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農業機械研究所(410004)周 文
日本、韓國及我國臺灣地區是機插秧技術的發達地區,主要采用盤秧機插方式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
日本水稻機械插秧的研究、推廣與應用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國家,起步早,發展快。在1970年,日本就實現了水稻插秧的機械化,到目前為止,99%以上的稻田都是機插秧。高效率和高精度的大型插秧機也變得越來越普遍,機械化插秧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日本機插秧發展路線為:育秧技術從原有的中小苗育秧栽培技術向乳苗插秧栽培技術和長毯狀無土育苗插秧技術發展。插秧技術向減少耕作插秧技術、稀植插秧技術和缽苗插秧技術發展。插秧機研發向低耗高速、多功能、智能化、全自動化方向及特殊功能化發展,先后研發了乳苗插秧機、長毯狀小苗插秧機和無人駕駛插秧機等一系列插秧機。2006年,無人操縱高精度水稻插秧機開發成功,標志著日本機插秧高端技術趨向成熟。
1970年代,韓國開始從日本引進機插秧技術。1977年~1986年,研究箱式育苗法與插秧機的配套問題;1985年,開始示范推廣乘坐式插秧機;1987年~2000年,研究出幼苗機械移栽栽培技術和育苗自動化技術,通過對插秧機進行技術改進,開發出了具有施肥、除草和插秧的多功能插秧機;2001年至今,開始重視研究稻作環保生產體系、免少耕插秧技術和鋪紙機械化栽培技術,同時開發出了相應的插秧機。目前,韓國插秧機的主要機型以步行4行和乘坐式6行居多。育秧有5種育秧方式即濕潤育秧、旱育秧、多層薄膜育秧、無紡布育秧和多擱層育秧(工廠化育秧)。其中無紡布育秧是近幾年推出的新的育秧方式,發展速度較快,占60%左右。
我國臺灣省機插秧技術雖起步較晚,于1967年才開始引進日本手推式插秧機進行實驗,但發展迅速,機械化程度較高,1986年機插面積就達到98%。由于購買插秧機的農民大都從事代插作業增加收入,所以大型化是臺灣插秧機的發展途徑。插秧機由2行擴大為進口的4行、6行及7行以上之乘坐式插秧機。臺灣機械插秧所使用的秧苗均是通過水稻育苗中心統一育成。通過機械化作業及秧苗集中管理,以大量育成健全秧苗來降低育苗成本。水稻育苗中心育秧方式又分為3個階段,即電熱育苗階段(1970年~1971年)、蒸氣加熱育苗階段(1971年~1973年)和專業化育苗中心設置階段(1973年)。臺灣育秧均采用“谷殼育苗”,以解決育苗中心嚴重缺土之問題,同時解決碾米廠所產生的大量谷殼成為廢棄物難于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