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藥檢定所(410005)胡昌弟 陳 萱
問: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發展過程?
答:從1920年代起,先后發現植物體內存在微量的天然植物激素如乙烯、3-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具有控制生長發育的作用。到1940年代,開始人工合成類似物的研究,陸續開發出2,4-滴、1-萘乙酸、抑芽丹等,逐漸推廣使用,形成農藥的一個類別。中國從1950年代起開始生產和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在1980年代已有加速發展的趨勢。30多年來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越來越多,但由于應用技術比較復雜,其發展不如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迅速,應用規模也較小,但從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來看,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在生物科學理論指導下,采用化學合成或微生物發酵的方法制取的,具有特定生理調節功能的簡單有機化合物,可用于調節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且低毒或微毒,在增強植物的抗逆性以及在促根、保果、保鮮、提質和增產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在國內外的農業生產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全球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銷售額約15億美元,占農藥總銷售額的5%左右,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其中,美國EPA(環境保護署)批準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成分已有20多種,產品達200多個。我國已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有587個,涉及有效成分近40個,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階段。
問:我國對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哪些規定?
答:根據我國《農藥管理條例》規定,植物生長調節劑按農藥管理,在我國只有取得農藥登記并辦理了生產許可后,方可進行生產、經營和使用。目前,我國登記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38種,國際上登記使用的有100多種,其中歐盟允許使用的有40多種(包括乙烯利、氯吡脲等)。
在登記審批時,我們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農藥安全評價標準和方法,對申請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科學試驗和評審,當證明具有較好的功效、對人畜健康安全、環境友好時,方可批準登記。
批準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都要制定安全使用技術,包括用藥時期、用藥劑量、施用方法、使用范圍、注意事項和安全間隔期等,并在產品標簽上明確標注,以指導農民安全使用。此外,登記的產品都要進行一系列的殘留試驗,并根據殘留試驗等數據制定殘留限量標準和合理使用準則,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