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廳廳長 田家貴
產業要發展,環境要保護,全面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要全面履行部門職責,切實發揮部門技術優勢,把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控制在環境承受能力之內,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健全工作機制 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把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在政府的領導下,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減排目標任務逐級分解,任務到單位,責任到領導,層層抓落實,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格局。像攸縣那樣,部門之間加強聯動,上下之間定期交流。根據目標與責任,定期、分級評估考核,實行責任追究,獎罰兌現。農業內部也要按產業分工制定工作目標,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在相關生產過程中,必須推行清潔生產,推動節能減排,減少面源污染。
2.制定工作規劃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要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各級農業部門要抓緊編制區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規劃。要分行業、分區(流)域、分專業、分步驟,根據污染程度明確治理目標、任務和措施,做到統籌規劃。既要有產業發展的目標,又要有面源污染控制的目標;既要有產業發展的措施,也要有面源污染控制的措施;規劃要關注民生,了解民意,體察民心,把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面源污染防控問題作為規劃中的首要問題;規劃要做到布局合理,根據產業布局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以及近期建設規劃等開展防治工作,使功能更加完善,發展更加科學,建設更加合理;規劃要突出特色,要圍繞“資源節約、環境美好、生態宜居”的要求,突出各地農業和農村特色,使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能深入人心,既有防控的針對性,又有發展的指導性。
3.強化技術措施 針對當前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的薄弱環節,要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新技術研發進度。支持和鼓勵各類技術支撐單位運用市場機制提供全方位服務,克服新技術推廣障礙。湖南省農業廳將在已經征集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基礎上,篩選一批典型、實用、農民易于接受的技術模式在全省推介。湖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站還編輯了《湖南省農業清潔生產典型技術與模式》,各地可以作為借鑒與示范。農村清潔工程是一項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行之有效的措施,得到基層干部的高度贊譽和農民群眾的殷切期盼。稻田生態攔截溝、農業濕地保護等項目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方面效果極為顯著。同時,要把面源污染防治技術作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民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內容,深化農民技術培訓內涵,轉變農民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4.加大宣傳力度 各地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等媒體,廣泛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輿論宣傳和科普宣傳,提高干部群眾對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對社會的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要完善公共參與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積極鼓勵公眾參與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