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5日文章,原題:深圳未能重塑自我 上周,深圳遇到一些壞消息:今年前兩個月,出口出現罕見下滑,工業企業贏利和銷售也出現負增長。對表現不佳行業的擔憂已擴散到全市,尤其是在出口商和制造商當中。但也有亮點,高科技和新能源產業發展良好。
然而,官方數據表明深圳的經濟轉型還遠未能給制造業帶來穩定,更不用說刺激深圳出現另一次繁榮。在深圳經營一家公關公司的梁里啟(音)表示:“我的客戶——各個行業的企業家,如餐飲、制造、服務和物流——覺得今年將是生意最難做的一年。在2010年和2011年,我每周都給客戶舉辦慶祝和推介活動。但本月我只收到一張訂單。在曾請我們幫助舉辦年會的企業中,至少有4家已經關門。其余的都說他們今年預算吃緊,不得不削減開支。”
國際頂級內衣生產商香港黛麗斯集團公司主席馮煒堯稱,隨著深圳的租金、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漲,制造商的贏利正在下降,“在深圳,一名農民工的月工資是3000多元,是兩三年前的2倍。但在過去20年里,出口服裝的價格幾乎沒變。我認為,我們將看到深圳更多的工廠關閉或者搬走?!?/p>
不過其他企業卻是另一番景象。深圳一家生物制藥公司的高級員工張媛媛(音)說,她所在的行業生意紅火,高科技和新能源企業都在興旺發展。但生物科技產業規模太小,去年對深圳經濟的貢獻只有175億元,只占GDP的1.5%。
財經專欄作家葉檀表示,高科技、生物科技和新能源公司——所謂經濟成功轉型的代表——不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工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制造業對深圳GDP的影響依然很高。
上世紀80年代,深圳成為香港、臺灣和海外工廠的落腳點,并發展成出口中心。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重創深圳的出口訂單數量。深圳經濟當前面臨的困境說明,在這個曾經的新興城市和經濟改革先鋒再次站到全國舞臺中央之前,它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ㄗ髡吆位鄯?,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