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朋汝 顧佳濱
在產業轉型和升級的背景下,我國發展新興產業的技能型人才比較匱乏,例如,光伏太陽能、軟件外包、電子技術等高素質人才,這樣就嚴重地限制了我國產業轉型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中,我國人才結構存在著以下幾個缺陷:高水平的優秀人才比較匱乏;產品研發人才、高科技人才、國際化人才以及創業型人才均比較匱乏;高級技能人才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現代服務業人才非常少。以現代服務業人才為例,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國際服務外包以及軟件出口人才的需求量就高達300 萬人。針對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的人才需求,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不夠合理,大部分高職院校都設置了計算機或者軟件等有關專業,然而,規模比較小,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也存在著比較薄弱的缺陷。
我國經濟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產業的技術層級不斷快速升級,尤其是職業崗位在技術層次上的不斷分化、崗位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崗位技術含量的持續升級以及勞動內涵的極大豐富,對勞動者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我國先進制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也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從而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提升了,以上變化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有了更高的挑戰。針對高職院校目前的狀況,應該依據區域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地加入到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的過程中,不斷地培育符合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高端服務業快速前進需要的不同類型的技能型以及應用型技能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用現代技術服務無錫經濟社會的輻射和示范中心。
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動力不足的缺陷。過去的高職院校教學模型主要以學科知識為中心,這樣就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分離,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僅重視認知培養,而忽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限制了高職院校的有效發展;高職院校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型,通常情況下是高職院校為了能夠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積極地爭取企業的扶持,然而,對于大部分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主要是在實習基地上為高職院校提供資助,沒有形成應該實現雙贏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應該創新辦學機制。積極地探索建立高職院校理事會的運行機制,充分地發揮地方政府機構、各類行業企業以及高職院校各方在產業配置、經費使用、先進技術利用、兼職教師招聘、實習實訓基地構建、企業員工培訓以及專業技能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地增加高職院校專業有效發展的社會參與度,建立高職院校和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相關企業密切協作的機制。以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平臺,在辦學、育人、就業、發展等方面相互協作,不斷加強改革、合作、特色以及質量等方面的發展,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力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教育體系,從而形成長效機制,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建立現代高職院校體系。不斷健全黨委統管下的校長制,積極地探究構建理事會指引下領導、校長治校的高職院校管理體系,充分地體現教代會和學代會功能,確保高職院校師生員工參加學院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監督的職能。構建合理的、完善的評估體系,引入社會專業中介部門對學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就業機制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質量評估。應該不斷加強對外合作交流。依據高職院校全方位發展的基本理念,參考國際較好的高職教育模式,不斷發掘中外合作的辦學思路,持續提高中外合作的辦學能力。積極地和國內知名院校進行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和溝通,積極地利用校外智力以及教育資源。
長期以來,東莞的高職教育發展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缺乏清晰的戰略規劃,因此高職教育規模和發展速度都不能適應東莞產業發展的需求。東莞作為制造業中心,本市培養的高技能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一直依賴“外援”,人才缺口很大,需要著眼未來開展針對性的戰略規劃,提前規劃和開展東莞未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的儲備工作。因此,東莞必須根據其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和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構建適應東莞產業調整要求的區域特色高職教育發展戰略,以戰略為引領,明確東莞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重新定位培養目標、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東莞的高職教育發展的定性戰略目標是遵循“規模擴展、質量提升、層次延展、結構優化”十六字方針,提升東莞高等職業教育的能力和競爭力。東莞市政府要把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提到戰略高度,將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建設與布局作為重點工程。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體系是高職院校專業有效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我國高職院校實現飛躍發展的關鍵渠道。“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屬于一種優勢互補的高職教育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高職院校和相關企業之間在人力資源、教育資源上進行深入地資源共享,并且能夠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從而能夠有效地利用企業的技術資源和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我國高職教育體系應該以服務社會經濟為目標,以學生就業以及企業實際需求為引導,以教學質量為關鍵依據,在政府的引導下進行有效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積極地推進高職院校和相關企業在不同方面更深入地進行合作,并且建立一條適應我國產業轉型需求的校企合作之路。
應該加強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應該關注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不斷健全有關政策體系,全方位地招聘高水平專業人才以及技能人才,不斷優化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體系。積極地進行教師技能大賽,加強高職院校教師的境外培訓力度,積極地輸送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鼓勵高職院校教師攻讀更高層次的學歷,從全方位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斷地評選出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人、教學名師,積極地打造教學團隊,制定完善的兼職教師聘用制度,從而能夠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能力高、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應該促進高職院校管理隊伍的發展。以建設創新、創業、創優的“三創型”管理團隊為目標,著力培養創新理念,提升創業能力,激發創優活力。按照高職院校專業有效發展的需求,合理地設置管理崗位,提高培養水平,建立一支愿意學習、不斷創新、管理水平較高的管理隊伍。最后,完善考核機制。推行績效工資改革,進行合理的崗位配置,健全崗位聘任以及分配體系,完善激勵保障體系,加強以質量為導向的教師、管理人員、工勤人員分類的業績評價體系。
[1]徐愛玲.創新、創業、就業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關鍵詞[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 :49-51.
[2]歐陽劍波.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嬗變[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5):10-13.
[3]李運慶.生源減少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12,(2):46-48.
[4]徐元君.談資源枯竭城市產業轉型與發展高職教育[J].遼寧高職學報,2007,(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