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麗萍 聯合國貿發會議貿易司
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各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漸重要,其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和經濟危機中顯示出的抗沖擊力,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服務業的發展和擴大服務出口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服務貿易是其對外貿易的一個新領域,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為他們帶來了機遇,而要抓住這種機遇,他們必須重視服務貿易,為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監管環境,培養相應的人力資源。
服務業在當今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已變得越來越關鍵,這主要歸因于服務業在推動經濟增長和開創就業兩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數據,2009年服務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分別達到74.3%和51.1%。世界銀行2010年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2000年至2005年期間,有136個國家服務業的增長同其總體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這份研究還發現,1990年至2005年期間,在50個發展中國家,相比農業而言,服務業的增長與減貧之間存在著更密切的聯系。在就業方面,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2009年服務部門的直接就業人數約占發達國家總就業人口的73%,在發展中國家則為37%。如果算上由服務業帶動的在其他部門就業的人數,服務業所創造的就業就更多了。比如,德勤公司與印度全國軟件及軟件服務公司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rvices Companies,NASSCOM)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印度,信息技術服務或信息技術相關服務部門產生的每一個工作機會,就會在其他部門(如培訓,運輸,金融和房地產等)創造4個工作機會。世界銀行上述同一份研究還表明,服務業就業比例相對其他行業高的國家,婦女在該國就業市場的參與比例就高。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服務業的增長可以促進貧困減少的原因,因為有工作的婦女在減貧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這表現在她們更傾向于把工作收入用在改善家庭生活環境、孩子教育、家人健康保健以及儲蓄方面。在最不發達國家,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相關報告表明,服務業是這些國家1995年至2008年期間最大的經濟部門,在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一直穩定在45%左右,雖然農業依然是這些國家最主要的就業來源,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在持續上升,2008年占其總就業人口的26%。
與服務業在各國國內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相應的是世界服務貿易得到了快速增長。1980年是有服務貿易統計的最早年份,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庫顯示,當年世界服務出口的金額大約為4000億美元,而2010年超過了3.6萬億美元,2011年則估計將超過4萬億美元。在1980年至2010年期間,世界服務出口增長速度一直高于世界貨物出口增長速度,服務出口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相應地從不到3%增長到20%以上。如果能夠完整準確地收集到全球跨境服務貿易的數據,或者能夠把以外商直接投資形式進行的服務貿易(即服務出口商到進口服務的國家建立商業機構,為進口國消費者提供服務)統計在內,那么世界服務貿易的規模還將大大擴大。以芬蘭對中國的服務出口為例,根據芬蘭官方統計(即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統計的服務貿易數據),2007年芬蘭出口到中國的跨境服務金額為6億歐元,同年諾基亞公司出口到中國的與其名下的一款手機(N95)有關的服務約為8億歐元。從中可見,雙邊官方數據與實際跨境服務貿易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外商直接投資進口國服務領域是世界服務貿易的主要交易方式,占比約為60%,而這并沒有在現行的服務貿易統計中得到反映。以美國為例,2007年,美國官方公布的美國服務出口額為4780億美元,同年,美國公司在海外建立的由其占多數股權的分支機構向外國客戶銷售的服務就達到了1.026萬億美元。從全球范圍看,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2010年《世界投資報告》稱,服務業日益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目標,無論投資者是來自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如2007年至2009年之間來自發達國家的外商在服務業的直接投資是1990年至1992年之間的9倍,其金額從1050億美元上升到9600億美元。服務業占金球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也從1990年的35%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
服務貿易總體上被認為比貨物貿易更經得起經濟危機的沖擊。聯合國貿易會議統計數據也顯示,2000年和2010年期間,世界服務出口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長,而同期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速為8.9%。眾所周知,2000年世界網絡危機爆發、2008年則爆發了更大影響的世界金融危機和隨后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服務貿易得以在兩次世界性危機的影響下保持高于貨物貿易的增速說明它對外部危機有一定的抗沖擊力。特別是在2008-2009年的世界金融和經濟危機中,服務貿易的表現好于貨物貿易,與貨物出口在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大幅下跌的情況不同,跨境服務出口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跌情況(即所謂的“不同步性”)??傮w上2009年全球跨境服務貿易的下降幅度比貨物貿易要低很多,前者下降了12%,后者則下降了22%。此外,基本上所有貨物的出口都在經濟危機中遭遇重挫,而不同服務部門則有不同表現。盡管有些對收入敏感(即對服務的需求隨收入的增加或減少變化)的服務,如旅游,零售和建筑服務以及跟貨物貿易和旅游密切相聯的運輸等服務,在這次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受到了嚴重影響,某些服務,如能源相關服務、健康相關服務,教育服務、通訊服務(包括電信服務)以及一些商務服務(如會計服務、法律服務和數據服務)被視為消費者或生產者必需的服務,對收入的增減或不那么敏感,因而此類服務貿易在危機中相對抗跌。除某些服務的必需性以外,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認為還有三個原因使服務貿易對經濟危機具有一定的抗沖擊力,一是服務貿易,特別是可通過因特網交付的商業服務,對貿易融資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二是服務不可儲存,因而不會象耐用消費品那樣受到因消費者突然減少開支而需求下降帶來的嚴重打擊;三是經濟危機使企業普遍感到有降低成本的需要,因而產生新的服務外包機會。
服務貿易抗外部危機沖擊的能力、對外資的吸引力、在創造就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大多數服務部門少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和消耗更少可用竭資源的特性,已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今后的發展戰略定位為以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帶動發展,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并使全民從經濟增長中受益。歐盟2011年出臺的新貿易政策“貿易、增長和世界事務”把服務業視為成員國極具出口潛力的領域;美國政府2010年制定的“國家出口行動”(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將推動服務出口列為政府工作重點之一,該行動計劃在五年內將美國的出口翻一番,以期在國內創造200萬人的就業;在過去五年中,孟加拉幾屆政府均將信息技術業視為本國經濟的重點部門,為其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對技術進口提供補貼,以及減輕企業稅負等措施,以便為孟加拉在時機適當時參與國際業務流程外包(BPO)作好準備;中國在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中,制定了很具體的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量化目標,即將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從2010年的43%提高到2015年的47%,服務進出口則從2010年的提高到2015年的6000億美元。
盡管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服務出口占世界服務出口的比重在逐漸下降,從2000年的75%降到了2010年的67%,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領域仍然占據著絕對優勢。發展中國家的服務出口能力則在逐漸增強,1990年和2000年其服務出口占世界服務出口的比重分別為19%和23%,2010年這一比重上升到了30%,由此可以看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的服務出口增長速度開始加快。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服務貿易是其對外貿易的一個新領域。
旅游和運輸服務是發展中國家傳統的出口項目,雖然占這些國家服務出口的比重在逐漸下降,目前依然是其主要出口項目,占其服務總出口的一半多。然而,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發展中國家在非傳統服務,尤其是計算機服務和信息服務方面的出口增長很快,這些國家及時地抓住了信息技術進步以及全球供應鏈帶來的機遇,信息技術進步和全球供應鏈的興起使貨物和服務生產的一些工藝和環節得以分離,更多服務得以進入可貿易領域,而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將其外包到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低且電信基礎設施良好的國家。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表明,發達國家企業對外包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使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占全球相關服務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5%增加到2009年的27%,這些國家在世界服務出口中的比重也從16.9%提高到23.9%,而同期非洲和拉美發展中國家的服務出口卻停滯不前。
說到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外包出口,人們自然會想到印度,印度在全球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和BPO市場的份額從2009年的51%上升到2011年的58%,并在世界信息技術服務外包方面占據絕對領先的地位,2011年全世界70%的信息技術服務出口來自印度(2005年為52%)。但是,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了出口BPO服務的行列,這使得印度在全球BPO市場的份額從2005年的45%下降到2010年的34%。因為國內有受過良好教育又會英語的低成本勞動力,同時政府在2005年將網上通訊服務(VOIP)合法化從而大大降低了長途電話的資費,肯尼亞已成為在國際呼叫中心服務方面可與印度和菲律賓匹敵的國家;埃及也在出口BPO服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A.T.Kearney)公布的全球服務外包地指數中,埃及的排名從2007年的第12位躍升到2011年的第四位;孟加拉的身影也已在BPO市場顯現,預計越來越多的歐美公司既將把技術含量低的辦公室行政事務、圖表設計和客戶服務,也將把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產品開發和拓展等服務交給孟加拉的公司做。這些在BPO市場活躍的國家具有的共同點是,英語或是官方語言或其中之一、或英語普及率高,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數量眾多,并擁有相對良好的電信基礎設施,以及政府有針對性提供的支持,如財政補貼,以及在相關的服務行業進行監管制度的改革。
信息技術服務和BPO服務出口為出口國創造了大量就業,尤其是年輕人的就業。根據印度全國軟件及軟件服務公司協會的統計,在印度,信息技術服務和BPO服務部門近80%的收入來自出口,這兩項服務的出口占印度2010-2011財政年度服務總出口的26%(1998年不到4%),因此該部門的就業情況與出口密切相關。隨著印度信息技術服務和BPO服務出口的迅速擴大,該部門創造的直接就業也從2000年的幾百人增加到2011年的250萬人,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則在2011年超過了800萬,涉及培訓、交通、房地產和金融等服務部門。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的研究發現,印度信息技術服務和BPO服務部門就業的快速增長主要歸因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客戶降低成本的考慮使印度近幾年來承接的外包業務以離岸外包(offsite,也叫項目外包)為主,而不是在岸外包(onsite,也叫人員外包),這使得在岸外包與離岸外包服務的比例從2000年的57%和43%轉為2010年的15%和85%。雖然從業人員主要來自印度一線城市,2009年占該部門就業人員總數的91%,來自印度二線和三線城市的從業人員在2009年和2010年均增長了50%。統計還顯示,該部門開創的就業機會對改善婦女,青年和社會弱勢階層人士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具有積極意義,因為31%的從業人員為婦女,30%的從業人員年紀在18至25歲之間,另有4%的從業人員來自經濟落后地區。
服務貿易的發展前景廣闊,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國際服務貿易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漸提高,但要想擴大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程度并從中切實獲益,這些國家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目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是服務凈進口國,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服務出口外匯收入主要來自旅游。商業服務,特別是信息技術服務和BPO服務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具備潛在出口能力的部門,在這方面他們也面臨著增強服務供應能力,提高服務水平的挑戰。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難通常是多種形式的,從資金缺乏、融資成本高、基礎設施不足到服務人才的匱乏等。
當今世界服務貿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大部分服務貿易是中間服務(也可稱為“生產性服務”)的貿易,與全球價值鏈中的中間產品貿易相關。這些服務包括運輸、電信、能源、金融服務以及各類商業服務(法律、財會、設計、研發、管理等)。根據經合組織的研究報告,這類服務貿易占經合組織成員國服務貿易的73%,而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運輸、電信、能源和金融服務(即所謂的“基礎設施服務”)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比重達三分之一。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分析顯示,發展中國家在出口這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因而附件值高的基礎設施服務方面總體上能力很弱,只有個別發展中國家在一個或兩個部門成為主要的出口方,如科威特是電信服務的出口主要國,新加坡是運輸和金融服務的主要出口國,韓國是運輸服務的主要出口國。
因缺乏國內服務提供能力而不能出口中間服務,對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中間服務對一國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具有實質影響。1995年以來美國國內生產力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商務服務和金融服務等中間服務的增長。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在阿根廷,改善道路運輸服務對該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享受農業相關服務,如合同農業(又叫訂單農業或契約農業)的農民的生產力比那些不享受這些服務的要高很多。同時,中間服務還發揮著便利一國對外貿易的作用,尤其可提高農業生產者和中小企業從事出口活動的積極性。在贊比亞、馬拉維和烏干達,金融信貸服務、運輸服務、營銷服務和市場信息服務便利了這些國家的農民種植出口農作物,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從事出口農作物生產所獲得的收益大小。在巴西,郵政服務被用來向城市貧困區域和農村地區的中小出口企業提供信貸和運輸服務,這些措施便利了中小企業的出口,使參與出口活動的中小企業數量增多。
中間服務之所以影響一國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主要是因為這些服務的專業性,這種生產者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專業分工一方面可使生產者得到質量更好的服務,同時可集中精力從事主業,還可以使相關經濟活動往深度進行;另一方面使一國的經濟結構變得更復雜,形成更多的經濟活動,因而擴大了一國有能力開展生產的范圍。因此,加強國內中間服務的發展,強化這些服務同農業和制造業之間的關聯度,培養這些中間服務的出口,應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培養本國中間服務供應能力的過程中,可適當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一方面彌補國內資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引進國外先過的服務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通過外商投資企業帶動國內企業的成長,為此可對外商投資企業施加條件,如使用國產服務,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雇用當地人并加以培訓等。
此外,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企業應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引起足夠的重視,改變重視農業和制造業輕視服務業的認識和做法。政府在一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其作用體現在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有效的監管機制,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包括與本國所參加的貿易協定不相沖突的補貼),并將服務出口納入本國現行的出口促進行動(包括為服務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貸),采取措施便利服務的出口。建立和加強服務部門的多方溝通機制也很重要,因為通常有多個政府部門在不同程度上對同一個服務部門實行管理。
服務業人才的培養是二十一世紀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發現,政府應根據本國的發展水平,平衡好以下幾對關系:即一般人才和專門人才;人才的廣度和人才的深度;基礎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小學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為避免陷入貧困,提高吸收技術的效率,一國需要積累人力資源,尤其是一般性人力資源,拓寬人力資源的廣度;而為避免在生產技術和勞動力技能之間出現差距,技術升級速度應適當,以便充分發揮邊干邊學的效用和現行專門人才的潛能。對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積累人才資源仍是當務之急,對中小學教育普及做得好的發展中國家來講,則要注重培養專門人才,注重專業性以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現代商業服務是附加值較高的行業,相對于其他服務來講,通常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技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