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玉,邱定金,錢國利,張文紅
(浙江省人民醫院海寧醫院,浙江海寧 314408)
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率高達45%,占全部吞咽功能障礙25%[1]。居家吞咽障礙患者若護理不當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一些患者家屬為了避免這些風險,往往減少患者進食,導致患者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發生各種并發癥,影響疾病預后。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本院社區護士對轄區5個社區32例居家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實施社區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4歲;出血性卒中12例,缺血性卒中20例,診斷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檢查證實;輕度吞咽障礙18例(能經口進食、偶有嗆咳)、中重度吞咽障礙14例(管飼)。
1.2 結果 社區護理干預2月后患者及家屬遵醫性提高,口腔黏膜并發癥減少,能按患者情況選擇食物,規范進食及鼻飼,食物反流、嘔吐、腹瀉及胃管意外拔管發生率下降;發生嗆咳、誤吸2例,吸入性肺炎2例,經抗炎治療并加強翻身、拍背后治愈;無窒息發生。
2.1 建立健康檔案 設置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健康檔案,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患病時間、治療方法、飲食情況、心理狀況、家庭情況及是否存在并發癥等。
2.2 護理干預時間 社區護士在患者出院3d內進行第1次健康評估及護理干預,以后每周1次。每周上門服務后,將患者進食情況及干預措施記錄在健康檔案內。
2.3 干預內容
2.3.1 心理疏導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會產生緊張、悲觀、厭食甚至拒食的心理,易激怒或抑郁。護士要尊重患者,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使用巧妙的語言積極暗示患者,同時取得家庭、社會的支持,讓更多的人關愛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溫暖,樹立康復的信心。
2.3.2 口腔護理 吞咽障礙患者食物容易殘留在口腔內。社區護士每周上門服務時注重觀察患者進食情況,檢查進食后有無食物殘留,觀察有無口腔異味,及時發現口腔黏膜病變。指導家屬口腔護理的方法,每次進食后及時幫助患者清潔口腔,以防口腔感染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2.3.3 輕中度吞咽障礙患者進食指導
2.3.3.1 進食體位 床頭抬高30~60°,家屬站在患者健側,喂食時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運送,還可減少向鼻腔逆流及誤咽的危險;能坐起的患者,盡量取坐位,頭稍向前傾20°,身體可向健側傾斜30°,使食物由健側咽部進入食管,防止誤咽[2]。
2.3.3.2 食物類型及進食方法 告知患者家屬宜選用容易吞咽、密度均一、有適當粘性的食物,如米糊、藕粉等。指導患者咀嚼食物時用鼻呼吸,避免用口呼吸吸進食物渣而引起嗆咳;對能咀嚼但舌不能將食物送至口腔深處者,可用湯匙將食物送至舌根處。
2.3.3.3 進食量及速度 進食原則為少量多餐。每口進食量要適中,過多會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殘留導致誤咽;過少則會因刺激強度不夠而難以誘發吞咽反射。開始時進食速度宜慢,要待口內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給予下一口。禁止使用吸管飲水,以防液體誤入氣管。
2.3.4 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管飼指導
2.3.4.1 知識宣教 部分患者及家屬害怕置胃管帶來痛苦而不接受管飼。社區護士解釋管飼的必要性,告知管飼是患者后期康復及生命支持的必須途徑,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管飼的依從性。
2.3.4.2 管飼方法指導 鼻飼時幫助患者取半臥位,先抽取胃液,觀察胃液顏色,確定胃管是否在胃內及有無食物殘留;選擇新鮮、高營養、溫度適宜的流質,如牛奶、豆漿、米湯、魚雞肉類湯、蔬菜水果汁等,避免油膩、過冷、過熱[3],用喂食器緩慢經胃管注入;鼻飼后保持半臥位30~60min方可進行翻身等操作或轉為平臥位,既利于消化,又防止因體位過低食物逆流發生誤吸,從而預防和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4]。此外,指導胃管固定方法,意識不清患者給予適當約束,囑家屬加強看護,防意外拔管。
2.3.5 嗆咳及窒息的處理 飲水及平臥位進食最易引起嗆咳,表現為進食時突然咳嗽、面色紫紺、呼吸急促等。立即將患者頭偏向一側,使頭前屈,給予拍背;如為固體食物引起的窒息,當食物在咽喉壁時,可用手掏出,若食物已進入咽喉下,可站在患者身后,雙臂環抱患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關節頂住患者腹部正中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壓在拳頭上,連續快速向內、向上推壓沖擊6~10次,直至異物被排出。
3.1 社區護理干預可降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腦卒中患者因長期臥床,呼吸道纖毛活動減少,降低了呼吸道的自凈作用,使呼吸道對細菌的抵抗力和清除能力降低[5],一旦發生嗆咳、誤吸等情況,較常人更易發生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據統計,急性腦卒中約1/3發生肺部感染,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死于肺部炎癥者占卒中死亡病例的34%[6]。對居家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實施社區護理干預,可使患者及家屬掌握正確的進食體位、食物選擇及進食方法,有效減少了嗆咳、誤吸及窒息的風險,加之口腔護理、嗆咳及窒息的處理指導,可有效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本文資料顯示,社區護理干預后吸入性肺炎發生率6.25%,其中1例為昏迷患者嘔吐未及時發現,由誤吸引起,另1例因家屬陪護臨時更換,進食不當,發生嗆咳引起。
3.2 社區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管飼質量 對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置入胃管行腸內營養,是患者生命支持的保證。管飼作為一項護理專業操作技術,需要操作者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居家管飼患者,單靠家屬在醫院獲取的知識是不夠的,通過社區護理干預,使患者和家屬進一步明確了管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通過耐心細致的宣教及演示,幫助家屬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管飼的質量。本組14例管飼患者,置管時間3~16周,1例發生腹瀉1次,經用藥及調整飲食后治愈,無1例意外拔管。
3.3 社區護理干預提升了社會支持作用 腦卒中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喪失自理能力,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此外,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一輩往往工作壓力大,沒有太多的時間在家照顧老人,因此,承擔照顧者角色的往往是老年人居多。這部分人記憶力下降,接受能力差,單靠住院期間的指導遠遠不夠。社區護士定期進行全面、系統的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使家屬在掌握技術的同時,也得到了有效的心理支持,更好地發揮了社會家庭支持系統的作用,給患者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增強了康復的信心。
[1]李冰潔,張道.腦損傷所致吞咽障礙的評定技術[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11):670.
[2]鄭藝,熊小華.急性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2A):40-41.
[3]湯巧敏,葉小云.腦卒中患者經皮胃造瘺術行管飼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8,7(10):750-751.
[4]邵琴,吳建躍,邵小玲,等.半臥位鼻飼預防腦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8,7(7):532-533.
[5]董春輝,馬蘭軍,張建華,等.臥床高齡鼻飼患者進餐體位與吸入性肺炎關系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1-22.
[6]龍潔.腦卒中后并發吸入性肺炎的診治[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24(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