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仙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醫院,云南普洱665000)
白毒傘又稱毒蘑菇,在我國各地均有滋生,外觀與食用蕈相似,難以辨認,有些群眾誤將白毒傘當食用蕈采食,因而每年常有發生誤食白毒傘中毒的病例,并且容易誤診,搶救不及時,死亡率高達50% ~90%。為了提高白毒傘中毒的診治水平,減少死亡率,本文對我院1997年7月收治的68例誤食白毒傘中毒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于1997年7月收治68例毒蕈(白毒傘)中毒患者,男性44例,女性24例,68例中毒患者中死亡37例,死亡率高達54.4%,其中14歲以下兒童中毒11例,死亡3例,死亡率為8.11%。中毒人群中年齡3~65歲,家居農村68例為100%。
1.2 中毒發生原因及食用方法:61例中毒患者為集體上山植樹造林中誤食白毒傘,5例為家庭誤食白毒傘;64例為水煮沸毒蕈約20min后食用,3例用火烤熟后食用。
1.3 中毒癥狀出現與食用量:該中毒人群在食用毒蕈后30 min~6 h不等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昏、頭暈等早期中毒癥狀,6 h后相繼出現肝腫大和壓痛、黃疸和出血傾向,血生化結果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清轉氨酶升高,喝湯和大量攝入者癥狀重且中毒癥狀出現早,少喝湯少攝入者中毒癥狀出現稍輕,時間稍晚。
1.4 臨床用藥結果與死亡率:中毒后由于當地條件限制未能及時分析出毒蕈毒素種類,加之當時無有效的巰基類解毒藥,致使中毒患者錯過最佳的救治機會,僅給抗膽堿藥,如阿托品0.5~1mg皮下注射,每0.5~6 h 1次,同時催吐、洗胃、導瀉、保肝、抗溶血、堿化尿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癥、支持等處理,效果不佳,37例患者在中毒后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尸解),其中部分患者出現假愈現象后突然死亡,后經各級政府多方協調,在上海市政府和衛生部門的積極援助下,分離出毒蕈的毒素,緊急從上海調運巰基類解毒藥巰基絡合劑二巰基丙磺鈉,該藥能與毒蕈的肝臟去毒素結合,打斷毒分子中的硫醚鍵,使毒素毒性減弱,從而保護體內巰基酶活力[1]。用法為5%二巰基丙磺鈉5 mL肌注,每日2次,療程5~7 d,用藥后療效顯著,用該解毒藥后未發生死亡病例。
2.1 白毒傘中毒臨床特點為消化道癥狀,精神神經癥狀和多臟器損傷等,它的毒素為原漿毒素,主要有毒傘、速度及毒性上均有不同,毒肽主要作用于肝臟;毒傘肽類能損害心、肝、腎、腦等實性臟器,尤以肝、腎為甚,毒肽作用于肝細胞的內質網,作用快,大劑量在1~2 h內即可引起死亡;毒傘肽類主要作用肝細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并能顯著減少肝糖原而導致肝細胞迅速壞死,雖然作用慢,即使在大劑量時15 h內也會致死,但毒性強,死亡率很高[2-3]。
2.2 由于白毒傘毒素毒力強,致死率高,搶救治療關鍵在于迅速確診,盡早救治,此次突發性群體中毒事件在搶救過程中缺乏先進檢測設備,未能及時分離出毒素,中毒地點遠離醫院,交通通信不便,患者中毒后未得到及時的就地救治,在送往醫院后毒素不清,加之當地醫院缺乏有效的巰基類解毒藥,致使中毒患者未能在最佳的救治時機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而導致嚴重后果。
2.3 總之阻斷中毒的根源仍在于預防,加強預防教育,重點在農村,平時如將宣傳識別毒蕈知識的工作做到家,組織領導者掌握這方面的知識,中毒事件就完全可以避免。
[1]柳琴.急性毒蕈中毒12例救治體會[J].中外醫療,2010,17:61-62.
[2]鄒定貴,周卓軍.毒蕈中毒74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0,34:116.
[3]候梅榮.兒童急性中毒102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1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