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木 譚 軍
(1.監利縣植物檢疫站 433300; 2.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
柑橘潰瘍病屬國內植物檢疫對象,在我國南方柑橘產區零星發生。2011年5月中旬,監利縣植物檢疫站在全縣進行柑橘潰瘍病的疫情普查時,首次在紅城鄉、容城鎮發現疫情。近年來,由于市場的需求,監利縣果樹面積逐年擴大,2011年柑橘種植面積333.5hm2,柑橘潰瘍病的傳入,嚴重危及到全縣柑橘安全生產。兩年來,監利縣把控制、封鎖、撲滅柑橘潰瘍病,防止疫情傳播蔓延作為全縣農業生產工作的重點,鏟除柑橘潰瘍病疫情,確保了全縣柑橘生產安全。
2011年5月13日,監利縣植物檢疫站在開展柑橘潰瘍病普查時,首次在紅城鄉、容城鎮發現柑橘潰瘍病,發生面積13.34hm2。
疫情分布在紅城、容城兩個鄉鎮的兩個村,其中紅城鄉分布在姜王村,種植面積6.67hm2,容城鎮分布在五嶺村,種植面積6.67hm2。
柑橘潰瘍病主要危害葉片、果實和枝鞘。葉片受害,先在葉背出現黃色或暗黃綠色油漬狀突起的小斑點,然后葉片正背面隆起,呈米黃色海綿狀病斑,周圍有黃色暈環,后期病斑呈淡褐色,木栓化,中心凹陷,呈火山口狀開裂,病部與暈環之間常有褐色釉光邊緣,葉片老化后,暈環消失,最后,多個病斑相連合成褐色不規劃大病斑;果實受害,病斑與葉片病斑相似,火山口狀開裂更為明顯;枝鞘受害,病斑與葉片病斑也相似,突起也明顯,無黃色暈環。
柑橘潰瘍病病原為細菌。經調查,監利縣柑橘潰瘍病病原菌來源于果農2004年從廣西調入的染病果苗。
2011年,柑橘潰瘍病在監利縣兩個鄉鎮為害程度為中等偏重發生,有加重為害的趨勢,其中,紅城鄉姜王村果園 30%的果樹葉片和果實受害較重,被害葉片和果實開始脫落。
2011年5月,監利縣首次發生柑橘潰瘍病疫情后,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市植檢專家的親臨指導下,采取了“當年銷毀果樹、次年防控監測、徹底鏟除疫情”的對策,并實施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在縣、鄉、村三級的共同努力下,兩年內徹底鏟除了柑橘潰瘍病疫情。
2011年5月20日,成立了防控領導小組和防控專班,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縣農業局和有關鄉鎮組成,防控專班由縣農業局、縣植物檢疫站和有關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組成。
早在2004年,監利縣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指揮部就制訂了《監利縣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控制與撲滅應急預案》,2011年5月首次發生柑橘潰瘍病疫情后,監利縣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指揮部立即啟動了該應急預案,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加強督導,組織綜合防控。
根據《植物檢疫條例》和“應急預案”的規定,監利縣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指揮部于2011年5月21日向發生柑橘潰瘍病的兩鄉鎮人民政府下達了“督導令”,要求在15d以內,將發生柑橘潰瘍病的果樹全部銷毀,由縣財政解決銷毀工作費用和果農補償資金。縣領導小組和防控專班分成兩組配合兩鄉鎮開展工作,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發病區13.34hm2橘園共22 000株柑橘樹全部砍除,用柴油將果樹、病果、殘葉集中進行了毀燒,徹底鏟除了病原。橘園用“波爾多液”噴霧一次進行了消毒。
改種方案由監利縣植物檢疫站制訂,由監利縣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指揮部轉發到鄉鎮,由縣領導小組和防控專班組織實施。要求銷毀后的柑橘園三年內不許種植柑橘,改種棉花、黃豆、西瓜等旱作。
縣領導小組和防控專班分成兩組,對發病柑橘園周圍1000m2范圍內的36hm2柑橘樹、柑橘苗實行噴藥保護,選用農藥為2萬單位農用鏈霉素。
由于監利縣柑橘潰瘍病是因果農從疫區調運果苗后傳入的。因此,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尤為重要。要大力宣傳和貫徹植物檢疫法規,抓好柑橘苗圃基地建設,切實抓好植物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
2.6.1 宣傳貫徹植物檢疫法規
每年組織果農進行1次~2次植物檢疫法規培訓。同時請果樹專家講課,指導果農正確引種、科學種植。
2.6.2 抓好苗圃基地建設
一是對現有柑橘苗圃進行一次全面的登記檢查,發現疫情立即鏟除。二是指導果農擴大苗圃規模,科學引種,建立良種苗圃基地。
2.6.3 抓好產地檢疫
要按植物檢疫操作規程對苗圃園進行嚴格檢驗檢疫,對檢驗合格的果苗發給《產地檢疫合格證書》,對檢驗不合格的果苗,一是不發《產地檢疫合格證書》;二是禁止銷售或調出;三是啟動應即預案,控制、封鎖、撲滅疫情。
2.6.4 加強調運檢疫
對確有需要從外地調入優質果苗的,一是憑縣植物檢疫站出具的《植物檢疫要求書》到調出地辦理調運檢疫手續后方可調入,二是縣植物檢疫站要對調入的果苗進行復檢,通過復檢合格的果苗才允許種植,確保柑橘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