引領,要從民主社會的公民權利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堂規范。在上午觀摩課的課堂上,看到有的教師一味要求學生坐好、坐端正,無視一些舉手要求發言的學生,而指定某些學生發言。那么,學習效果最好的狀態,是坐端正的時候還是坐得舒服的時候?這也是對規范的一種認識。[1]
上述發言觀點鮮明、言之有物,雖然各人觀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但思想的交鋒更有利于啟發人們的思考,也反映了會議研討的真實狀態和價值所在。這些即興發言帶有較強的隨機性,一般很難在會議準備的書面材料中看到。因此,一個好的作者,應該注意和善于利用現場記錄。
與文獻綜述相比,會議綜述帶有命題作文的性質,一般不能由作者自定研究主題,然后有針對性地收集有關材料。撰寫文獻綜述,可以設定幾個關鍵的主題詞,隨即上網搜索所需要的材料,而撰寫會議綜述就沒有那么方便了。由于會議性質不同、材料來源多樣、內容復雜多變,會議綜述的主題和材料有時不易確定。因此,如何把握會議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從而確定思考和寫作的主題是寫好會議綜述的關鍵。
一般來說,一些現實針對性或學術性較強的會議,如要推行某項教改措施,或討論某個學術問題等,主題比較明確。但事實上,還有許多教改經驗的交流會、研討會,會議目的往往比較模糊,經驗介紹比較籠統,研討主題也就比較松散。往往需要作者來提煉內容,發掘亮點,確立主題。對于前一類質量較高的會議,主要是關注同一主題下的不同觀點和論爭,如上述“有效教學的課堂規范”的討論。
關于有效教學問題的研討交流活動,近年來各地辦過不少,其中由華東師范大學課程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普陀區教育局聯合舉辦的“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系列研討會值得關注。這項研討活動自2006年舉辦以來,每年一屆,每屆一個主題。2006年:有效教學的基本要素;2007年:創造性地使用教材;2008年:促進課堂有效互動;2009年:三維目標的實施和評價;2010年:有效教學的課堂規范;2011年:有效教學的課堂分析與評價。這一系列活動對“有效教學”問題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研討,達到了同類會議中的較高水平,也為撰寫會議綜述提供了高質量的素材。
有些地方和學校的經驗交流會,發言和研討的主題往往過于宏大而籠統。如“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素質教育”,“加強校本教研,構建有效課堂”,“創新進取,開創我校(區、市)基礎教育新局面”等,發言者往往一般性地自我表揚多,而有針對性地討論問題少。在這種情況下,會議綜述的撰寫者需要盡可能地發掘同類性質的有價值的材料,使之形成一定的主題。如首先要確定本次會議內容的主題詞,或者說要明確所交流的“先進經驗”的范疇,是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管理措施、教師專業發展,還是某種理念或政策等,再依據主題來發掘和組織材料。由于有些會議本身質量不高,內容比較松散,撰寫者也只能盡力而為了。
有了一定的主題,就可以考慮文章的結構框架了。一般來說,根據會議的不同內容特點,可以把會議性質分為兩種,一種是偏向于學術性的,一種是偏向于工作性的,因而構建文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學術性的會議,可以按照有關研討專題來構建框架。比較規范的學術性會議,一般都會按不同專題征集會議論文和準備會議發言。這樣可以根據不同專題來歸納會議材料,劃分綜述的段落,如“課程改革”、“教學策略”、“教師發展”、“政策研究”、“研究方法”等。
工作性的會議,如各種經驗交流會、現場會、座談會等,一般按會議程序來整理材料、構建框架比較方便。如一般的程序大多是背景介紹、校長報告、教師發言、專家點評、領導講話等。
當然還有許多會議的性質介乎于上述二者之間,特別是不少地區和學校精心準備的一些教科研活動。如何寫好這些會議的綜述,如何寫出質量和新意,還需要另辟蹊徑。一種思路是,如果會議有比較明確的主題和比較豐富的材料,可以不按會議程序,而是按問題探討的順序來構思。以會議材料為主,補充即興發言、點評質疑、聽評課材料以及相關背景材料,構建一個問題探討式的綜述結構。再以“有效教學研討會”的綜述撰寫為例:
“有效教學研討會”綜述的基本框架
(1)研究的背景、意義、理念
(2)實施經驗(包括區域、學校)
(3)操作要點與問題討論
(4)教改設想與發展前景
上述寫法打破了以往按會議發言程序安排材料的結構,而是根據教改進程和問題探討的思路來組織材料、構建框架,避免了會議綜述的一般化、公式化。這樣可以比較靈活地處理有關素材,尤其是一些質量較高的發言,可以分成多次引用,安排在綜述的不同段落之中。根據每次會議的主題和內容,文章結構還可調整變化??傮w上是從背景到研究、從理念到實踐、從成績到不足、從現實到未來,圍繞一個問題研究的過程來編排材料。這樣寫的好處是能夠避免平鋪直敘地羅列材料,更有效地反映某項教改研究的成果、過程和思考。當然新的寫法也可能形成新的套路,這就需要作者根據情況不斷調整思路和寫法,以形成新的表述形式。
一般會議綜述的開頭要交代開會的背景和基本情況,這就是新聞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由。這些基本事實雖然簡單,但是往往會被一些作者所忽略,因而不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地表達。
比如有一位教師參加了一次全國性的教學研討活動,之后寫了一篇論文向雜志投稿。在根據編輯要求修改的過程中,文章引述這次活動的名稱就先后變換了三種提法:“教學大獎賽”、“教學觀摩活動”、“教學大賽”??梢娪袝r“眼見”并不“為實”,沒有科學嚴謹的寫作態度,就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當然也有另外一種現象,就是主辦單位對會議名稱的提法本身就前后不一致、不統一。如會議通知上是一種寫法,現場的會標中是一種寫法,甚至有關會議材料(包括書面材料、會場橫幅和電子投影等)又有不同寫法。那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核實確定一個比較合適的說法。
上述會議名稱是一個有關“事件”的事實,其他如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等要素都有需要注意核實的地方。如比較常見的問題是關于出席者的工作單位和職務職稱,往往有隨意簡化或就高不就低的現象,這些都需要仔細甄別。
一般來說,會議綜述以議論說明性文字為主,不需要文學性的描寫和抒情??紤]到文章的生動性和可讀性,有時也可以用一些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但總體上還是盡可能通過平實的文字表達會議內容。
由于會議材料包含有大量的發言記錄稿,這些文字往往比較粗糙,思維邏輯也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整理修飾。即從大量素材文字中篩選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把一些冗長的帶語病的過于口語化的文字,改寫成比較簡潔通暢的書面語。這里要注意的是,作者不僅要學會對素材做減法,也要學會做加法。所謂做減法,就是刪繁就簡、去粗取精。而做加法,就是要在原話中適當補充文字,起到貫通語句、連綴文字、畫龍點睛的作用。當然這些補充文字需要符合發言者的原意,不能隨意改寫。再以“有效教學的課堂規范”的討論為例:
比如有些住宅大樓里停放著很多自行車、助動車,物業管理部門也沒有辦法處理。但一場大火以后,居民們就從中吸取了教訓,自覺地就把樓道清理干凈了。因此,一種規范或要求,當它與執行者或被管理者自身的成長建立一種聯系的時候,才能得到有效執行。
今天我們所有課堂規范的建立,都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都要去考量這些規范是否促進了學生有意義的學習,都要從學生個性發展的角度去衡量和評判。
上面一段話源于參加會議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負責人對會議討論的總結。原發言稿只有第一段文字,從內容看,主要是通過一個社會事件的比喻來說明規范執行的可行性、有效性。在發表時,綜述作者把這位負責人在另一段發言中的文字 (即引文第二段)整理加入其中,從而使這段發言立意更高、表述更為完整有力。這就是在減法基礎上再做加法的效果。
一般來說,對于會議材料取舍或兼顧的基本原則是:關注重要人物,兼顧各方利益;突出重要內容,適當合并處理。對于出席會議的重要人物和主題發言,如著名專家、有關領導、先進單位和人物代表等,要重點關注,給予較多的篇幅反映。對于一般的會議交流和自由發言,可以根據情況取舍。如: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華東師范大學×××等認為創造性使用教材,一要吃透教材,二要了解學情,立足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貼近。上海師大師資培訓中心×××、區教育學院科研室×××等提出,教學改革要重視實踐反思和經驗總結。
之所以要較多地反映重要人物的發言,是因為人物身份本身帶有一定的權威性;即使是同樣的觀點,經由不同的人表述,其意義也是不一樣的。至于提及次要的發言,主要為了體現綜述的綜合性、全面性。用較少的篇幅,讓不同單位與會者的聲音都得到反映,也兼顧了會議的主辦者、支持者和參與者的各方利益。
關于會議綜述的撰寫方法,如怎樣發掘亮點、怎樣概括總結、怎樣摸索寫作套路等,這里就不再贅述。會議綜述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寫作文體,大體上有一定的寫作模式,通過不斷地寫作實踐,就可以較好地掌握。但是形式取決于內容,寫作技巧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要真正寫好一篇綜述性的文章,作者的思想水平和研究水平仍然是寫作的基礎。
[1]參見本刊記者.課堂規范的反思、重構與實踐——第五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1,(3).
張肇豐,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研究員、《上海教育科研》常務副主編、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張雙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