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卿
(河南省開封市植保植檢站 475000)
2006年以來,玉米粗縮?。∕RDV)在開封市的發生呈明顯上升趨勢。據2007年~2011年調查,一般病田病株率10%~30%,嚴重地塊病株率達40%~60%,特別2011年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影響,灰飛虱及跳甲在部分玉米田發生較重,造成玉米粗縮病在開封市大面積流行。使該病防治困難,一旦發病,絕大部分單株幾乎沒有產量,給開封市的玉米生產造成了較大的威脅。如何控制其危害,成為生產上急需解決的難題。對此,我們進行了大面積的調查和防治試驗研究,基本探明了偏重發生的主要原因,結合生產探索出一套簡單易行的綜合防治技術。
大面積調查發現,玉米感染粗縮病后,葉片短硬僵直,葉色深綠。節間粗短,頂葉簇生狀或緊抱在一起像牛鞭狀。葉背、葉鞘及苞葉的葉脈上具有粗細不一的蠟白色條狀突起,有明顯的粗糙感。雄穗退化,雌穗畸形,嚴重時不能結實。株高嚴重矮化,大部分僅為健株的1/2以下,無雌穗或雌穗無粒;病株中有80%~90%的玉米植株基本沒有產量或絕產。
大田調查中發現,發生較重的地塊為大蒜茬、洋蔥茬、油菜茬玉米田,小麥茬玉米田發生相對較輕。綜合多點調查結果表明,在相同的品種、管理、環境等條件下,發病較重的地塊灰飛虱發生密度明顯偏高。如:2008年~2011年6月下旬調查大蒜茬灰飛虱的蟲口密度是小麥茬的 3倍~10倍、洋蔥茬是小麥茬的4倍~6倍、油菜茬是小麥茬的3倍~5倍。因此灰飛虱發生密度和帶毒率是導致玉米粗縮病偏重發生的主要原因。
據調查:開封市大面積種植的品種以滑豐6號、浚單22、鄭單958發生較重,濟單7號、豫玉22、奧瑞金、金玉1號等相對較輕。表明不同的品種對該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
開封市玉米粗縮病的發生危害高峰期在 6月中旬~7月中旬,調查中發現,相同的條件下,麥田灰飛虱的發生危害、遷移到玉米田的時間越長,病害越重。如開封市玉米的播種模式一是春播玉米,占玉米總播種面積的10%左右,一般是在4月下旬5月上旬,集中種植,這類田塊,若不鄰大蒜、洋蔥、油菜等地塊,病害發生較輕;二是麥套玉米,占總播種面積的60%~70%,一般在5月上中旬開始套種,這類地塊普遍發生較重,而且是套種的時間越早發生越重;三是麥收后的搶茬播種,占總面積的10%~30%,這類地塊在6月的上中旬播種,病害發生相對較輕。
具體表現在一是上茬作物田間管理好,路邊、田間雜草少的玉米田病害發生較輕,反之則發病重,二是生長旺盛,田間墑情較好的地塊發病較輕。
玉米粗縮病的防治,必須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在加強監測和預報的同時,重點是減少蟲源、避開危害。
在病害常發地區有重點的定點、定期調查小麥、田間雜草和玉米的粗縮病病株率和嚴重度。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種前,根據灰飛虱越冬基數和帶毒率、小麥和雜草的病株率,結合玉米種植模式,對玉米粗縮病發生趨勢做出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指導防治。
盡管目前玉米生產中應用的主栽品種中缺少抗病性強的良種,但品種間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要根據本地條件,選用抗性相對較好的品種,同時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源品種的大面積種植。常年重發區盡量減少發病較重滑豐6號、浚單22、鄭單958的種植,選擇抗性相對較好的濟單7號、豫玉22、奧瑞金、金玉1號等的種植。
根據玉米粗縮病的發生規律,盡量不在灰飛虱較重的大蒜茬、洋蔥茬、油菜茬種植玉米。在病害重發地區,應調整播期,盡量縮短玉米與小麥的共生期,使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發期,降低發病率。
及時清除路邊、田間雜草,降低灰飛虱的活動空間。同時加強田間管理,結合定苗,拔除田間病株,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粗縮病侵染源,對發病較輕的病株,及時剪去上部緊縮的葉片,合理施肥、澆水,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玉米生長,增強玉米抗耐病能力,促進玉米心葉的抽出和生長。
小麥收獲后,麥套玉米田及已經出苗的玉米田,及時用艾美樂70%WG3~5g/667m2或金好年EC40~60ml/667m2,25%撲虱靈 WP50g/667m2或44%丙溴磷EC30~60ml/667m2加1.8%的阿維菌素20ml~30ml加水30kg~40kg均勻噴霧防治。噴霧不但要噴玉米田,包括地塊周圍的雜草、溝渠地都要噴到。試驗證明,只要在麥收后對需要用藥的地塊,及時噴打1次~2次藥,防治田間發生的灰飛虱,對預防玉米粗縮病的發生,將起到顯著的效果。
田間已經發生玉米粗縮病的,一定要在發病初期進行防治。要及時拔出病株,帶出田外深埋或作牲畜飼料用,不要把病株丟在地頭,成為病毒的傳染源。同時及時噴藥防治,根據我們多點試驗和大面積推廣結果證明:在玉米粗縮病的發病初期,采用20%嗎啉胍·乙酮WP或40%克毒寶SPX或8%菌克毒克水劑AS,加上述防治灰飛虱的藥劑加鋅肥均勻噴霧,一般發生地塊間隔7d~10d連噴2次,也能達到較好的控制效果。
[1]潘軍、郭鳳英、陳舉林等玉米粗縮病的發生與防治.現代農業科技,2006.03.
[2]中國農作物病蟲害.19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