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魯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產業集群規模化發展探析
■ 宋魯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實施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既能調整區域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又能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是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途徑。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中小企業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向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特色產業集聚,形成了許多如同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這樣的一些代表中國經濟最超前最富有活力和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先進產業基地,他們對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起到了支撐作用。產業集群發展最好的深圳、東莞、珠海、溫州、上海、寧波、蘇州等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在全國前20位。其中的深圳、東莞、珠海、溫州,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據分析比較,這些產業集群發達的城市,一個東莞虎門鎮的財政收入高于中西部一個地級市的財政收入,一個溫州市的財政收入要高于中西部地區一些省份全省的財政收入。由此看來中國經濟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是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方向。
據資料統計,截至2010年,工信部已先后在各產業集群或中小企業集聚區,建立設置了238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認定了100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引導和帶動了一批地方中小企業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開發與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8個省份已認定了858家公共服務平臺。目前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已達到2000多個。這些集群中的企業不僅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中共生共榮、共同發展,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相關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鄭昕表示,“十二五”期間,將著力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引導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中小企業綜合競爭力。國家除了繼續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扶持力度外,工信部還將繼續重點推動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確保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認定工作得到落實,認定和支持180個公共服務平臺,使更多的中小企業受益。
我國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于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系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從而推動一個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構成這一區域的競爭優勢。一旦形成產業集群,其獨特的區域優勢就會形成強大的“磁吸效應”,它不僅會深化區域內企業的地方根植性,還能將企業集群外相關的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物資資源和各種配套服務機構等吸引過來,使得上下游產業不斷拓展,而且從橫向上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取得區域經濟的成倍增長。如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地,國內外電子信息企業很多都在這里選擇投資建廠,就因為這些地區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配套設施最全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聯合國貿發會議《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曾經指出,在全球化經濟發展進程中,產業集聚優勢已成為吸引外資投向的主導力量,它甚至已經超過低成本優勢。
與企業產品品牌不同,區域品牌是指某個行政或地理區域內,某一優勢產業經過長期努力而形成或創建的、為該產業企業所共同擁有的、在產業市場具有較高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一個產業集群擁有了共同的品牌,就有利于企業緊密結合成共同體,能有效地提高市場占有率,為共同行為打好基礎。如瑞士的手表,意大利、巴黎的時裝,溫州的打火機等,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好的聲譽。
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效應會更直接、形象和更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因為它是眾多企業品牌的集聚與提煉,不容易受單個企業產品與生命周期的影響。只有以產業集群的規模化為基礎,以產品、服務為載體,以區域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提高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和創建國際品牌為目標,集群品牌的建設才有可能。浙江省曾在制造業比較發達的永康市、義烏市、嵊州市、樂清市、諸暨市等8個地區設立“中國專業商標品牌基地”,通過設立商標信息咨詢平臺,盤活閑置商標資源,開設商標維權綠色通道,培養商標管理人才,引導支持企業注冊商標,打造品牌,推廣名牌,提升層次,進一步促進了浙江省制造業新發展。
規模化的產業集群有利于發揮區域資源共享、節能環保的區域群體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地獲得外部經濟和低成本優勢。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港臺地區的制造業正好面臨勞動力和土地價格飛漲、成本迅速上升的壓力,廣東、福建、江蘇省敏銳地把握了這一機遇,以十分優惠的政策、富裕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及土地資源,加上鄰近港澳的區位優勢,迅速將其發展成為港臺制造業的“加工廠”。
又如溫州龍灣電鍍基地對電鍍廢水的處理,采用了市場化的管理方式,進行治污和排污的分離,同時各級政府直接領導、配合環保部門的有效監督,對入園的97家電鍍小企業排放污水進行統一計劃、集中治理,并將污水治理設施納入規劃,統籌地解決了電鍍基地的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由此可見產業集群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節約環保成本等。集群可以為滿足資源共享這一要求提供有效方法,能夠為和諧、可持續的區域發展做出貢獻。
產業集群演化的高級形態是產業集群發展的生態化,這是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現在有很多產業集群都建成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它依托產業集群,實施通過對存量中小企業資源關系的調整和整合,在園區內采用廢物交換、循環利用等方式把某個企業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轉化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或投入,實行相關企業生產的閉路循環系統和能量物資多級利用的工業生態系統,從而促使產業集群向專業化分工、清潔生產、節約資源的方向發展,并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成本,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廣東江門銀洲湖紙業基地,其總面積為24平方公里,他們在基地集中供熱、冷、水、電和統籌治污,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形成了一個循環經濟產業鏈。經過實施三個五年計劃后,基地的總規模有望實現年產1000萬噸,據估計,建設紙業基地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后,可實現年產值160億元,稅收約1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約6億元。第三個五年計劃完成后,可實現年產值536億元,地方稅收61億元。另外三個五年計劃完成后,還將帶動建材、建筑、安裝、機械、上下游產業、伴生產業及其它產業產值近2000億元。按照規劃,基地廢水處理效果將達到國家造紙一級標準,固體廢棄物和噪聲污染將降到最低限度。不僅如此園區內由于不需要重復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還降低了中小企業之間合作的找尋成本、談判成本、交易風險等成本、也減少了政府推行循環經濟的政策、法律實施等規制成本,因此又實現了成本上的節約。
首先各級政府應將優惠政策導向由原來的向區域傾斜轉變為向技術和產業特色傾斜。對于各地新建的中小企業集群,要堅持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產業化為導向,有目的地吸引有高科技含量、具產業示范效應和產業關聯性的大企業、好項目進入集群,以形成既有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又有大中小企業緊密配合,先進、完善的產業網絡體系,使中小企業群能夠圍繞主導產業進行配套開發和重點建設,從而形成集群的規模經濟優勢,切忌“政府推動型”集群。比如說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快速發展地方經濟,創建各種工業園區,“克隆”浙江模式,然而,如果促使所有中小企業集聚于一地的驅動力僅僅是政府的優惠政策,而不是技術的關聯和產業分工,則勢必造成生產效率低下,也不可能顯示集群的優勢了。
積極引進和培育技術先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集團、大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改造、重組。同時積極引導中小配套企業加入集群產業體系,與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分工合作關系,形成合理的產業構架。同時,鼓勵中小企業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將配套產品做精、做大。圍繞主導產業、名優產品和大型項目,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產品上、下游縱向的合理配置和專業化分工,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和集中度,形成競爭優勢。
近年來,湖南長沙市支持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擴張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扶持中小企業,同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建立密切的協作配套關系,形成了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為核心企業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聚集了規模以上工程機械生產企業30多家,配套協作企業數百家,產品品種占全國工程機械的70%以上。2009年,工程機械產業實現規模工業產值750億元,占全國的23%,占全球的7.2%。當然,也應注意防止大企業進入集群后,在集群內形成壟斷支配地位,而破壞集群內的有機“競合”關系。
這個在全國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發展的比較早的寧波裝備制造業,改革開放以來,規模顯著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具有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資源能源消耗少、增加值率高等特點,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產業格局,先后獲得了“中國模具之都”、“中國塑機之都”等稱號。2006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86億元,占全市工業的比重達37.2%,注塑機、液壓搬運車等38種裝備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1位。這樣不僅產業上了規模、質量還打出了品牌。
另外浙江許多縣都很注重特色產業的差異化戰略,雖然這其中生產的產品有很多都很小,而由于集群效應使其競爭力倍增。如義烏小商品專業市場集群、諸暨大唐襪業產業集群、嵊州領帶產業集群、臺州塑料產業集群、永康五金集群、紹興輕紡產業集群、海寧皮革服裝產業集群等。因此,一個地方如何來選擇和培育哪一種類型的產業集群,應依據當地經濟發展的背景與狀況來確定,對于本地區具有優勢地位的特色產業集群,應進行重點培育和發展,盡快把企業群體做大做強,同時圍繞特色產業集群,創建區域品牌,形成區域名牌化、名牌區域化的互動機制,才能不斷拓展產業空間和提升區域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對自然社會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應以社會系統、自然資源系統和環境系統、區域經濟系統、相互協調、相互依存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我國區域經濟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發展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但從各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狀況來看,需解決產業集群發展造成的資源環境問題也迫在眉睫。
就浙江省來說,僅三年間由于土地飛漲、電力緊張、勞動力短缺等因素的影響,被迫轉移到省外投資的企業達500多家,轉移資金達4000多億元;又如寧波市象山縣爵溪街,素有“中國針織名城”之稱,400余家針織企業聚集在2平方公里多的區域上,“阿迪達斯”、“耐克”、“華倫天奴”等近30個世界名牌都匯集在此,2003年爵溪街的工業總產值達到65億元,但是由于嚴重的缺水已使爵溪的許多企業無法生產、生存困難。另外,珠三角產業集群的發展也明顯面臨著土地資源枯竭、能源緊缺、環境等壓力的制約。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而最為突出的又是其中的水環境污染問題。2002年珠三角廢水排放量達34.1億噸,占全省的69.7%;城市生活廢水排放量24.1億噸,占全省70%。2000年全省空氣污染較重的10個地級市有7個在珠三角等等。因此,為了保證產業集群能夠向生態化與可持續性地良性發展,我們必須從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管理立法,甚至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更高層次上著眼和考慮我們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