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往往滯后于事物的存在。
這個現象在馬華文學的發展中頗為明顯。到底是“華人文學”還是“華文文學”?在學術界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如果是前者,在馬來西亞多元種族的環境下,當地的華人文學無疑包括了馬來西亞華人以華文、英文、馬來文等語言寫作的文學作品。而由于歷史、政治等因素,馬來(西)亞的分分合合,若以地緣劃分,界線也是一直游移的。在人的流動越來越頻繁的今天,跨域的經驗也不斷進入到創作者的生命和書寫當中。
“什么人用什么語言書寫哪個地方(什么人)”的定義方式在馬華文學身上突然變得不適用。
把范圍縮小為華文文學后,我們也發現,華文作為馬來西亞非主流的語種,華文文學的發展存在著結構性的困境,創作者言:那是一種民間行為。但有出版人也指出:雖然馬華文學一直沒有被列入馬來西亞國家文學,卻一直生生不息,也不斷出現很多優秀的作家。似是在夾縫中,文學與文化的韌性和生命力反而變得更加頑強。專題中介紹和受訪的幾位作家,都不約而同地透露著一種突破地域、語言等刻板疆界的企圖心。
創作,畢竟是一個人的修行。閱讀應該也是。
無論要從作品中讀出共鳴還是新奇,接觸經驗以外的文本都是一種有趣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