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伍鐸克 本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 本報記者 王亮亮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日對中國國有銀行的壟斷局面提出批評,并提出打破壟斷是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的根本措施。此外,中國證監會早前宣布,提高境外機構投資中國股市的額度。有外媒據此推測,中國官方有意對現有金融體系進行“重大改革”,而外國投資者將是直接受益方。中國學者孫立堅表示,無論從民意呼聲,還是從上層改革意愿看,上述信息都已清楚表明中國要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引進外資,和國有銀行形成良好競爭局面。
美聯社4日引述溫家寶的講話說,解決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從根本來說,還是要打破少數幾家大銀行的壟斷地位,“中央已經統一了這個思想”。就在該講話前后,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包括3日晚證監會將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分別增至800億、700億美元,引導更多國內外資本流入國內股市,以及中國政府批準溫州進行金融改革,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地方銀行等。
外媒分析稱,上述講話和近幾個月來網絡以及媒體上對中國幾家大型銀行日益增大的抱怨有關。路透社4日說,這股民怨最初是由存款利率較低以及銀行亂收費現象所引發的。和中國的整體經濟增速放緩、部分企業難以獲得貸款相比,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公布的2011年利潤總額高達人民幣6322.1億元。許多批評者認為,四大行將大多數貸款貸給國企,阻礙中國經濟的均衡增長和就業崗位的創造。
美國《華爾街日報》說,數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以較低的存款利率吸收普通民眾儲蓄,然后將資金貸給國有企業的模式。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模式不可持續。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資深研究員威廉·歐沃霍爾特4日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現在正是中國經濟史上非常依賴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促進未來成長與就業的時期,但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遏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他形容這種局面“比黑手黨還糟糕”,因為當你通過很高的存準率控制通脹,銀行就只保留最大的客戶,其他一概不管,等于放任市場投機行為的泛濫。
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要打破中國銀行業的壟斷格局,首先,民間金融必須進去。但在中國現有的大銀行市場上,民間金融想參與競爭是很困難的。打破這一格局的關鍵在執行層,必須為民間金融提供一個平等的舞臺,并輸送相關專業人才。
進行銀行業改革的下一步是開放金融市場,讓外資進來。彭博社4日分析說,一直以來,外國投資者非常希望能進一步涉足中國的金融市場。孫立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曾與很多外資方交流過,普遍反映中國資本市場能夠提供給他們的投資條件太少了。在一個不規范的、成熟度不高的市場,外資沒辦法有很好的表現,他們最大的呼聲就是中國銀行業的開放。
但孫立堅也表示,引入外資和競爭后,中國金融業將面臨很大困難。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有限,利率市場化加上金融開放,會對中國銀行業產生致命打擊。當然,從長遠來看,中資銀行會像當年的企業一樣,學到開展金融服務的本領,在競爭中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另外,也能夠讓中資銀行真正從內部強化管理能力、挖掘市場、降低運營成本等。
外媒引述分析人士的話說,中國一系列舉措從根本上而言,都是服務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投資機構 Australia Super的市場分析師史蒂芬·約斯科4日對英國BBC表示,在外界看到中國更廣泛改革之前,中國市場首先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波動,而這主要是因為國有銀行對中國股市的長期影響力造成的。他認為,長期而言,中國政府的新舉措將會讓股市在內的中國投資市場結構更加健康化,讓外部投資者看到一個更穩定的中國投資市場。▲
環球時報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