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景學
(清原農冠抗性惡性雜草研究所)
除草劑的使用是當前農田雜草防除最有利的工具,具有經濟、高效、省時、省工等優點,有的品種還兼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除草劑能夠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是農業高產、穩產的保證。然而,隨著除草劑在耕作區的大量引入和使用,雜草抗性的出現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并最終將成為農田雜草防除的常態事件。一般而言,除草劑使用3年~5年后,防效開始下滑,雜草抗性慢慢出現。不同除草劑抗性出現時間與除草劑的作用機制和使用頻度有很大關系,作用靶標越單一,產生抗性的風險越大,產生抗性的時間越短。
1976年,第一個商品化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氯磺隆問世,標志著除草劑進入超高效時代,將除草劑的畝有效成分用量降至克級,同時也開啟了抗性雜草快速發展的大幕。尤其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抗性雜草呈現大爆發趨勢。截止2012年10月10日,全球共報道393個生物型211種雜草對除草劑產生抗性,其中包括87種單子葉雜草和124種雙子葉雜草。這些雜草分別對現存的20余種作用機制的除草劑產生了抗性。也就意味著幾乎每個作用機制的除草劑都已產生了抗性雜草。其中,抗性雜草生物型最多的是ALS抑制劑,截止目前,共計報道127個生物型的抗性雜草,幾乎占據總數的三分之一;其次是光系統Ⅱ抑制劑,抗性生物型69個;第三為ACCase抑制劑,抗性生物型 42個(http://www.weedscience.org/In.asp)。
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除草劑,現已有近60年的歷史,雜草抗性問題已經凸顯,用藥水平較高的地區表現尤為明顯。然而,我國對雜草對除草劑抗性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8年,我國共公布10個抗性雜草生物型(見表1)。

表1 我國抗性雜草發生情況(截止2008年12月31日)
截止2012年10月10日,我國在美國雜草抗性網站(http://www.weedscience.org/In.asp)上共公布37個生物型的雜草對除草劑產生抗性
(見表2),其中有18個雜草抗性生物型為青島農冠農藥有限責任公司首次公布,占我國雜草抗性生物型總數的48.6%。

表2 我國抗性雜草發生情況(截止2012年10月10日)
跨國農化巨頭認為,隨著除草劑的普及和大量不合理使用,3年~5年后,中國農田抗性雜草將大量爆發,10年后抗性雜草將泛濫,中國農田雜草的化學防除將進入“抗性管理”時代。跨國公司一方面在篩選、儲備新化合物和新的抗性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加快中國市場的調研,進行長期戰略規劃,尋找最佳切入節點。毫無疑問,我國除草劑產業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按照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議程》的規定,超過170個國家承諾將實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其中,關于農業方面的一個主題是履行作物綜合管理措施(ICM)和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措施(IPM)。雜草的綜合管理(IWM)是有害生物綜合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德國拜耳公司是其發起者和倡導者。IWM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首要原則。IWM 包括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物輪作、農事操作和田間衛生管理措施、化學防治多樣性。每個組成部分都能提供廣泛而獨特的防治效果,適用于各種不同的總體策略。IWM的關鍵在于防治措施的多樣性和整合,也就是農業和化學防治的多樣性和多種雜草防除技術的整合。它包括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治措施,不過分依賴單一的措施。IWM中最重要的是化學防治多樣性,指不同作用方式除草劑的合理復配或輪換用藥,避免過量使用單一的活性成分或相同作用方式的不同活性成分。雜草抗性管理已經成為農田雜草防除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