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艷,林小東,項紅艷,林 虹,麻朋艷,周 敏,鄭曉風
(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超低位直腸癌是指癌灶的下緣距肛緣不足5cm。以往采用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術)治療,但要在腹部行永久性結腸造口,從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國內外已陸續報道采用經肛內括約肌切除術治療,并取得較好效果[1,2]。腹腔鏡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勢,廣泛用于直腸癌治療中。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本院腔鏡外科與肛腸外科合作,對11例超低位直腸癌患者施行直腸全系膜切除(TME)聯合肛內括約肌切除保肛術(ISR),效果滿意,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齡37~75歲;腫瘤下緣距肛緣2.0~5.0cm,平均3.1cm;術前直腸腔內B超、CT、MRI以及直腸指檢判斷腫瘤沒有侵犯肛門外括約肌;行部分ISR 5例、次全ISR 4例、完全ISR 2例。
1.2 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后,腹腔鏡醫生組在腹腔鏡下游離直腸周圍,肛腸科醫生組根據腫瘤位置行內括約肌部分、次全或完全切除,與腹腔鏡組操作會合,經肛門脫出病變段直腸,離斷移走標本,進行結腸肛管吻合,肛門留置肛管支撐引流,骶前間隙置引流管行腹腔引流。
1.3 結果 本組術后出現直腸陰道瘺1例,行回腸造瘺術后治愈;出現吻合口瘺1例,經局部引流、加強護理等痊愈。大部分患者術后早期肛門經常糞便污染,每日排便3~10次,控便時間不足1min,遵醫囑予口服蒙脫石、固腸止瀉丸等治療及行提肛訓練后有所好轉;隨訪1年,患者排便的次數減為每日1~4次,控便時間可達5min以上,按Kirwan分級[3],6例控便良好,3例無法控制排氣,2例內括約肌全切除患者控便能力相對較差,偶然有糞便污染。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腹腔鏡技術缺乏了解,擔心能否保肛、術后是否影響生活質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懼。護士主動向患者講解腹腔鏡手術優勢、保肛成功病例,以增強患者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1.2 術前準備 完善輔助檢查,年齡>60歲的患者檢查心肺功能,確保手術安全;術前3d,指導患者進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質,術前2d進流質,術前1d禁食、禁水,經靜脈補充營養,保證禁食期間供給足夠的熱量;遵醫囑予清潔灌腸或口服恒康正清,徹底清潔腸道;抑制腸道細菌,術前3d遵醫囑予鏈霉素0.5g肌內注射2次/d,滅滴靈片口服2片/次、3次/d;術前常規皮膚準備及胃腸減壓。
2.1.3 指導提肛訓練 術后提肛訓練有助于患者逐漸形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利于早日恢復控制排便功能。因此術前教會患者做提肛訓練,吸氣時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松,2~3次/d,每次持續5~10min。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患者術后返回病房,了解患者術中情況;心電監護,每小時觀察生命體征及意識,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L/min,加快殘留CO2的吸收,防止高碳酸血癥;由于患者術中采用截石位,下肢血液回流受到一定影響,且手術時間較長(平均260min),因此,患者麻醉清醒、病情穩定后,每2h協助患者翻身1次,給患者下肢行被動活動,以免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未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
2.2.2 飲食護理 術后1~3d禁食,禁食期間遵醫囑予卡文或復方氨基酸等營養支持治療;腸蠕動恢復后進少量流質,6~10d過渡到半流質,2周后進普食。
2.2.3 引流管護理 腹腔鏡TME聯合ISR術后引流管有胃腸減壓管、骶前引流管、肛管、導尿管。術后對引流液的觀察可早期發現有無出血、吻合口瘺等并發癥。保持導管通暢,妥善固定,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和量,記錄動態變化,為治療和拔管提供依據。胃腸減壓時禁食、禁飲,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口腔和呼吸道感染,如出現咽喉腫、痛,予西瓜霜噴霧劑加等滲鹽水10ml、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5mg,充分搖勻作局部噴霧,3~5次/d;妥善固定胃管,防止移位或脫出,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如引流液呈紅色或暗紅色,考慮胃出血,立即報告醫生處理;置管期間觀察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術后12h鼓勵患者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胃腸減壓管待肛門恢復排氣后拔除。骶前引流管引流液通常為血性液體,如引流出鮮血色且引流量>100ml/h、血壓下降,應考慮出血,立即報告醫生,遵醫囑予止血治療,必要時做好再次手術準備,若引流出腸液則考慮吻合口瘺,報告醫生予對癥處理。拔除導尿管前試行間歇夾管,每2~3h開放或患者有尿意時開放,以訓練膀胱功能。肛管有支撐肛門和引流腸液的作用,一般于術后7~8d拔管。本組患者置管期間未出現異常情況,病情穩定后按期拔管。
2.3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2.3.1 腹腔出血 腹腔出血是術后早期的并發癥,也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4]。可因術中血管結扎不牢或吻合器針脫落引起。術后24~48h內嚴密監測患者面色、意識、生命體征、腹腔引流液的情況,觀察有無腹脹、腹部壓痛、反跳痛、移動性濁音,若腹腔引流液為鮮紅色,引流液>100ml/h,伴有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細速,腹部有壓痛、反跳痛,考慮腹腔出血[5],立即報告醫生,并做好手術準備。本組未發生腹腔出血。
2.3.2 吻合口瘺 吻合口瘺[6]是術后主要并發癥之一,發生原因與血供障礙、吻合口張力大、手術操作失調、吻合口位置低、強烈腸蠕動、全身營養不佳(尤其以低蛋白血癥)等因素有關[7]。術后注意觀察患者骶前引流管的引流液量、顏色、性狀,如骶前引流管流出糞樣引流液,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助做好輔助檢查,明確診斷。本組1例發生吻合口瘺,經負壓引流保守治療后痊愈。
2.3.3 大便失禁 由于術中不同程度切除部分肛內括約肌,術后患者控便能力下降,導致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術后早期每日排便3~10次,大便易污染肛門,遵醫囑予蒙脫石、固腸止瀉丸治療,使大便干結、排便次數減少,利于控制排便。為防止肛周炎或肛周皮膚潰瘍,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清洗會陰部,予熱濕敷或水溫為37~40℃溫水坐浴;若出現肛周炎或肛周皮膚潰瘍,用氧化鋅軟膏、抗生素軟膏或濕潤燒傷膏2~3次/d外敷,必要時應用頭孢類或滅滴靈針劑全身用藥2次/d;指導患者行提肛訓練2~3次/d,每次持續5~10min,逐漸提高控便能力。本組3例患者術后早期出現肛門皮膚糜爛伴肛門灼痛,經上述治療1月后癥狀逐漸緩解。
腹腔鏡TME聯合ISR手術改善了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術前做好心理護理、腸道準備以及指導提肛訓練,術后做好一般護理、飲食護理,注重引流管護理,加強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促進患者排便功能恢復。
[1]宋華羽,李激,左志貴,等.內括約肌切除術治療低位直腸腫瘤26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23(10):764-767.
[2]Masaaki Ito,Norio Saito,Masanori Sugito,et al.Analysis of 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al function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very low retal cancer[J].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Volume,2009,52(1):64-70.
[3]Kirwan WO,Tumbull RB Jr,Fazio VW,et a1.Pullthrough operation with delayed anastomosis for rectal cancer[J].Br J Sarg,1978,65(10):695-698.
[4]鄭民華.我國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現狀和防治對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9):679-681.
[5]章磊玉,周芳,李益民.腹腔鏡下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4):315.
[6]姚敬,韓曉東,汪昱.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的危險因素及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6):433-435.
[7]謝小花,陳震宇,魏桂花.腹腔鏡吻合器直腸癌保肛根治術的護理[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9,49(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