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寧
(蘭州軍區總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語前聾是指胎兒期受各種因素影響,使聽覺器官發育障礙或受損,多為感應神經性耳聾,出生時已存在聽力障礙[1]。電子耳蝸植入取代已喪失功能的耳蝸,可使患兒獲得聽覺。1~3歲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時間,對患兒在3歲以前進行干預,可使語言發展接近正常兒童[2]。2004年3月至2010年8月,本院耳鼻喉科對45例語前聾患兒植入電子耳蝸,現將植入后的康復指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男36例,女9例;年齡1.5~13歲,平均年齡4.8歲;全部為雙側聾,其中40例行右側植入,5例行左側植入;植入者為雙耳極重度感應性神經耳聾且內外耳發育正常,殘余的末梢神經對刺激有反應,但無法借助助聽器或其他助聽裝置改善聽力;無智力障礙,無嚴重全身疾病。
1.2 結果 本組患兒電子耳蝸植入術后均未發生并發癥,植入后隨訪及語言訓練>3月,患兒能正確發音,可與他人進行交流。
2.1 心理指導 植入電子耳蝸裝置后重建新的語言環境是提高患兒聽力的關鍵[3]。語前聾患兒由于無聽反饋,存在孤獨和回避社交心理,因此一定要鼓勵患兒和家屬堅定治療的信心,解除社會心理壓力,做好長期語言訓練的心理準備。
2.2 耳蝸保養 為保護內植部件,術后禁止術側臥位,避免頭部劇烈晃動,防止頭部外傷,勿撞擊和擠壓術側;保持外植部件清潔,避免潮濕和淋雨,按時更換語言處理器的電池;洗頭時防止臟水流入耳內致感染;遠離高電壓、強磁場,禁做MRI,少做CT檢查;避免使用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加重耳聾的藥物。
2.3 開機及維護指導 術后1個月到醫院開機測試,由聽力師配備外部裝置,開啟言語處理器,調試言語處理程序;開機后第1個月來院,調機并反饋語言訓練進展情況,每周1次,第2~3個月每月2次,以后每半年1次,最終每年1次。指導患兒在不同環境選擇不同聽聲的程序,識別人工耳蝸發出的刺激信號,并讓患兒逐漸適應。本組患兒開機后由于沒有以往的聽覺經驗比較,認為聽到的聲音是“自然聲”。
2.4 語音指導 電子耳蝸植入術后患兒要接受正規的語音指導,掌握正確的語音發音,正確使用各發音器官,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
2.4.1 聽覺訓練 由于患兒聽覺障礙,發音器官長期得不到鍛煉,各發音器官的靈活性、協調性很差,因此指導要因人而異。強調充分利用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渠道進行聽力訓練,其中尤以重視視覺的輔助作用。開機后,患兒聽覺器官對外界的語音開始有了感知的反應,即察覺聲音的存在,指導患兒分辨聲音是否相同、長音或短音;對各種聲音的理解可借助實物、圖片提示法進行聯系,建立音義聯系;觸覺利用法可幫助聾兒建立對聲音的物理屬性概念;音樂旋律可借助動作表現或表演方法進行。
2.4.2 練習發音 兒童早期閱讀水平取決于對各種語音組合的反射和利用的能力,這種能力即語音意識,語音意識是言語識別的前提,同時語音意識使兒童開始關注發音與字母、單詞之間的聯系,這將促使生詞的學習[4]。電子耳蝸植入術后指導患兒練習發音,對聲帶肌肉隨意性差的患兒,重點進行嗓音(元音)訓練,使之能掌握聲帶發音時的音高、音低、音長、音短;對鼻音發音聲位掌握不好的患兒,進行鼻半音練習,讓患兒利用觸覺感到鼻腔振動,反復練習直到能自如掌握鼻音發音的音聲位;對雙唇無力患兒,讓其利用視覺看清發雙唇音的口型,利用觸覺感覺發音時雙唇的力度;患兒發舌尖音時舌的力度不夠時,讓其利用視覺看清舌位、利用觸覺感覺發音時舌的力度,反復進行訓練。將語音與語意結合訓練,孩子對學習語音就不會枯燥乏味,如果掌握了某個語音的發音,那么相應詞句的發音就一定能夠掌握?;純阂辛己玫挠柧毉h境,如在教室或家里,配有一定的教育方案,每次練習時間<20min,練習3~4h;學習新內容時鞏固強化學習過的內容,新舊交替、穿插進行,不能急于求成,才能使患兒的語音康復水平逐步提高。
2.4.3 理解含義與趣味記憶 在聽覺訓練的基礎上輔助視覺和其他感覺使患兒知道更多的事物,如看電視、聽廣播、聽故事、聽兒歌等,可以聽聲做動作、聽聲識圖、聽聲指認和聽聲復述,逐漸理解含義,在有意無意中接受語音、學習語音、掌握語音,啟發患兒的興趣愛好,達到趣味記憶。
語前聾患兒植入電子耳蝸后,以其身心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加強心理指導,重視開機及維護指導,告知家長耳蝸保養的要求,重點加強語言康復訓練指導,使患兒逐漸應用語言與正常人共同學習、生活和交往,最終實現患兒語言與心理的全面康復。
[1]韓德民.兒童人工耳蝸植入的術前評估和術后康復[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2005,3:6-7.
[2]周曉娓,華清泉,曹永茂,等.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術后語音識別研究[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1):47.
[3]王永華,劉金洪.440例聾兒教育康復的效果[J].中國康復,2001,16(2):122.
[4]顏玉君,吳皓,李蘊.早期人工耳蝸植入的效果評估[J].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34(6):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