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紅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風險分析與防范對策
張秋紅
目的:分析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護理風險因素及防范對策。方法:2011年1~12月,我院共收治60歲以上老年精神疾病患者58例,本組實驗,除對患者發生的事故進行分析外,還采取自制調查問卷、護士自愿參加的形式,對我院85名護士進行調查,分析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風險。結果:58例患者共發生護理糾紛3起,其中護士發錯藥物1起,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1起,患者墜床1起。“老年患者家屬不理解,打罵醫護人員事件時有發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傾向”、“患者私帶物品,不遵守醫院制度”是護士最關注的護理風險問題。結論:配置合理的護理人力資源,積極地開展護士技能培訓,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可以有效地避免護理風險發生。
老年;精神病;護理風險;防范對策
10.3969/j.issn.1672-9676.2012.16.090
精神病院由于疾病的特殊性,醫院的患者需要特殊的護理措施,特別是老年精神疾病需要更加特別的護理關懷,老年患者大多機體虛弱,除了患有精神方面疾病,還常常伴有慢性病,常常導致意外的發生[1]。護理風險是指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患者損傷或傷殘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通過對護理風險進行分析可以有效的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是提高護理質量的有力保證。筆者現將精神病醫院老年患者護理風險和防范對策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1年1~12月,我院共收治60歲以上老年精神疾病患者58例,年齡61~83歲,平均75.45歲。其中精神分裂癥15例,雙相情感障礙4例,阿爾茨海默癥23例,血管性癡呆16例。
1.2 調查方法 本組實驗,除對患者發生的事故進行分析外,還采取自制調查問卷、護士自愿參加的形式,對我院85名護士進行調查,分析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風險。問卷內容包括對老年精神病患者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問卷題目共包括24項,每個題目為3個選項,分別為認同、比較認同、不認同。
1.3 統計學分析 調查結果采用百分比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護理糾紛發生情況 58例患者共發生護理糾紛3起,其中護士發錯藥物1起,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1起,患者墜床1起。
2.2 護士的調查結果占據前3位和后3位的問題(表1)

表1 調查結果占據前3位和后3位的問題(n=85)
3.1.1 護理人力資源短缺 北京地區曾經有調查顯示,25家精神科專科醫院共有床位近9000張,而注冊護士僅有2500人左右,床護比1:0.28[2],這與國家規定的1:0.4 的床護比相距甚遠。精神科護理工作非常特殊,護士在對精神病患者護理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對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常需要面對思維、行為異常的患者,而老年患者除了精神方面的疾患外,還常常伴有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因此除了要了解精神科的護理知識外,還要掌握慢性病的護理方法,不僅工作風險大、任務繁重,而且需要具備各個科室的專科護理技能,因此心理壓力非常大,導致精神科護理人力資源的短缺。
3.1.2 護士自身原因 護士臨床經驗不足,對疾病的觀察能力欠缺,缺乏預見性。護士對于護理風險的識別力不強,對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不能進行有效的判斷,更不能預知護理風險發生后的后果,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3]。本組有1例患者發生了藥物不良反應,是由于此例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出現錐體外系反應,繼而出現步態不穩和吞咽困難的癥狀,護士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不到位,沒有告知患者和家屬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正常的藥物反應,使患者家屬誤認為患者所患疾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導致醫患糾紛的出現。另外,由于護士缺乏慎獨精神,責任心不夠,“三查七對”不到位,導致1例發錯藥物。另外,護士在交接班過程中出現漏洞,本組1例躁狂癥患者在白班護士和夜班護士交班時,因保護帶脫離而發生了墜床事故。
3.1.3 潛在風險 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疾病特殊性,常常有認知障礙和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往往喪失了行為能力,沒有判斷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同時老年患者常否認自己患有認知障礙,拒絕在醫院進行治療[4]。此外,由于精神病院常采取封閉式的治療和護理管理方式,出于保護性需要,常對患者進行保護性約束。同時老年患者家屬缺乏對精神病院規章制度的了解,容易聽信患者的單方陳述,常常擔心護士對患者的護理質量,易引發糾紛。另一方面,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自控能力差,精神病醫院要求患者不能帶入食品和危險物品,需由護士統一進行管理,如果患者家屬在探視時不合作,私自將食品和危險物品交給患者,就會帶來安全隱患。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許多家屬認為這是負擔,不愿與患者交流,將患者交給醫院了之,不再探望患者,甚至離棄患者,這極不利于患者的康復,會加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壓力,導致病情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3.2.1 加大精神科護理人力資源的配置 護理風險管理不可忽視,需要長期干預,才能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意外事件大多是由于軀體疾病或者是意外傷害造成的,其次是由于精神行為癥狀如外出走失、自傷造成的,因此建議加大精神科護理人員配置,保證臨床一線護士與患者的比例,加強對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監管,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加大對護校學生的教育,使其了解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排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加入到精神科護理的隊伍之中[5]。此外,加強對精神科護士的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對臨床一線的護理工作者應給予適當的獎勵,建立一支穩定的精神科護理隊伍,保證其發展。
3.2.2 重視醫院環境建設,避免糾紛 護理管理者要重視精神病醫院的環境建設,通過硬件建設來適應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需求,例如老年患者病房內的物品擺放是否利于活動行走等。護士應當做好危險物品的檢查及管理工作。患者在入院時,嚴格檢查其隨身物品,并做好家屬及患者的宣教工作,避免危險物品帶入病房,防止意外發生,并要認真地做好物品登記工作。對無家屬陪伴入院的精神病患者,其物品要先由病區負責人保管,并進行登記,等待患者家屬到來之后,移交家屬管理,并請家屬配合做好簽收工作。在老年患者休息時,注意使用護欄和床檔,避免發生墜床事故。
3.2.3 注重精神科專科護士的業務培養 精神科護士要熟練掌握各種疾病的臨床護理知識,特別是精神科專科的護理知識和老年科的護理知識,護士應當熟悉老年患者的生理特點和疾病特點,同時醫院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對于精神科患者尤其是躁狂患者,護士在工作中要確保護理技術過硬,便于治療和應對。護士在工作中要具備科學的思維方法,嚴密地觀察每位患者的言行,一旦發現有異常表現,要加強觀察,通知醫師,隨時準備采取應急搶救措施。
3.2.4 做好與家屬的溝通工作 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常常有認知、情感、行為障礙,因此護士應當向患者家屬做好溝通工作,請家屬配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與到患者的救治過程當中[6]。醫院每月設有開放日,請家屬到醫院來看望患者,不要離棄患者,并請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做好監督,以更好地改進護士的工作質量,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
護理風險識別要從已發生的意外事件和護理缺陷之中汲取教訓,仔細分析導致意外發生的高危因素,從患者和臨床一線護士的角度思考問題所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預見性的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無陪護護理模式在精神病醫院已經運行了許多年,在取得患者和家屬好評的同時,我們考慮是否可以采取“陪而不護”的護理模式,即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時,由家屬陪伴,為患者做好堅強的后盾,提供心理支持,但在日常的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仍是由專科護士來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對此進行研究。
[1] 李小妹主編.護理學導論[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3.
[2] 宋新勤,余 學,賈金鼎,等.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傷殘醫學,2010,18(1):30 -31.
[3] 張冬紅.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2B):58 -59.
[4] 戴明華,劉方瑩,范繼美.早期綜合干預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病人預后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9B):2393 -2394.
[5] 陳淑清,王述鵬,劉靜芬主編.精神科護理學[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4-36.
[6] 洪 武,方 華,徐 勇,等.標準化病人在精神科臨床技能訓練和考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1:75-76.
102206 北京市昌平區精神衛生保健院護理部
張秋紅:女,大專,主管護師,護理部主任
2012-04-10)
(本文編輯 白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