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光升
向善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實效
● 任光升
和諧社會的建設呼喚人性“向善”的文化,素質教育的推進更需要“向善”的學校文化引領,在學校德育需要探求創新之路的今天,學校向善文化的建設是促進德育工作的增長點,是德育煥發生命活力的必然建構,是建立德育工作長效機制的著力點。
善;向善文化;學校德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爸褂谥辽啤币恢笔俏覀儍汕Ф嗄陙淼睦硐胗四繕撕徒逃耐昝雷非?。就當今社會而言,我們正在為建設和諧社會而努力,而作為社會文化傳承陣地之一的學校教育更應該有“止于至善”的理想與追求。要實現這一理想目標,作為學校更應該培育具有自身特點的向善文化。孟子把人性歸于善,教育就是揚善抑惡;荀子把人性歸于惡,教育就是棄惡從善;也就是說,不管是“人性善”還是“人性惡”,教育的責任就是要教人抑惡揚善、引人和諧向善。教育傳遞文化,用文化陶冶人,用制度塑造人,教育中貫穿著文化,文化本身就是教育,而“向善”是文化的重要功能,所以培育“向善文化”是體現教育文化功能的一種。和諧社會的建設呼喚人性“向善”的主流文化環境,素質教育的推進更需要“向善”的學校文化引領,因此,通過建設學校內部的“向善”文化來促進學校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學校和諧發展的基礎,更是建立學校德育工作長效機制的著力點和增強學校德育實效的突破口。
在《辭?!分?,關于“善”的解釋首先是“善良;美好”的意思,并且把“善”定義為“倫理學的基本概念,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中心范疇。用于對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凡是符合一定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就是善;反之就是惡。”可見,“向善”即朝著善的方面做;朝著善良美好的方面發展;朝著符合一定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的方向培養人。“向善文化”即營造一種引導人們朝著善良美好的方面發展的文化,朝著符合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方面發展的文化。它包括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包括以“愛人、愛家、愛國”為主要內容的“為人之理”,以“修養品行、立志自強、注重人格、崇尚氣節、誠信篤實、知行合體”為主要內容的“省己之道”;更包括當今我們倡導的“合作互助、和諧共生”的發展文化,以及“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等。
我們所提倡的“向善文化”是人類所共有的精神財富,既是歷史的沉淀,更是現實的需要,并且已經存在于我們日常的學校教育和生活當中,只是被包容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需要加以明確和強化而已。比如我們倡導近五十年,現在又重新倡導并賦予其時代含義的雷鋒精神,就是我們當今時代向善文化的具體體現。雷鋒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刻苦鉆研的釘子精神,愛憎分明的做人品格,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等等,不都是向善文化的具體體現嗎?因此,在我們學校大力倡導學習雷鋒精神,推進和建設“向善文化”,既是新時代的需要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們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
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時期,以往的學校德育缺少活力和感染力,教師對學生教育無從著手,社會對知識的過度追求和對育人工作的漠視,信息媒體的開放誘發了學生網癮、網戀、網游等一系列新的問題,傳統僵化的德育方式已對當今學生的思想失去了應有的引導和影響力,老師的說教和學校僵化的規訓已經不能走進學生心中。據媒體報道:在茂名市摧毀的一黑社會性質的團伙中,最大的19歲,最小的16歲,他們搶劫、強奸、傷害……無惡不作;浙江金華17歲的“好學生”徐力用鐵錘殘忍的殺死了母親;河南一學生肢解了父母;云南大學的馬家爵事件至今使人談虎色變……在這一樁樁觸目驚心的事件背后無不折射出當今青少年在“向善文化”方面的缺失,也反映出建設“向善文化”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更需要我們的學校教育認真探求和挖掘德育工作新的著力點,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根據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引入向善的文化加以發揚光大,這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建設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任務。中華文明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追求和諧的發展史,可以說“和諧向善”是中華文化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等等。在和諧的基礎上體現“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而這一切恰恰也是學校向善文化的主要內容,既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文化需求,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時代主題。
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大潮中,在物欲拜金的浮華陰影下,要確立和諧向上的向善文化,把和諧向上的種子植于學生心中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要讓學生既學會自立自強,又學會與人合作共生;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又有“孝悌愛眾”之善心;既有“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又具“先人后己”、“追求真理”的浩然正氣;既能修養品行、立志自強,又能誠信篤實、知行合體。這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主題,更是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從而激勵生存和發展的動力。而目前我們的學校德育普遍缺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關鍵在于我們的教育沒有真正的從人性的需求出發去施教,沒有真心去尊重學生的人格,欣賞學生的優點,沒有讓學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和環境中覺醒。為此,建設學校向善文化就是要從人性向善的角度出發,引導施教者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好的,都想學好,都能學好。學會尊重每一個學生,放大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在 “我能行”、“我能做得更好”、“我能有所作為”的信心支配下不屈不撓的去克服困難、去學習、去奮斗。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校向善的文化引導下,自覺的“抑惡揚善、棄惡從善”。在教給學生辨別是非能力的同時,還應不斷賞識和放大其學好向善的思想與行為,使之成為指導學生言行的主流文化。有了這種“向善”的心態和氛圍,每個老師都會從賞識的角度出發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引導每一個學生反思自省、抑惡揚善。特別要努力幫助那些行為習慣還有缺欠的學生樹立信心、培植理想,從一點一滴做起,逐漸擁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如果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具有這種“向善”的心態,老師們才會去認真分析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特點,并針對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學生們也會從內心深處認同教師的教導,激發出自身向善的潛力。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向善文化。從老子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到孔子的“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從孟子的“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到諸葛亮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些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和教育的辯證法,無不向我們展示了為善、向善的道理,也告訴我們在教育中善與不善的相互作用和辨證關系。它激勵著幾千年來的君子仁人向善求好,激勵著多少圣賢從善如流,更激勵著無數志士仁人嫉惡好善,也揭示了向善文化及其教育的重要作用。
這些傳統的向善文化正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傳繼的社會公德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精華所在。對此,我們理應承繼并發揚光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毛澤東主席發出的“向雷鋒同志學習”號召為契機,在全社會掀起了“助人為樂”的熱潮,助人為樂之風成為良好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是對祖國傳統向善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改革開放以來,“金錢至上”、“權錢交易”的現實和思想侵蝕著人們的心靈,干擾著傳統的向善文化和現代的雷鋒精神走進我們的生活和心靈,甚至會污染校園,弱化思想教育,毒害學生。縱觀我們近幾年道德教育的乏力和傳統文化的缺失,使我們施教者也不能不審視自己隨波逐流的言行,找尋我們不該丟失但已經丟失的根和魂。因此,繼承優秀的傳統向善文化,并結合時代的要求賦予其新的內涵,讓“已經出國的雷鋒精神”再回到闊別已久的中華大地,回到闊別已久的校園,讓燦爛的中華文明引領學校的發展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煥發生命活力的必然。
學校德育工作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建立起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沒有確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實施相應的科學管理,致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難于深入師生們的內心??梢?,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促進學校德育有效發展的向善文化,是建立學校德育工作長效機制的著力點。向善文化是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人向善求好的文化,是符合人性需求的文化,是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文化,更是符合社會發展道德準則的文化。不管什么時代,向善文化都有它的普遍意義和繼承價值,也都有其實際意義和長遠意義。因此,把向善文化作為學校德育和學校文化的主要內容,更利于培養師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確立長期有效的道德準則。
在所謂的“向善文化”中,“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既是基本的內容之一,更是促進學校教育長效發展的管理精髓,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更是我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積淀成果。古人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古人治國尚知只有“以民為本”才能形成政通人和的德政氛圍,形成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今天興教治校更應以人為本,大力倡導相應的文化理念。要在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學校自己的符合時代發展的向善文化,樹立“以師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觀和管理評價觀,形成學校相應的制度文化,促進學校的德育工作和各項教育工作長期有效地發展。
已存在于學校教育各個方面的向善文化建設其實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是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方法,結合我所在學校在幾十年的辦學實踐和其他許多名校的經驗,筆者認為學校的向善文化建設應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拓展。
第一,不斷積淀、反思和建構校本文化,形成具有本校特點的向善文化理念和制度,引領學校不斷向前發展。如我在勝利五十九中做校長時,通過梳理幾十年學校的歷史,面對走向未來探索形成了“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為核心的樸素的向善文化理念。
“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就是說每個學生都是好的,都想學好,都能學好。這提示每一個學生,要相信自己“能學好”,告訴自己“我能行”,又要明白“學好”的含義?!皩W好”從做人的角度講就是要學會感恩,學會飲水思源。一個人學會了感恩,懷著一個感恩向善的心去為人處事,這個人才算學會了做人;“學好”從學習的角度講,就是要學會追根求源,窮極機理,學會反思,學會質疑,才可創造與發現。“學好”從生活的角度講,更要學會反思,當你與人相處不和諧時,當你生活方式不如意時,一定要學會反思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去找別人的毛病,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是看你怎樣去對待它。
同時,這還告誡我們每一個施教者(教師、家長),首先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學好,只要我們對每個孩子有信心,才能不斷地賞識他們、激勵他們。其次提示我們不同的孩子“能學好”的標準不同、途徑不同、表現形式也會不同,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具有不同個性的、不同智能的孩子,同時我們還應該教給孩子們不同的“能學好”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三就是如果孩子們沒學好,作為教師、家長都應該先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學方法哪里不對頭,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孩子;同時也須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反思,找尋沒學好的原因而后改之。歐陽修說“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入于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使至于善”。意思是說:“好人如果一天不進行教育,就會失足而走入歧途;行為不端的人如果經常加以教育,就會使之變成好人”。說明人品質的好壞,關鍵在教育。學校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務是育人,以育人為本,然后再言其他,便能綱舉目張。
第二,加強教師的向善文化培訓,提高教師的師德和修養水平。因為,教師是學校德育的表率和各類教育的施教者,所以,教師的師德水平和道德修養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水平和德育的效果。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對學生道德言行的示范和引領,因此,應從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開始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特別要對教師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其了解 《大學》、《論語》、《學記》、《師說》等有關教育方面的傳統文化精華,以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中有關“以身作則”、“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的思想。只有教師的心態平和了、深刻了,才能潛心教育學生有所感悟,只有教師的道德高尚了,才能精心研究如何從內心引導學生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第三,加強教師的德育方法訓練,改變傳統的施教方式。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今天,過去教師高高在上的說教方式已經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因此,老師必須學會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稚嫩的心靈,巧妙地滲透引導,藝術地處理教育中的細節,我們的教育才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第四,把向善文化理念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從課堂教學開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意識、互助精神和理解愿望,特別是從建立互助合作小組開始培養學生的上述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既學會自強自立,又學會合作共處、相互包容、相互幫助……抓住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和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開展對應和適宜的向善教育:如在小學階段注意學生好習慣的培養、榜樣引導、故事引領等,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向善的種子。在這方面,杭州的青藍小學讓學生們自己設計自己的校園偶像——“青青、藍藍”,并賦予他們符合年齡特點的生命內涵和道德品質等。這種自主設計偶像的教育效果遠大于外加的、生硬的各種成人式的說教。又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十四歲左右的“叛逆期”,既要充分抓住學生希望加入共青團的教育契機,開展各種活動,強化團員意識;又可選擇一批四十歲左右的家長,講自己的成長故事,組織親子共成長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父母們的創業經歷、期待與關愛,加強與父母的理解與溝通。在十八歲時,充分利用學生的成人儀式,組織家長為每一個學生寫一封賀信,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展向善文化的影響范圍。
第五,開展系列細致安排并有明確導向的德育活動
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升旗儀式,開展推薦升旗手介紹、旗下演講、旗下宣誓等活動,既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又樹立起自信心、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等。
感恩教育——引導每一個孩子學會感激父母、感激老師、感激朋友、感激社會……在感激中學會做人,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孝敬父母等等。
合作互助教育——除了開展各種活動促進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助合作,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管理機制和評價標準的改善促進教師之間的真誠合作,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并把“小組合作互助”延伸到課堂以外,形成一個個團結互助的團隊。
尊老愛幼教育——長期與本地敬老院聯系,分期分批地組織學生為孤寡老人獻愛心;每年都開展我為弟弟妹妹獻愛心活動,由高年級同學捐出自己讀過的好書給低年級的同學,并與低年級的同學結成 “對子”,開展指導閱讀等。
勵志教育——每周推薦一篇勵志故事,采用演講、寫讀后感、“名人伴我成長”征文等形式,鼓勵每一個學生立志報國、發奮圖強。
此外,還可開展誠信教育、自信教育、環境教育、自理自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各種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如我校開展多年的古詩文誦讀和中外名著閱讀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知識,更陶冶了學生情操,讓孩子們在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又汲取中華民族古典文化的營養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特別是開展師生父母同讀書活動,促進了學校整體文化素養的提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提升了師生、家長的整體素質,營造了理想的、“向善文化”的教育學習氛圍。
第六,圍繞學?!跋蛏莆幕钡睦砟睿_立學?!耙匀藶楸尽钡闹贫任幕铜h境文化,大力發掘“人本向善”的潛能。如我們勝利四中確立了以“日日新”為核心的自主發展文化,倡導每一位師生要努力做到“日日更新自我,天天進步提高”,并圍繞這一理念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和評價機制。在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之下,讓老師們自己修訂、確立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辦法,在層層討論的基礎上由教代會最后確定;讓學生們自己設計自己的偶像、制定自身的管理辦法和行動準則,在全校逐級討論的基礎上形成規定,并由學生會、少先隊分別組織實施……
我校的一位家長告訴我,關于她十歲兒子的一個真實故事:周末她帶兒子去看電影,電影開演前播放莊嚴的國歌。國歌響起,兒子騰地站起來,身體立正,高唱國歌。她急忙拽兒子的衣服讓他坐下,兒子目不斜視,直到把國歌唱完??赐觌娪?,兒子不滿的對她說:“媽媽,你今天為什么不讓我唱國歌?我們老師說了,這是一個中國人愛國的表現!”。
星期天的公園里,兩個成人一邊散步,一邊嗑瓜子,還一邊隨地吐瓜子皮。我們一個小學生就跟在后面揀瓜子皮,實在揀不完,就勇敢的跑到兩個大人面前敬著隊禮說:“阿姨,請不要隨地吐瓜子皮好嗎?”兩個大人紅著臉說:“好!好!……學生們在參與社會凈化向善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的完善。
當我們的德育成為一種精神文化影響學生心靈的時候,才有其實際的意義和價值;當我們的德育符合人性的基本需要時,才更具有長期的實效;當我們的德育形成文化并能真正牽引和滋潤學生的靈魂時,才能真正深入學生心靈的深處,催生學生主體人格的生成,喚醒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當我們的德育深扎在豐厚的傳統民族文化土壤中,又生長在時代發展的藍天下時,她才充滿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任光升/東營市勝利第四中學,中央教科所訪問學者
(責任編輯:張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