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枝 王金林
目前在臨床上對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壁導聯ST段壓低的臨床意義以及其發病機理還不是十分的明確。是否可以對梗死動脈病變的位置進行判斷還沒有足夠的依據。其不同的壓低范圍是否會導致不同的臨床效果也還不是十分的明了。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目前臨床上比較關注的[1]。在本次研究中對在2009~2011年筆者搜集到的患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伴有前壁導聯ST段壓低的患者8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壁導聯ST段壓低與梗死動脈病變定位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并對其可能的機制以及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在2009~2011年在我院就診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伴有前壁導聯ST段壓低的患者88例,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32~83歲,平均年齡在(58±1.7)歲左右。
1.2 病變位置 所抽取的88例患者中有52例患者只是下壁出現了梗死的現象,有10例患者下壁、后壁以及右室出現梗死,有21例患者下壁和后壁出現了梗死,有5例患者下壁和右室出現梗死。
1.3 方法 88例患者按照胸前導聯ST段壓低范圍分為4組:無胸前導聯ST段壓低組(A組)、胸前導聯V1-3ST段壓低組(B組)、胸前導聯V4-6ST段壓低組(C組)、前導聯V1-6ST段壓低組(D組)。并對冠心病危險因素、心肌酶譜、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心臟彩超以及心肌梗死的并發癥等內容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處理所有數據,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組與D組比A組冠狀動脈多支病變的發病率高。四組的前降支病變發生率分別為27.9%、17.8%、73.7%、83.2%,與A組相比,C組與D組的左前降支病變發生率高;四組的回旋支病變發生率分別為36.1%、55.2%、73.8%、61.9%。與A組相比,C組的左回旋支病變發生率高一些。見表1。

表1 胸前導聯ST段壓低范圍與梗死動脈病變定位的關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導聯ST段壓低的病理機制以及臨床意義始終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一些專家學者認為,胸前導聯ST段壓低只是單純的再出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時下壁導聯ST段抬高的一種鏡面映像,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有學者推翻了這一理論,其研究結果表明再出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比率比無胸前導聯ST段壓低組高,也說明導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V4-6、V1-6ST段壓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左前降支或者是回旋支的嚴重狹窄病變,從而顯示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V4-6、V1-6ST段壓低大多數情況下會伴有左前降支病變或者是多支病變。另有文獻曾報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導聯ST段壓低的患者大多數呈現出多支病變的情況,并且一般情況下都會伴有左前降支病變,心功能一般不很好,需要介入或者是外科對其進行治療,這一結論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
在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出:與無胸前導聯ST段壓低組相比,胸前導聯V4-6ST段壓低組與前導聯V1-6ST段壓低組的左前降支病變發生率高;同樣與無胸前導聯ST段壓低組相比,胸前導聯V4-6ST段壓低組的左回旋支病變發生率高。而胸前導聯V1-3ST段壓低組所占據的比例并不明顯,但是其伴有后壁梗死后的發生率卻顯著增加,而無胸前導聯ST段壓低組卻存在后壁梗死的ECG表現,這就說明胸前導聯V1-3ST段壓低的患者是急性下壁或者是后壁心肌梗死的鏡像變化[3]。但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導聯V4-6、V1-6ST段壓低的患者具有較高的前降支以及回旋支病變發生率,這一結果表明導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導聯V4-6、V1-6ST段壓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左前降支以及回旋支發生嚴重的狹窄病變。另外需注意,無胸前導聯ST段壓低組具有較高的LAD病變的發生率,對LAD的狹窄程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出LAD的狹窄程度等于大于90%的患者在無胸前導聯ST段壓低組中僅占有一小部分,但是在胸前導聯V4-6、V1-6ST段壓低組中所占的比例較大[4]。這一結果說明:盡管無ST段壓低組具有較高的前降支病變發生率,但是由于其狹窄程度較輕,所以癥狀不明顯,所以我們對于一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沒有合并ST段壓低的患者來說應該對是否同時存在LAD病變的可能予以必要的考慮[5]。除此之外,另有研究發現,與無壓低者相比胸前導聯ST段壓低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變的發生率也較高[1],這一結果與本次研究所闡述的現象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壁導聯ST段壓低與梗死動脈病變定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胸前導聯V4-6ST和V1-6ST段壓低患者出現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和回旋支病變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1] 吳元,陳紀林,高潤霖,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導聯ST段下降的臨床意義[J].中國循環雜志,2009,13(4):140-141.
[2] 田青平,蕭健勇,路雅茹,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臨床與冠狀動脈造影關系分析[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8,7(3):132-133.
[3] 秦學文,陳淑清,陳紀林,等.胸前導聯ST段壓低范圍和幅度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意義[J].中國循環雜志,2008,14(6):338-340.
[4] Roubin GS,Shen WF,Nicholson M,et al.Anterolateral ST segment depression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idial infarction: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Am Heart J,2009,8(5):107-109.
[5] Peterson ED,Hathaway WR,Zabel KM,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recordial ST segment depression during inferior myocardial in the thrombolyticera.Results in 16521 patients[J].J Am Coll Cardiol,2009,28(3):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