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亞男 中南民族大學
進出口商品檢驗是隨著國際貨物買賣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為了便于查明貨損原因,確定責任歸屬,以利于貨物的交接和交易的順利進行,就需要商品檢驗機構對貨物進行檢驗或鑒定。因此,進出口商品檢驗是國際貨物買賣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國際貨物貿易合同中約定好商品檢驗條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就幾則與進出口商品檢驗有關的案例進行探析,以期從中得到啟示。
我國甲公司為了向馬來西亞乙公司出售休閑款襯衣,分別于2008年5月16日、9月3日和 9月18日與馬來西亞乙公司訂立了3份總金額為829352美元的售貨確認書,約定付款方式為D/A90天,雙方在售貨確認書中保證嚴格按照確認書的規定行使權力并履行義務。
甲公司在確認書簽訂的情況下,按照合約的要求較好地履行了供貨義務,而馬來西亞乙公司并沒有嚴格按雙方事先約定的金額付款,僅僅支付了300000美元的貨款。馬來西亞乙公司聲稱這樣做的理由是甲公司提供的休閑款襯衣在質量上存在不少問題,如同一批貨的休閑款襯衣的顏色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休閑款襯衣的尺寸與合同規定有較大出入,休閑款襯衣的重量要比被申請人規定的輕一些等。馬來西亞乙公司曾就以上問題提出過一些解決辦法,如將剩余貨物退回甲公司或將貨物打折,但均遭到甲公司的拒絕。由于馬來西亞乙公司不能夠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其上述理由的真實性,甲公司經多次向乙公司交涉無結果后,根據售貨確認書中的仲裁條款向有關部門提起仲裁,除要求馬來西亞乙公司承擔本案的仲裁費及甲公司的代理費外,必須支付529352美元的貨款及3320.80美元的貨款利息。
仲裁庭經審理后裁定:馬來西亞乙公司須向甲公司支付全部貨款及利息共計532672.80美元;對馬來西亞乙公司提出的諸如退貨、折價等主張不予支持;由敗訴方馬來西亞乙公司承擔全部仲裁費;由于甲公司未能提供相關的證據,仲裁庭對于甲公司所提出的律師費的請求未予支持。
1.本案例涉及到索賠的依據即商品的檢驗問題。雙方爭議的焦點在于馬來西亞乙公司單方面所提出的貨物質量問題能否成立。從本案例的具體情況來看,質量爭議問題應依據合同中的商品檢驗標準及檢驗條款來處理,因為甲公司向馬來西亞乙公司所提供的商品不在法定檢驗的商品范圍之內。
2.關于貨物質量的異議能否成立的問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8條規定,“(1)買方必須在按情況實際可行的最短時間內檢驗貨物或由他人檢驗貨物。(2)如果合同涉及到貨物的運輸,檢驗可推遲到貨物到達目的地后進行”。第39條第1款規定,“買方對貨物不符合同,必須在發現或理應發現不符情形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通知賣方,說明不符合同情形的性質,否則就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
3.關于對買方仲裁的依據問題。仲裁庭認為,在雙方當事人均未對檢驗條款作出約定的情況下,應據《公約》和國際貿易慣例中的有關規定來判斷。依據《華沙—牛津規則》第19條的規定:“如果買方沒有被給予檢驗貨物的合理機會和進行這種檢驗的合理時間,那么不應認為買方已經接受了這項貨物。這種檢驗是在貨物到達買賣合同規定的目的地進行,還是裝船前進行,可由買方自行決定。在完成此項檢驗后3天內,買方應將他所認為不符合買賣合同的事情通知賣方。如果提不出這種通知,買方喪失其拒絕接受貨物的權利”。由此可知,在本案中,仲裁庭對被申請人提出的退貨、折價等主張均不予支持是正確的。因為被申請人始終未向仲裁庭提交任何可以證明其所買貨物存在質量問題的檢驗證書,特別是在其接受貨物后,未在檢驗后的3日內向賣方發出檢驗不合格的通知。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就喪失了聲稱貨物不符合合同的權利。
香港甲公司和中國內地乙公司于2010年3月20日簽訂了總金額為9萬美元,由乙公司向甲公司購買臺灣生產的電腦部件的合同。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甲公司所提供的貨物必須在4月10日前發運,且規定貨物到達目的地后12個月為甲公司對產品的質量保證期。4月7日,甲公司按合同規定的標準向乙公司提供產品。4月20日,乙公司在貨物到達后請檢驗部門對產品進行了檢驗,并獲取了由檢驗部門出具的檢驗證明。
1個月后,乙公司突然致函甲公司要求換貨,如果甲公司不能換貨則要求退貨,并要求甲公司承擔相關費用及損失,其理由是乙公司在使用由甲公司提供的產品進行生產的過程中,發現甲公司提供的部分產品在質量方面存在問題。而甲公司在回函中聲稱,貨物大部分已投入生產使用,且在入庫前乙公司已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核對、檢查,因而拒絕了乙公司有關賠償的要求。由于乙公司認為雙方簽訂的合同項下的貨物存在質量問題,于是在2010年6月2日,即在收到貨物13個月后,自行到中國商品檢驗機構對合同項下的貨物進行了檢驗。根據中國商品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書證明,該批貨物在6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且在發貨前已存在,是由于甲公司在生產過程中監管不力所導致的。6月5日,乙公司據此提起仲裁,向甲公司索要6萬美元的賠償費。而甲公司以第二次商檢的時間已經超過了索賠有效期,商檢證書不能發生效力,以及乙公司不能證明第二次送檢的產品系交貨時的產品為由,拒絕向乙公司進行賠償。
仲裁庭經審理后認為,甲公司對乙公司沒有賠償責任,對乙公司的請求不予支持。理由是乙公司未在合同所規定的時間內對貨物質量進行檢驗,因此便失去了索賠權。
1.本案例涉及檢驗期限問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8條第1款規定,“買方必須在按情況實際可行的最短時間內檢驗貨物或由他人檢驗貨物”。這就確定了買方收貨后應當在雙方約定或合理的時間內對貨物的質量進行檢驗。
2.商品質量的檢驗問題。買方在收到貨物后,依據合同的規定對商品的質量進行了檢驗,并獲取了中國商檢機構的檢驗證書,此商品檢驗行為符合合同的規定,其檢驗結果應該是有效的。但乙公司作為買方,并未在貨物到達目的地口岸12個月,即賣方對貨物品質的保證期限內,就貨物的品質問題向甲公司提出過異議,乙公司從而喪失了向甲公司要求質量索賠的權利。
3.買方提出索賠的依據問題。《公約》第39條第1款規定,“買方對貨物不符合同,必須在發現或理應發現不符情形后一段合理時間內通知賣方,說明不符合同情形的性質,否則就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在本案例中,乙公司作為買方失去了向賣方提出質量異議的權利,因為雙方在合同中規定了長達12個月的產品質量保證期,買方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時間上均有足夠的時間對產品的質量問題提出異議,而在此期間乙公司并沒有任何表示。基于上述事實,對于乙公司在貨物到達目的地13個月后,再次通過商檢機構對產品進行檢驗及商檢機關出具的檢驗證書的效力不能予以支持,乙公司不能以其提供的質量檢驗證書作為索賠的依據。
2009年2月24日,中國甲公司和印尼乙公司簽訂了購買棉布布料的合同,購買總量為6000米,單價為每米4美元,采用CIF條款,以即期信用證方式結匯。該布料主要用于加工休閑服裝,然后向歐盟出口,由甲公司受某市服裝加工廠委托進口。鑒于服裝以歐盟為出口地,所以合同對布料中甲醛的含量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按OKO-TEX100標準,最高含量以100PPM為限。對于商品的檢驗,合同規定:在目的港卸貨后30天內,貨物經中國商檢機關進行復檢,如發現品質或規格與本合同規定不符的,買方可以拒絕收貨或憑商檢機關的檢驗證書向賣方索賠(屬于保險公司或船公司責任的除外)。在此情況下,買方可應賣方要求將樣品寄交賣方再由第三方進行檢驗。
乙公司于2009年4月 9日向泰國商檢機構提出申請,對貨物進行檢驗,泰國商檢機構出具的檢驗分析證書表明,甲醛含量為100PPM,符合合同要求。隨后,貨物裝箱運至中國寧波。4月29日,在貨物全部卸船后,甲公司通過銀行議付全部貨款。甲公司與某市服裝加工廠簽訂合同的貨物品質與外貿合同相同。5月12日,某市服裝加工廠在收到貨物后,向該市商檢局提出申請對貨物進行檢驗。5月20日,商檢局向服裝加工廠出具的貨物品質檢驗證書表明,貨物的甲醛含量為103PPM,超出了合同規定的最高值。5月25日,甲公司在收到服裝加工廠關于甲醛超標及要求其承擔由此所導致的損失的通知后,以商檢證書為據要求全部退貨,并向乙公司提出索賠。乙公司于6月5日對甲公司進行了回復,要求對貨物進行抽樣檢驗,并于7月5日親自將所抽取的貨物樣品送交瑞士紡織品鑒定有限公司中國代表處進行檢驗。1個月后,該代表處出具的檢驗證書表明,貨物甲醛含量為102PPM,稍高于雙方合同的規定。隨后,雙方就兩份質檢證書的法律效力問題產生爭執。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甲公司向有關部門提起仲裁。甲公司認為,雙方合同規定到岸30天內品質交貨,合同系品質保證。因為雙方事先約定,所以中國商檢機構出具的復檢證書具有法律效力。此外,商檢程序合法,結果具有法律效力。而乙公司辯稱,已完全按照合同規定履行了交付貨物的義務,其理由是在發運地裝貨時的貨物質量符合合同規定。
仲裁庭認為,作為賣方的乙公司沒有完全履行合同義務,因為其所提供貨物的品質不完全符合合同的規定。在本案例中,雖然由于使用不同的檢驗標準和檢驗方法,檢驗的結果可能存在差距,但后兩次檢驗結果均表明貨物甲醛含量的指標超過了合同規定的標準。最后,經仲裁庭調解,各方就處理意見達成一致,由于甲醛超標,服裝加工廠將改變出口地,用該棉布布料生產的服裝轉銷其他國家,但前提是貨物必須在原價的基礎上降價12%。
1.本案例涉及檢驗權與檢驗證書的法律效力問題。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買賣雙方在貨物交接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與貨物交付后的檢驗權有著直接的關系。買賣雙方為了明確責任,通過在買賣合同中就買方是否行使和如何行使檢驗權及最終檢驗權的歸屬等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盡量避免因商品檢驗問題而引起的貿易糾紛。因此,買賣雙方在合同中明確商品檢驗的相關問題,如商品檢驗的標準、檢驗的地點、檢驗的機構和最終檢驗權的歸屬等,將直接關系到各方當事人的切身利益。
2.貨物最終的檢驗權屬問題。在本案例中,貨物一共經過三次檢驗。第一次檢驗是由泰國檢驗部門在轉運港使用泰國標準對貨物進行的檢驗,并提供了相應的檢驗證書,但該檢驗證書不具有足夠的法律效力,因為依據合同規定復驗權為買方,因此在雙方發生品質糾紛時,賣方不能為自己的行為提供證明。第二次檢驗是由買方依據合同規定,在用貨地使用中國標準,證明貨物的甲醛含量與合同的要求不符,其出具的檢驗證書具有法律效力,因為本次檢驗由中國法定檢驗機構進行,與合同規定相一致。第三次檢驗是由賣方抽取樣品后經第三方進行再次檢驗。按照合同規定,“買方可應賣方要求將樣品寄交賣方再由第三方進行檢驗”。由此來看,貨物的最終檢驗權實際上屬于賣方。
3.綜上可知,買方對貨物進行的檢驗不能被認為是確定貨物品質的最終檢驗。因為按照合同的有關規定,無論是賣方委托第三方進行的再次檢驗,還是賣方在買方檢驗機構發現貨物品質問題時對貨物品質重新進行的檢驗,其檢驗結果均是有效的,均能表明貨物的品質。仲裁庭據此認定,作為賣方的乙公司沒有完全履行合同義務,因其貨物的品質不完全符合合同的規定,并采取貨物降價等措施進行調解;而不是認定貨物的品質根本不符合合同的規定,乙公司完全沒有履行合同義務,裁決全部退貨并賠償損失,這樣做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