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河北制墨技藝在中國古代工藝史上的地位

2012-04-09 04:37:02林歡
文物春秋 2012年1期

林歡

【關鍵詞】河北;制墨技藝;易水法;和膠技術

【摘要】河北地區曾是中國古代書畫用墨的主產地之一,其制墨工藝前承魏晉,后啟明清,對中國制墨工藝的流傳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了解有關河北制墨的基本發展情況,是研究中國制墨史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本文依據史籍,對河北制墨技藝在中國制墨史上的成就進行了概述。

制墨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河北地區曾是書畫用墨的主產地之一,并在中國制墨史上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經過長期的實踐,古代河北制墨人摸索并總結出一套獨具規范的制墨方法,被譽為“易水法”。早在南北朝時,南齊書法理論家王僧虔便在《筆意贊》中提到了“剡紙易墨”,并贊揚“易墨”“漿深色濃”[1]。宋人晁貫之則稱贊:“易州、潞州之上黨松心,尤先見貴……。”[2]元人陸友著《墨史》三卷,較全面地記載了魏晉至宋金之間包括河北墨工在內的諸多制墨名家,并認為“易水制作之盛,有由來矣”[3]。可見產于易水流域的松煙墨早已名噪一時,無論藝術價值還是商品價值都獨占鰲頭。從總體上說,河北的文房工藝,特別是硯、墨制作,是中國制墨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銜接階段,它不僅對當時蓬勃發展的書畫創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對宋代以后文房用具生產地域格局的基本形成鋪墊了基礎。

然而長時間以來,學術界對于以制墨為代表的河北文房工藝成就缺乏深入研究。相對于明清時期的徽墨生產,河北制墨存在文獻量小,墨工史料多轉述,特別缺少當時人記錄當時事等缺陷。由于書畫墨本身是一種消耗性生活用品,作為工藝品收藏的就不多,再加上至今仍無有效辦法阻止古墨的自然老化與消亡,因此河北古墨的“精良”似乎經不起歷史實證的考驗,至于其“奇妙精絕”似乎更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故而造成現代某些著作往往囿于陳見,對歷史上的河北文房工藝制作的成就視而不見。因此,筆者擬按初步收集的史料,對歷史上記錄的河北制墨技術及其發展狀況略作梳理,這無論對河北文化的宏觀研究而言,還是具體到傳統的文房工藝制作上,都會有些許幫助。

一、河北制墨技藝的改進與創新

唐代以前,中國著名的制墨地區主要分布在山西和陜西境內。自唐末以降,中國產墨的地區以河北易水、真定兩地最盛,名聲也最高。毋庸置疑,河北墨工特別是易水墨工對于唐宋以后徽州墨業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正是古代河北的制墨技藝,加上徽州獨特的自然環境,才書寫了明清兩代徽州制墨的輝煌,進而為中國制墨技術的整體提高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1、制墨原料的變革

墨的品種可分為松煙墨、油煙墨兩大類。松煙墨是我國較早年代的制墨法,據說漢時的墨丸即以“終南山之松”制成,特別是當時扶風■麋的墨非常有名。唐代河東易州(治今河北易縣)和潞州(治上黨,今山西長治縣)的松煙尤見名貴,《通典·食貨典》記載:“易州上谷郡,年貢墨二百梃。”又《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清人陳元龍《格致鏡原》卷36附錄《大唐龍髓記》載:“(唐)玄宗修圖書創集賢院,太府每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但松煙墨的缺點是色彩暗淡,無光澤,即便重用膠漆亦無法彌補。不僅如此,自北宋以來,由于松樹資源的大量開采與使用,以松煙作為制墨原料已屬不易,蘇軾曾感慨“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4],可見當時北方的森林資源已經遭到嚴重破壞。至五代、宋初,易水人張遇繼承并發揚了油煙墨的制造技術,開辟了制墨材料來源的新時代。油煙墨亦作“油煙”,是用油煙等原料制成的墨。此技術在張遇之前已有流傳,但因其燒制過程繁雜,成本也較高,故有“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5]的說法。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是對以往生產實踐的總結、改進和發展。此后,經張遇改進的配方便成為流傳千余年的油煙墨制作的典范,如元代制墨業的特色之一便是油煙特別是桐油煙的使用。盡管元、明、清時期仍有少數文人欣賞松煙墨的內斂素樸,但主要的制墨名家幾乎都是以油煙墨著稱的。

2、和膠技術領千年風范

制墨過程諸步驟中,以和膠為首重。用于制墨的膠料基本取自鹿、牛、馬、魚等多種動物的角、骨、皮、鰾等部位。晁貫之《墨經》認為:“凡膠,鹿膠為上”,“鹿膠”當指鹿角膠而言。膠的功用除可使墨煙粘結成塊,便于使用之外,并具有使墨汁不易產生沉淀、使墨永久附著在紙上的效果。明人方瑞生說:“制墨在煙膠均適,適則契,契則愈久愈堅,堪敵水性。”[6]但是,自古以來解決用膠的最佳比例及兌膠工藝是制墨的一大難題。

中國早期用墨雖然很早便提到了用膠,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墨的形狀并不固定。就目前所見出土文物及文獻記載,秦漢時期的墨皆為塊狀,如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4000多個小扁圓塊的墨粒,每塊直徑不及1厘米[7]。漢代韋誕墨雖有“一點如漆”的美譽,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墨塊應該“寧小不大”[8],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當時的制墨方法無法保證墨品能夠持久膠結,更不易制成稍大的墨塊。另外,宋以前的硯臺多有硯足,尤其是魏晉以前的硯臺多配有硯杵。這些說明一個事實:早期的墨塊體積較小,且容易碎裂,需依賴硯杵將之壓碎、研磨,才能形成便于書寫的墨液,其使用極為不便。

如何使墨、硯的使用更便捷,一直是歷代墨工們探索的問題。直到唐代,墨工祖敏采用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的制墨方法,大大改善了制墨的用膠問題,其所制墨被后人稱為“祖敏墨”,聞名于天下(圖一,1)。傳說他對由朝鮮進貢松煙墨的制作經驗進行過專門研究,又多方取材,采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墨經》中亦載:“古人用墨,多自制造,故匠氏不顯。唐之匠氏,惟聞祖敏。”[9]

縱觀唐宋時期河北墨工的杰出貢獻,多在對膠、和膠技術上有所突破,如張遇、奚鼐、奚鼎、李超、李廷■、張浩、陳瞻、劉寧等人。“凡印方直最難,往往多裂。易水張遇印多方直者,其劑熟可知。”[10]宋代唐州人張浩“膠法甚奇”。宋末真定人陳瞻,其用膠“置之濕潤,初不蒸,則此其妙處也”。真定人劉寧曾于宋宣和乙巳(1125年)春與同行張順較量:“張力言其墨勝劉,劉云:‘無多言,得以試之耳。取二湯壺熾炭熬之,使沸,各投墨一笏煮之。自巳及酉,取視之。張墨已融敗拆裂,劉墨堅如故,叩之瑯然。張乃大服。”[11]由此可知,河北墨工在用膠工藝流程上的新突破已經爐火純青了。

3、配料的改善

中國古代制墨名家為了改善墨品的耐久性、滲透性、色澤、香味、防腐防蛀等功效,還配和珍貴天然藥材等添加物,從而增加了墨品的整體價值。早在三國時期,曹魏韋誕(仲將)便用膠、藥物摻入煤煙,使墨發出香氣。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筆墨》中記其“以真珠一兩、麝香半兩”調合。唐末王君德制墨用酢(醋)、石榴皮、犀角屑、膽礬、■木皮、皂角、馬鞭草等物摻入。及至南唐時期,李廷■用藤黃、犀角、真珠、巴豆等12物摻墨。到了宋代,以張遇為代表的河北墨工對于改善墨、膠氣味的香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由此開辟了制墨用香的新時代。

張遇在中國制墨史上的地位僅次于徽墨鼻祖李廷■,宋人蔡襄即言:“世以歙州李廷■為第一,易水張遇為第二。”傳說他的墨有題“光啟年”者“妙不減廷■”,其“供御墨”應當是供宋廷專用(圖一,2)。張遇在繼承李廷■改進膠劑使用手法的基礎上,改進并固定了“龍香劑”配方,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龍香”墨兼具歷史典故與原料來源的雙重意義。元人陶宗儀引陳子兼《窗間記聞》:“(宋)熙、豐間(1068-1085年)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12]傳說“龍香劑”由唐玄宗李隆基命名,王象晉《群芳譜》記載:“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粉,作御墨,曰‘龍香劑。”[13]又乾隆《山西通志》引《開寶遺事》記載:“景龍初,明皇為潞州別駕。一日,據案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拜呼‘萬歲,曰:‘臣黑衣使者,墨之精,龍賓也。帝命掌記珍藏。及登位,猶取示詞臣,名‘龍香劑。”由此可見,“龍香劑”的出現似乎與李隆基為日后奪天子位而做的準備有著某種聯系,而所謂“以芙蓉花汁調粉,作御墨”的舉動,無非是為其制造受命于天、文治武功的社會輿論。

《墨史》載:“遇亦有二品,易水貢墨為上,供堂墨次之。蘇子瞻云‘射(麝)香張遇墨兩枚,或自內庭得之,以見遺,藏之久矣。制作精至,非常墨所能仿佛。陳無己見秦少游有張遇墨一團,面為盤龍,鱗鬣具悉,其妙如畫,其背有‘張遇射(麝)香四字,語曰:‘良玉不琢,謂其不借美于外也,張其后乎?”又說:“宮中取其墨燒去煙,用以畫眉,謂之畫眉墨。”[14]金章宗(1190-1208年)時期,金宮中仍以張遇的“麝香小御團”為畫眉墨,金代詩人元好問曾有七律《賦南中楊生玉泉墨,墨不用松煙而用燈煤》一首:“……演袖秦郎無籍在,畫眉張遇可憐生。……宮中以張遇屏香小團為畫眉墨。”[15]由此看來,這種“麝香小御團”在金朝的宮廷中多有收藏,因為它香氣濃郁,嬪妃們便拿來做畫眉的高級化妝品了。

“龍香”墨的原料多采用桐油,加上麻油、豬油等油脂,經燃燒成煙制作,又加麝香、冰片(即“腦”,又稱“龍腦”、“龍腦香”)等名貴藥材以及適當的金箔,具有“堅而有光,黝而能潤,舐筆不膠,入紙不暈”的特點,因而自宋元以降,“龍香”油煙墨已經成為文房用墨的代稱。

二、河北制墨技藝對于歙(徽)墨的影響

(一)李廷■被推崇為徽墨宗師

李廷■是中國制墨史上最受推崇的人,他使易水制墨技術在徽州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因而被歷代徽州墨工們譽為徽墨的宗師。傳說李廷■與其父原姓奚[16],曾在易州世代造墨;晚唐時流離南遷,見歙地富庶安定,制墨原料如松材等不虞匱乏,遂定居制墨。李廷■善用松煙制墨,據稱其“選料以松煙一斤,用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和以生漆,搗十萬杵而成”,故有“得其墨而藏者可五六十年,膠敗更調,入水三年不壞”,“其堅如玉,其紋如犀”之說。其墨造型精美,《遵生八箋》中曾載:“李廷■龍紋墨、雙脊墨,千古稱絕。”[17]其所造墨“其堅利可削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數百年,研磨時尚有“龍腦氣”[18]。李廷■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賞識,讓其擔任墨務官,并賜國姓“李”,于是奚氏一變而為李氏。此后李廷■與其兄弟李廷寬、子李承晏皆以制墨擅名江南,并使李墨綿延不絕。

在宋代,李廷■墨贏得了世人的交口稱譽(圖二,1)。宋慶歷(1041-1048年)間,一錠廷■墨可售錢一萬。到宣和年間,李墨更成了珍稀之物,以致“黃金易得,李墨難求”。自“李墨”之后,徽州歷代都有堪稱“二李再世”和“與李氏匹敵”的高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打著李氏旗號,或以繼承“易水法”的名義對李氏制墨進行仿制。陸友《墨史》記載宋代曾有宣州盛氏一族6人,其所制墨“大率如奚廷■樣幕并篆文依歙樣香墨”。據相關記載,僅宋一代,沿襲廷■并歸屬李派的徽墨制造高手有吳滋、潘衡、戴彥衡、高慶和、汪通、高景修、胡智、朱知常等。特別是被譽為“墨仙”的潘谷,雖是繼李氏之后能獨立門派的制墨家,然而他在“李墨”面前頂禮膜拜,始終不忘以李氏之制為圭臬。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了徽墨徹底衰落的民國時期,歷經千年之久。

(二)以“易水法”為基礎的河北制墨技術既是宋元以前中國傳統制墨經驗的總結,也是明清徽墨獨領風騷的起點。

“易水法”自發明以來,成為后世千百年來徽墨制作技術的基本準則,世間也將“廷■ 墨”公認為不可逾越的徽墨制作巔峰。易水法的核心技術在于三點:動物膠的使用;香料的添加;“十萬杵”的搗制。其中以第三點尤為突出。煙與膠相混合后,尚須強力與多次的杵搗,以改變煙粒子的大小和散布的區域,使煙和膠均勻而緊密地結合,不致有離散的煙粒存在。若杵搗不夠,煙膠間的空隙大,不但研磨時墨色不勻,且墨塊易崩裂。前述宋人劉寧與張順斗法取勝的關鍵,即在于其“萬杵耳”。以李廷■或李氏家族為代表的徽派制墨不僅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了“易水法”的優良傳統,還使得制墨的個人行為演變為家庭手工業化的產業。徽墨品種也由唐宋較為實用的單一品類,逐漸商業化而變得豐富多彩。從此以后,以“易水法”為基礎的制墨技術既是對之前傳統制墨經驗的總結,也是后來徽州(宋宣和三年歙州改徽州)成為明清以來制墨中心的起點。

(三)和膠技術的繼續探索以及墨模的大量使用,使得徽墨開始成為真正的藝術載體。

1、歷代河北墨工精于和膠,一直引領時代之先,直至制墨中心的全面南遷。

人們將墨“丸”改稱為墨“錠”,是魏晉以來和膠技術替代以水作粘合劑的傳統制墨方法的反映。據記載,宋代書畫家米芾曾見唐代書家李陽冰所造“供御墨一巨鋌,其制如碑”[19],然從現有資料分析,唐代和膠技術尚有缺陷,此“高逾尺而厚二寸”的巨墨恐為傳說,即便真有此事,其保存時間也不會太長。易水人祖敏對唐代和膠之法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大大改善了制墨的用膠問題。直到北宋,留居本地的河北墨工仍繼續探索制膠技法的真諦。據文獻記載,真定人張滋“善和墨,色光■。膠法精絕,勝江南名手”,大觀(1107-1110年)初,宰相文彥博等人聯名引薦其為國庫造墨數萬斤,由于其墨法精妙,帝大喜,“歲歲加賜錢至三二萬”。皇帝的兩位兄弟皇、越二王曾私出重金請其造墨,并提出“雖百金弗吝”,然被張滋正言拒絕:“滋非為利者,今墨乃朝廷之命,不敢私遺人。”無奈之下二王求助皇帝,宋徽宗才下詔“各賜王十斤”[20]。后世人認為墨上有“宣和睿制”字樣者為張滋所作。又如唐州人張浩,居桐柏山,其墨精致,其墨法在于“膠法甚奇”。

另有真定人陳瞻,北宋末年墨工,其人忠厚,以誠信為本。傳說其制墨以“和膠法”著稱,其用膠“置之濕潤,初不蒸,則此其妙處也”。不僅如此,其墨出售時“每斤止售半千,價雖廉而利常贏余”,雖然售價很低,但是卻受到當時和后人的器重。為其作傳的何■曾收集陳瞻墨百笏,“自謂終身享之不盡”。至宣和年間,陳瞻的墨每斤售價已高達五萬,“比其身在,蓋百倍矣”[21]。陳瞻死后,其制墨法被他的兩個女婿董仲淵、張順所繼承。其中董仲淵對于其岳父的和膠技術有所改進,所制“墨尤堅致”,然“其即死,流傳不多也”。張順則“所制不及淵,亦失瞻法”。陳瞻還有一個外孫胡德,也以制墨為生[22]。

2、和膠技術的進步使得墨品用墨模進行壓制成為可能,歙(徽)墨的質地由此更加堅挺,使用更加便捷,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人的書法、雕刻水準及審美情趣。

從宋人李孝美所著《墨譜法式》[23](又稱《墨譜》)中所列圖譜來看,五代至北宋初期南方的墨錠制作,已經大量使用墨模作范。此間無論南北,諸河北墨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利用雕刻手段,對于其所制墨品的生產工具——墨模進行了較多的藝術加工和創作,使得柔軟的墨塊經過壓制成型,最終晾干變硬。其中尤以餅、條、錘、圭狀等墨形引人注目。這種制作方法流傳至今,仍是展現墨品藝術表現力的不二之選。

收入《墨譜法式》的名墨有:

“李超”款墨。其一為長方形,一面有框,內鐫龍紋,一面亦有框,內為“李超”字樣;其二亦為長方形,一面為橄欖形雙紋框,內“新安香墨”,另一面長方框,內“歙州李超造”(圖二,2)。李超為李廷■之父,傳說中的“李墨”當以李超墨始。李超制墨技藝高超,北宋書法家徐鉉幼時曾得一錠“長不過尺,細裁如筋”的李超墨,與其弟徐鍇共同研磨習字,“日書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盡”。由于李超用膠和捶打技術的高超,以至于此墨“磨處邊際有刃,可以裁紙”,因而后世有人贊曰:“自后用李氏墨,無及此者。”

“奚廷■”款墨:其一為扁紡錘形,一面有橢圓框,內鐫龍紋,一面長方形框,內為“供使奚庭■祖記墨”字樣。其二為長方形,一面為橢圓框,內“遠煙細墨”,框上為葫蘆形框,內鐫“香”字一,另一面一長方框,內有“從前奚庭■”字樣(圖二,3)。

“李廷■”款墨:其一為“握子”狀者,曾被《墨譜》形容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其上鐫有一龍紋,龍后足處鐫“香”字一(圖三,1)。此墨在形狀上既保持了早期人工墨品手攥成型的大致風貌,又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顯得新意十足。

“李承晏”款墨:為笏板形,一面有橄欖形框,內鐫龍紋,另一面有長方形框,內有“歙州供進李承晏墨”字樣(圖三,2)。李承晏為李廷■之子、李超之孫。李承晏雖仍屬于易水人后裔,實為早期歙州墨工。其制墨技藝應為獨門家傳,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其祖、父輩的影響。

五代以來古墨的造型紋飾還屬簡樸。除了墨形的變化之外,墨工在墨品之上標注本人名字、用途、配料等文字的也屢見不鮮。如前所述“李超”墨、“奚廷■”墨、“李廷■”墨等,不僅注明自己的名字、產地以及“供使”、“供御”、“供進”等用途,還皆在墨上注明“香”字,說明此墨品皆加入一定比例的香料,從而保證了墨品的驅蟲效果和收貯質量。

以河北技藝為代表的宋代制墨業,奠定了日后中國制墨業發展的基礎。從近年的出土資料來看,宋代墨品已經具備了明清時期徽墨的基本特征。例如江蘇寶應縣宋墓出土一錠南宋葉茂實的墨品:墨呈長舌形,松煙質,質地較松;墨色黑而亮澤,僅存的下半段上可見模印貼金的“玉”字,殘斷處有隱現的殘字;背面中間陰刻長方框內殘存模印的“實制”二字,其上有“茂”字殘跡,推測應為“葉茂實制墨”[24]。1988年,安徽合肥市郊宋墓出土兩錠墨,其一為“九華朱覲墨”,長舌形,長21厘米,寬處3.4厘米,兩端寬1厘米,厚0.7厘米,重47克。墨面楷書陽文“九華朱覲墨”,背面方線框內裝飾鳳紋,內書“香”字,為宋代制墨家朱覲作品。其二為“歙州黃山張谷墨”, 長舌形,長25厘米,寬5厘米,厚1.4厘米,重109克。墨面中心的內凹邊框內篆書“歙州黃山張谷……”[25]。張谷是張遇之子,屬于南遷易水人的后裔,亦為早期歙州墨工。又1996年,江蘇寶應縣北宋墓出土有“東山貢墨”,墨為長舌形,一面陽文“東山貢墨”,另一面陽文“千歲用墨”,又有“煙細墨”銘,為松煙墨[26]。以上宋代墨品遺物均以墨模范制而成,形制趨向完好,紋飾日益繁復,并出現諸如龍、鳳紋等的圖案,或署有墨家名款,其形制、紋飾均與后世墨品相似。它們又是現存少數幾錠早期中國書畫墨實例,故而甚為珍貴。

(四)早期易水南遷墨工的杰出成就使得“供御墨”于朝廷,成為歷代墨工的人生追求。

關于民間墨品進入宮廷,并將其作為御墨,大體上源于李廷■等南遷易水人的傳說。其實早在唐代就有上谷墨供應官府的記載。據《唐書·藝文志》:“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上谷墨”即易水人奚鼐、奚鼎兄弟二人所制墨。其中尤以奚鼐為佳,其擅用鹿角膠和墨,所制之墨面有光氣,墨上有“光慶”、“奚鼐墨”及“庚申”等字樣。另《歙縣志》載:嘉■(1056-1063年)間,宋仁宗每次在群玉殿宴請近臣,總以“李超墨賜之,曰‘新安香墨”。然而關于李墨進貢的具體情節,遍翻史籍,并無詳述。

就目前所知,有確切貢墨過程記載的宮廷制墨僅限于清代,而民間較為可信的“貢”墨材料出現在元代。如元代河北檀州墨工王仲玄,原出于金代簪纓之家,因遭際戰亂,“后得制墨法,遂居燕都,不三數載,名動縉紳”,不但“累奉旨造墨”,且“每進,上甚嘉賞,賜酒盡醉”[27]。另,“元有朱萬初,善制墨……既以墨顯,又得真定劉法造墨法于石刻中,以為劉之精藝深心盡在于此,必無誤。”[28]后因為所進墨“大稱旨,得祿食藝文之館”[29],賜其為“藝文直長”。朱萬初,江西豫章人,因得到了以劉法為代表的宋金時期真定墨藝的真傳,加上自己的精研勤思,完成了一次南北制墨技藝的融合。后來,朱萬初由技術官員轉為行政官員,累任東陽丞、建寧幕長等職,官運亨通且有所作為。劉法,字彥炬,河北常山人,金代中前期的著名墨工,其制墨過程曾被金代畫家楊邦基錄為《墨史圖》十圖。《墨史圖》雖已不存,但其名目猶在:“一曰入山,二曰起灶,三曰采松,四曰發火,五曰取煤,六曰烹膠,七曰和劑,八曰成造,九曰入灰、治刷,十曰磨試。”[30]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歷史上關于河北制墨技藝發展的記載多為細瑣的資料,但從中我們大略可見河北墨工群體之活動、分布及近千年間中國傳統制墨業的基本狀況。

1、河北墨工為數眾多,其制墨時間跨越近千年歷史。

遍查相關資料,目前可以考證其為河北墨工的有名姓者多達十數人。除前文所提及的南遷易水人李廷■、張遇等外,還有唐代易水人祖敏、李■、李起,宋代易水人陳■和真定人張滋、陳瞻、董仲淵、張順等等。如果從魏晉開始算起,到元代結束,其制墨歷史跨越千年。

2、子承父業、同宗共持的制墨技藝傳承特點,保證了制墨技術在傳承過程中的延續和穩定。

子承父業、同宗共持是河北墨工諸家族在制墨技藝傳承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例如李廷■與其兄弟李廷寬、子李承晏皆以制墨擅名江南。一直到入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李廷■子孫如李文用、李仲宣、李惟益、李惟慶等繼承廷■遺法,使李墨綿延不絕。不僅如此,李廷■在墨業上的成就也是繼承其父李超等人的結果。又如張遇之子張谷、孫張處厚也都是制墨名家。

3、諸家河北墨工的南下,促進了中國制墨中心的南移和制墨技藝的繼續發展。

自漢代以來,中國的制墨產地經歷了由陜西經河北向安徽、江西等地轉移、集中的趨勢。這種趨勢既是自然環境的變化,又與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河北墨工一方面繼承了自漢、晉以來制墨技法的大成,另一方面又經過融會貫通,南遷后結合了歙(徽)州各種特殊的資源,進而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制墨新途徑。

4、宋元時期的河北墨工分為南遷和留居本地兩支,他們分別繼承了唐以前河北制墨的最高技藝,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和豐富其內涵。直至元代,這南北兩支才最終實現交融,從而奠定了明清徽墨的輝煌。

南遷一支以唐末易水人李廷■、張遇為代表,講究以“十萬杵”為代表的“易水法”和原料新配方,開創了徽墨發展的新時代。留居本地的一支則以真定人張滋、陳瞻等為代表,他們在“和膠”技術上的新探索,同樣為日后徽墨制造的技術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而可以這樣說,河北制墨技藝對中國制墨工藝的發展做出了特別突出的貢獻。

————————

[1]引自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18,載《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9]宋·晁貫之:《墨經》,轉引自桑行之等編:《說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

[3][14][18][19] [20] [21] [22][28]元·陸友:《墨史》,載同[2]。

[4]宋·蘇軾:《孫莘老寄墨四首》,載清·馮應榴輯注, 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宋·蘇軾:《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載同[4],卷34。

[6] [10][11]明·方瑞生:《墨海》,載同[2]。

[7]廣州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上),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42頁。

[8]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華書局,1985年。

[12]元·陶宗儀:《說郛》卷31上,載同[1]。

[13]清·《御定淵鑒類函》卷407《花部三·芙蓉二》,載同[1]。

[15]《元好問集》卷9,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6]徽州一直有奚超、奚廷■父子即李超、李廷■父子的說法。然元人陸友卻認為奚、李各為一家:“奚庭■,或曰李庭■,本姓奚,江南賜姓李氏,非也。……居歙者李氏,籍宣者奚氏,各是一族而名偶同耳。”筆者認同前者。詳見元·陸友:《墨史》。

[17]明·高濂:《遵生八箋》卷15《論墨》,載同[1]。

[23]宋·李孝美:《墨譜法式》,載同[2]。本文采用圖版皆引自此書。

[24] 陳晶,陳麗華:《江蘇武進村前南宋墓清理紀要》,《考古》1986年3期。

[25] 胡東波:《合肥出土宋墨考》,《文物》1991年3期。

[26] 李則斌,朱宇,崔建華:《寶應北宋墓群發掘獲重要成果》,《中國文物報》1997年3月9日。

[27]元· 張之翰:《西巖集》卷19,載同[1]。

[29]明·楊慎:《丹鉛續錄》卷12《朱萬初墨》,載同[1]。

[30]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29《贈朱萬初四首》,載同[1]。

〔責任編輯:成彩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片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久久精品视频一|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香蕉网久久| 婷婷在线网站|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婷婷六月天激情| 老色鬼欧美精品| 91色在线视频| 久久男人资源站|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日韩激情成人|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福利片91|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黄色在线网|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八区|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91高清在线视频| 午夜久久影院| 国产新AV天堂|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二三区|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 一级黄色片网|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免费一极毛片|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男人天堂伊人网| 网久久综合| 99久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成人在线不卡| 五月天福利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AV色爱天堂网| 久久黄色小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婷婷六月综合|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午夜综合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午夜天|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影院|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五月天综合| 国产成人91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