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麗
重型顱腦損傷病人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嚴重,多數處于昏迷狀態,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常可導致不能自行有效咳嗽排痰,呼吸道阻塞、CO2潴留而影響腦的氧供,造成繼發性腦損傷,甚至是呼吸衰竭。氣管切開是保證病人呼吸道通暢,搶救生命及降低并發癥的關鍵治療措施之一,術后精心護理可減少呼吸道并發癥,降低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死亡率、致殘率,對原發疾病治療和預后有重大意義。現就我科2008年7月~2011年4月所收治的60例重型顱腦損傷行切管切開術后病人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我科收治重型顱腦損傷行氣管切開病人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16~67歲,平均年齡39.5歲。格拉斯哥評分(GCS)4~5分。其中廣泛腦挫裂傷29例,腦挫裂傷伴顱內出血19例,腦干損傷伴顱內出血8例,腦挫裂傷伴顱骨骨折4例。氣管切開時間15 d~3個月,平均31 d。46例病人順利拔管,4例持續昏迷帶管出院,1例突發呼吸衰竭死亡,9例因顱腦損傷過重死亡,3例并發肺部感染。
2.1 環境護理 氣管切開術后,病人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調溫、調濕、過濾和屏障保護功能,且氣管及肺的水分容易蒸發。室溫保持在21~22℃,濕度保持在50%~60%[1],每日早晚開窗通風2次,每次30min。每日用10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3次,濕拖地面2次,行紫外線或三氧消毒機空氣消毒,以降低空氣中細菌密度,每周空氣檢測小于180 cfu/m3。嚴格執行探視及陪伴制度,減少人員流動,必要時穿隔離衣,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對于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膚病病人禁止入內。
2.2 體位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因意識障礙,呼吸道分泌物多,咳嗽吞咽反應差,行氣管切開后,避免頭部過度伸展或屈曲,而影響靜脈回流,引起顱內壓增加,造成氣管套管內口壓迫氣管壁,引起出血、缺血、糜爛、穿孔,甚至形成氣管食管瘺,影響通氣而窒息。床頭抬高30°~45°,使頸部舒展,保持頭頸與軀干在同一軸線,以利呼吸及痰液排除,提高病人舒適度。昏迷伴嘔吐病人以側臥位為宜,手術當日不宜頻繁變換體位,適當用約束帶約束肢體,加強巡視監管,以免套管脫出,發生非計劃性拔管。
2.3 口腔護理 氣管切開病人口腔自凈能力下降,而口腔環境是細菌很好的培養基,細菌繁殖能力增強,應加強口腔護理,及時清除口腔內分泌物,每日至少2次擦拭口腔,或針對口腔pH值及病人個體情況選用適宜護理液[2]。因病人咽部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易導致肺部感染,為防止細菌下移,口腔護理時應在氣囊充氣時進行。
2.4 吸痰護理 適時吸痰是氣管切開病人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關鍵,當病人出現咳嗽、煩躁、憋氣、呼吸困難、氧飽和度下降,呼吸機病人出現高壓報警、潮氣量下降等情況,應及時給予吸痰。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氧管、吸痰管,口、鼻、氣道用生理鹽水、吸引管等應嚴格區分,勿交叉使用,建立視“氣管”如血管的觀念,以免引起肺部感染。吸痰管內徑應小于氣管導管內徑的1/2,吸引負壓以成人100~150 mmHg,兒童<100 mmHg為宜。每次吸痰前后加大氧流量2~3min,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連續吸痰不超過3次,吸痰動作輕柔,左右旋轉邊退邊吸,插入深度適當,避免在同一位置長時間吸引,造成氣道黏膜損傷。吸痰過程中嚴密觀察病人的面色、心電監測的變化,尤其血氧飽和度下降,應立即停止吸引,并給予高濃度吸氧。
2.5 切口護理 早期注意觀察氣管切口局部有無滲血、皮下氣腫、縫線松脫,呼吸道有無梗阻。切口周圍皮膚用0.5%碘伏消毒,范圍8cm×8cm,用生理鹽水清洗切口,切口處紗布污染、浸濕時隨時更換,保持切口清潔干燥。切口皮膚有濕疹、紅腫、糜爛、潮濕等感染跡象時,可用45%的氧氣距切口1cm處對準切口直吹20min,對此類感染情況有很好的治療效果[3]。
2.6 氣管導管護理 臨床常用氣管套管有金屬氣管套管和一次性氣管套管,導管大小應在合理使用范圍內選擇較粗的導管。金屬套管均有內套管,可以降低氣管堵塞的發生幾率,且易于取出清潔或消毒。氣管內套管常規消毒,2次/d,痰多粘稠時6~8 h消毒1次。可采用高壓滅菌消毒,75%的酒精浸泡或煮沸消毒30min。取放氣管套管要順著氣管弧度,避免造成內套管變形而致取放困難[4]。一次性氣管套管,不需每日更換氣管內套管,每2周更換1次。每日更換切口敷料,污染、浸濕隨時更換,防止切口感染。隨時保持導管口紗布濕潤,以增加對吸入空氣的濕化,并防止異物的吸入。根據病人頸部腫脹情況隨時調節導管系帶松緊,結扎應是死結,以容納一小指為宜,過緊影響靜脈回流,過松易導致導管脫落。
2.7 氣管導管拔管護理 當氣管切開病人意識逐漸恢復,呼吸平穩,分泌物減少,無憋氣,無明顯肺部感染,咳嗽吞咽功能恢復者,可試行堵管。若使用一次性氣管導管,在拔管前應更換為金屬導管;若使用金屬導管,應在堵管前更換為較原導管小2號的導管。先堵導管1/2~1/3,觀察24 h,病人無異常,氧飽和度>95%,再全堵管24~48 h,病人無呼吸困難、生命體征平穩、能咳嗽排痰者可拔管。
2.8 氣道濕化的護理 氣管切開后,空氣直接經氣管套管進入下呼吸道,失去了吸入空氣的調濕、調溫、清潔、過濾、屏障保護作用,呼吸道水分丟失可達800 ml/d[5]。吸入干燥空氣,易損傷氣管黏膜導致潰瘍,分泌物容易結痂形成痰栓,堵塞呼吸道,影響氣體交換,造成肺部感染。濕化方法:(1)超聲霧化吸入法或高流量氧氣霧化吸入法,應用于痰液不稀不稠,吸痰無阻力者,每日2~3次。(2)持續氣管內滴注法,應用于痰液粘稠吸痰阻力者。用輸液器或微量泵持續滴注,即省力又避免多次抽藥環節的污染。(3)間歇氣管外滴藥法,即覆蓋導管口中心部位的紗布保持濕潤。(4)氣道沖洗法,應用于氣管切開時間較長,經濕化及拍背后痰液仍粘稠、吸痰有阻力者。根據病人痰液粘稠度選擇適宜的濕化液及濕化程度,濕度在95%~100%,濕化的溫度在32~36℃。溫度過低,支氣管纖毛運動減弱;溫度過高,有燒傷局部黏膜的可能,避免在氣道內形成冷凝水,以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6]。
總之,氣管切開是重型顱腦損傷病人重要搶救措施之一,通過對以上60例氣管切開病人的護理,充分認識到氣管切開護理重要性。護理人員必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可及早發現異常,減少呼吸道黏膜損傷,降低呼吸道并發癥,防止肺部感染、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生,降低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死亡率、致殘率,對原發疾病治療和預后有重大意義。
[1]王俊榮.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的護理[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雜志,2007,2(3):23.
[2]楊小燕,徐 珊.氣管切開護理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4,23(8):139-140.
[3]江東紅,曾 清.氣管切開病人ICU內肺部感染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0,16(5):37.
[4]劉 容,陳克芳,瘳 燕.氣管切開后并發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0,12(16):22-23.
[5]解 瑩.氣管套管感染的預防[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1996,15(4):180.
[6]丁艷梅,王喜慶.76例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氣管切開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