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影 陸小凡
消化內鏡下治療杜氏病的護理配合
梁雪影 陸小凡
杜氏病又稱Dieulafoy病,是指胃黏膜下恒徑小動脈潰破出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5%[1],占上消化道出血而行內鏡檢查發現的諸病因的0.2%~9.4%[2]。該病因發病前癥狀隱匿、病灶小、起病急、出血量大而送外科手術治療止血。隨著內鏡技術的進步,急診胃鏡下止血是治療上消化道非靜脈曲張出血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出血,單用藥物效果不夠理想時,胃鏡下治療可以極大地減少急診手術率[3]。因此,胃鏡下止血也成為了杜氏病首選的治療方法。其中醫護的配合是內鏡治療成功的關鍵,它直接影響到消化內鏡下治療術的順利進行及手術效果。現對我院54例內鏡下治療杜氏病的護理配合報道如下。
2009年8月~2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杜氏病患者54例,其中男46例,女8例。年齡13~81歲,平均47歲。所有患者均出現嘔血或黑便,在門診行胃鏡檢查確診杜氏病。54例均在內鏡下行止血治療,52例一次成功,1例患者因出血過多無法進行而送外科手術治療,另1例因再出血而行第二次內鏡止血。其中31例主要行鈦夾鉗夾止血術,23例行內鏡下套扎止血術。在止血治療過程中配合運用噴灑止血藥物、注射硬化劑及腎上腺素等止血方法。術后患者在2周內復查均止血有效。
2.1.1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的患者,首先開通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及時補充血容量。詢問患者有無出血史及乙肝病史。抽血查血常規、凝血功能、配血。吸氧,監測生命體征,嚴密觀察病情,迅速準確地配合搶救治療[4]。
2.1.2 安慰患者,解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囑患者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及時清理嘔吐物及大便,保持床單位清潔無味,避免異味刺激引起惡心、嘔吐增加腹壓而引起出血。
2.2.1 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囑患者咽部放松,協助患者調整好呼吸,盡可能地減少惡心反應。吸氧,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
2.2.2 準備內鏡下止血所用的附件,如套扎器、金屬鈦夾、注射針及硬化劑;準備好止血所用的藥物及各種搶救藥物;使所有內鏡附件都處于完整備用狀態,內鏡護士并能熟練使用;吸引器處于功能位,并做好搶救準備。
2.2.3 與術者配合默契,插鏡過程中注意動作輕而熟練,并有2名護士協助。1名協助進鏡,1名觀察患者的情況。隨著無痛內鏡技術的應用,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及提高診治效果,我科現在多選擇在無痛技術下進行,這樣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耐受力,減少因患者的反應激發出血而使視野不清。術中護士要協助麻醉師觀察藥物的作用和患者的反應,如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喚之不應時協助操作者開始插鏡檢查。進鏡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意識、心率、血壓、血氧變化,做好用藥前后、檢查結束時的監測。重點對呼吸狀況和血氧飽和度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癥。同時,還需監測患者腹部狀況,如腹脹及腹肌緊張等。注意檢查有無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
2.2.4 嚴密觀察電視屏幕,觀察進鏡深度,見到病灶后1名護士協助扶好胃鏡并觀察患者的情況,另1名護士協助術者進行鏡下止血術。常用的胃鏡下止血方法包括噴灑藥物、注射藥物、熱探頭燒灼、微波燒灼等,其療效報道不一[5]。一般采用金屬鈦夾鉗夾止血、套扎器套扎止血、硬化劑注射止血及噴灑藥物止血等方法。在止血治療過程中如積血過多影響視野,可用冰鹽水沖洗吸引,以便更快找到出血點進行止血治療。若術中出現大出血時,盡快協助醫師進行止血處理,積極配合搶救。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嘔吐物及血跡,以防窒息。
2.2.5 止血術后護士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及血液,擦干凈患者口腔周圍的血跡,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暢。送患者至觀察室,專人觀察和護理,患者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
2.3.1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變化,評估其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及出血程度。若患者發生嘔吐,協助其將頭側向一邊,以免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要仔細觀察患者是否有嘔血,黑便癥狀及其次數、量、性狀和伴隨癥狀,并做好記錄。按醫囑補充血容量,注意輸液速度,防止輸液過快引起急性肺水腫。要經常巡視,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并及時給予心理護理。
2.3.2 叮囑患者術后要絕對臥床休息,禁水禁食24~72 h,不要高聲說話、用力咳嗽、用力排便以及反復翻身等,避免增加腹壓而引起再次出血。加強飲食指導和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宣傳康復護理的重要性,使用鼓勵性、安慰性的語言與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確保治療和護理效果。患者能進食后,囑其進食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勿食用過硬、過熱、過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胃腸黏膜。
2.3.3 對出血患者用生理鹽水30 ml+奧曲肽0.1 mg以及生理鹽水30 ml+奧美拉唑60 mg注射泵維持靜脈輸入[6]。輸液時,注意保持輸液管道通暢,預防因牽拉、受壓引起的導管脫出。巡視病房,觀察患者皮膚有無局部紅腫、液體滲出等癥狀。同時,觀察藥物有無不良反應,如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疼痛、有針刺或燒灼感等局部不適癥狀,一般在15 min后緩解;如不能緩解,要及時更換穿剌部位,必要時采取外敷消腫措施。如發生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胃腸道反應,要及時告知醫師予以處理。
杜氏病一般無明顯先兆癥狀和誘因,來勢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主要表現為間隙性、反復性、大量性嘔血或柏油樣便,常發生大出血休克現象,對患者生命直接構成威脅。隨著內鏡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杜氏病的診斷率和治療效果明顯提高,內鏡下止血治療已成為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首選的止血方法,它在明確出血原因的同時,可以通過內鏡采取多種治療手段進行止血,如局部噴灑、藥物注射、止血夾、套扎術、電凝、氬離子等,使很多患者轉危為安,避免了急診外科手術及其風險。這就要求內鏡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內鏡附件的應用及內鏡止血技術的配合技巧,加強手術前后的護理,對于保證杜氏病的療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Baxter M,Aly EH.Dieulafoy's lesion:current trend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Ann R Coll Surg Engl,2010,92(7):548-554.
[2]趙 瀅,岳原亦,王 強,等.胃鏡與腹腔鏡聯合治療 Dieulafoy病19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20):89-90.
[3]賈秋紅,劉福建,關 航,等.急診胃鏡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診療價值[J].廣西醫學,2009,31(10):1455-1456.
[4]孫承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和治療新進展[J].中國現代醫師,2008,46(3):35-36.
[5]黎振林.經內鏡鈦夾鉗夾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42例[J].微創醫學,2009,4(2):181.
[6]康倩紅.杜氏病35例的搶救與護理[J].內科,2011,4(2):190-191
10.3969/j.issn.1672-9676.2012.16.078
2012-03-20)
(本文編輯 曹素文)
537100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消化內鏡室
梁雪影:女,大專,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