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山
干眼癥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淚液質或量異?;騽恿W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和(或)眼表組織病變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1]。中醫稱為白澀癥。以眼部干澀和異物感為最常表現,常伴癢感,痛灼熱感,眼皮緊繃沉重,分泌物粘稠,怕風,畏光,視物模糊,流淚等癥狀。其發病率較高,其中以電腦工作人員、上班族和開車族居多?;颊咄荒苷i喿x和工作, 并常影響睡眠。長期之傷害則會造成角結膜病變,并會影響視力。目前西醫多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長期應用人工淚液、瀟萊威、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眼水等藥物點眼,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中醫藥在干眼癥的治療方面有一定優勢,取得了良好療效。本文就近幾年中醫對干眼癥的認識及治療做一綜述。
干眼癥屬于“神水將枯癥”、“燥癥”等范疇。燥為干澀不通之疾。肝開竅于目,目為肝之外候,肝主藏血,主淚液,濡潤肝竅及目。如肝失調和,淚液分泌不足,則目珠失于濡潤,日久則致目珠干燥。腎主藏精,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腎主水,對體內水液的代謝和分布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腎氣虧虛,腎精不足,日久目失津液濡潤而目珠干燥。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和,氣血流暢,則五臟六腑清陽之氣皆能源源不斷的輸注于目,使目得其滋養。若肺之宣降失職,氣機不利,血液澀滯,水液不降,燥傷肺陰則不能上榮于目。五臟正常功能受“燥”所傷,必會導致肺、肝、腎津傷液耗,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而發生干眼。
陳淑惠[2]對100 例干眼患者進行證型調查,認為干眼病病因病機以陰虛為本,導致目失濡養而發病,尤其以肝腎虧虛為主,占36%,然后是氣陰兩虛證占32%,陰虛濕熱證占21%,肺陰不足證占11%。病變臟腑累及肺、肝、腎、脾,尤其與肝、腎關系密切。鄒菊生根據眼科玄府理論,結合五輪、輪臟相關學說推論:結膜上皮中的杯狀細胞、副淚腺和開口于顳上穹隆部的淚腺均屬于玄府,故淚腺分泌減少的中醫病機為肺陰不足,玄府郁滯,津液不輸,郁久化熱,傷津耗氣[3]。王中林等[4]則認為久坐少動,氣血運行失暢,或脾胃損傷,影響津液正常輸布,不能上承于目也會導致干眼癥,提出熱熾陰傷型、痰瘀互結型、陰虛兼痰瘀型干眼癥。張明明等[5]依據氣血津液理論,認為心氣不足,血行推動不利,或心之病變亦可導致精血津液不足而致干眼癥的發生。馬東麗[6]則認為兒童及青壯年肝腎陰虛證型患者較少,而脾虛肌弱、陽氣不足型多見,主張采用益氣升陽大法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很多醫家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將干眼癥分為多種證型,對證治療。燥為干眼癥的重要表現與主要病機。華平東[7]、周秀等[8]將干眼癥分為燥傷肝陰證和燥傷肺陰證,傷肝陰者治以養肝補腎潤燥,傷肺陰者治以生津潤燥,清宣肺氣。桂勤標[9]將干眼癥分為肺陰不足型與肝腎陰虛型,前者治以生津潤燥、清宣肺氣;后者治療以補益肝腎、滋陰養目。郝小波教授辨證治療本病則除了分為肺陰不足與肝腎陰虛型以外,還有陰虛夾濕型[10]。溫蘭雙[11]分濕熱蘊結、肝腎陰虛、脾虛失運3型治療。劉鋒祥[12]分肺陰不足型、肝腎陰虛型、脾虛氣弱型、虛火浮越型4型。高衛萍等[13]分肺陰不足、陰虛濕熱、氣陰兩虛3型。眾多醫家治療干眼癥主要還是分為肝腎陰虛以及肺陰虛為主,這也正符合中醫對干眼癥病因病機的認識。除此以外,也有夾濕、濕熱、脾虛、虛火浮越等證型出現。提示醫家在實際臨床中不要只一味的從肺、肝、腎入手治療,而要綜合考慮,辨證論治,方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確定證型的前提下,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針對某一證型的專方專藥,療效顯著,值得推廣。田月娥[14]發現干眼癥者以氣陰兩虛居多,故而采用加味沙參麥冬湯治療,患者服用后可改善局部及全身癥狀,且能促進淚液分泌,促進病變的角膜修復,療效滿意。何慧琴等[15]采用活血健脾法治療痰瘀互結型干眼,以鬼針草、赤芍、紅花、茯苓、懷山藥等為主方。丁光杰[16]認為慢性結膜炎及瞼緣炎所引起的蒸發性干眼癥具有熱證性質,在采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及潤爾樂滴眼液滴眼,典必殊眼膏凃雙眼的基礎上,加服中藥黃連羊肝丸一周,第二周僅以黃連羊肝丸維持。經14天治療,療效、顯效時間以及伴發體征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周婉瑜等[17]認為肝腎陰虛肝之陰液不足是干眼癥之病因,故治療應以滋養肝腎、生津潤燥為法,采用滋陰潤目湯(熟地30 g、生地20 g、麥冬15 g、枸杞子15 g、石斛15 g、玄參10 g、菊花10 g、鬼針草10 g)治療。葉曉群[18]認為干眼癥的病機為肝腎陰虛、津液不足、燥熱內生、目失濡養,故以益氣滋陰潤目湯治療干眼癥,以圖“陽中求陰”。處方: 太子參30 g、生地10 g、麥冬10 g、當歸20 g、生黃芪20 g、白茅根15 g、白芍10 g、知母10 g、杭白菊10 g、石斛10 g、葛根15 g、銀柴胡10 g。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針對干眼癥的一些固定藥味與劑量的經驗方。根據李傳課教授經驗方制成的滋陰明目丸對陰虛型干眼治療效果滿意[19]。鄭杰[20]采用潤目湯聯合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干眼癥患者,處方:密蒙花15 g、菊花20 g、石斛20 g、桑椹子15 g、望月砂15 g、枸杞子20 g、熟地20 g、女貞子20 g,療效高于單純運用玻璃酸鈉滴眼液。薛紅權[21]自擬滋陰潤目方(生地黃、當歸、白芍、沙參、枸杞子、桑椹、黃精、黃芪、牡丹皮、菊花、地骨皮)治療。姚靖等[22]自擬潤目湯藥(天冬15 g、麥冬15 g、人參10 g、五味子10 g、玄參10 g、薄荷10 g、天花粉10 g、生地20 g、黃芪10 g)治療并配合麥冬、枸杞子、玄參、菊花、生地等開水沖泡熏蒸雙眼和淚腺部位。李凱等[23]應用中藥潤目靈(鬼針草、枸杞子、菊花)治療干眼,發現對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且能促進淚液分泌、延長淚膜破裂時間,促進角膜病變修復。來曉娟[24]跟隨司曉文教授運用經驗方潤燥明目湯煎服并配合局部熏蒸法治療電腦干眼癥,藥用:草決明20 g、菊花12 g、石斛18 g、生地15 g、白芍15 g、丹參9 g,頭兩煎內服,第三煎熏蒸患眼。經驗方都是各醫家在臨床中長期的實踐中提煉出的精華,值得他人借鑒,但在借鑒時需仍需要注意根據病人個體情況,合適的證型用合適的驗方。
針灸是中醫學的一朵奇葩,具有非常獨特的療效。針灸治療干眼癥一般首選眼周腧穴為主,除眼周穴位以外,還常根據辨證配以不同的穴位,或進行遠近配穴。高衛萍等[25]取睛明、攢竹、絲竹空、瞳子髎、太陽、合谷行針刺治療缺淚性干眼癥,與西藥治療療效相當,且在增加淚流量、延長淚膜破裂時間方面效果優于外用淚然眼液治療。龔嵐等[26]選?。呵缑?、攢竹、陽白、絲竹空、太陽、四白、合谷、太沖、光明、三陰交、風池穴針刺治療本病,療效顯著。何慧琴[27]將本病分為兩型,熱熾陰傷者,取四白、迎香、曲池、合谷、三陰交治療,痰瘀互結者,取四白、血海、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照海進行針刺。劉慧瑩等[28]針刺治療本病,遠近配合,近穴取睛明、攢竹、四白、絲竹空;遠穴取養老、合谷、三陰交。除單用針刺外,還往往針對復雜病因,采取綜合治療,配合雷火灸、按摩等治療。陳陸泉[29]采用含艾葉、桂枝、降香、白芷、丹參、青葙子、菊花、決明子等明目養血中藥的雷火灸治療本病,取穴攢竹、魚腰、瞳子髎、太陽、四白、睛明等,并配合按摩眼周腧穴及淚腺。魏立新等[30]采用針刺局部和遠端相結合的方法,穴取睛明、攢竹、太陽、曲池等,配合無煙灸溫灸,結果針灸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針灸組治療前后淚液分泌量、BUT、癥狀評分、視功能評分及淚液鏡分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藥物組僅癥狀評分、淚液鏡分級治療前后比較有差別。
除中藥口服,針刺治療等主要治療方法外,醫家也在探索其他治療方法。李潔[31]運用中藥柴胡注射液加生理鹽水噴霧治療老年性干眼病,與局部點潤舒滴眼液治療相比較,療效高于對照組。李民堅[32]則采用熏蒸療法,用野菊花6 g、秦皮6 g、黃柏6 g、薄荷6 g、桑葉6 g、紅花6 g砂罐水煎,趁熱用厚紙筒一端罩住藥罐,另一端對準患眼,熏蒸眼部,每日2次,每次15分鐘,如此治療,效果明顯。侯曙紅[33]認為眼部穴位按摩能舒經活絡,調和氣血,血脈通利,精血濡于目,用穴位按摩結合西藥滴眼治療視疲勞干眼癥。秦小燕等[34]采用敷眼貼敷貼于眼部10~20分鐘每天1~2次局部治療視疲勞、干眼癥患者。結果干眼癥狀緩解,是一種有效的對癥處理方法。
中醫對干眼癥病因病機的認識比較深入,而在此基礎上,無論是辨證論治還是針對特定證候的專方、驗方,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的針刺研究以及中藥熏蒸、按摩等方法,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顯著改善患者癥狀,對各實驗指標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說明中醫藥治療干眼癥有一定的優勢。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節,不僅調節了患者免疫功能,而且很可能調節了激素分泌、神經系統的協調性等,從整體上改善了患者的淚液分泌,抑制淚液的蒸發。但其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其遠期療效仍待進一步觀察。
但中醫藥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研究還存在以下問題:(1)大多報道為個人經驗和臨床觀察,缺乏統一的辨證論治標準,數據可信度難以保證;(2)缺乏科學的療效評定標準,主觀的評價較多,缺少客觀指標的標準,給臨床療效的評價造成了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3)科研設計不夠嚴謹,隨機對照試驗較少,大規模、多中心的循證研究幾乎沒有。
中醫藥治療干眼癥的療效確切,但目前研究多為小樣本,且技術指標不統一,以后需向更高一層的科研目標靠近,采用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也將會使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同時,在進行臨床研究的同時,更多的開展實驗研究,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深入研究本病的發病機制、其病理生理狀況、預防以及治療。并將動物實驗結果轉化為臨床可用的知識,為干眼癥治療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
[2] 陳淑惠.干眼的中醫證型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
[3] 董志國,張殷建.鄒菊生老師治療干眼癥經驗總結[J].西部中醫藥,2011,24(7):33-34.
[4] 王中林,何慧琴.干眼癥中醫分型規律初探[J].江蘇中醫藥,2005,26(5):14-15.
[5] 張明明,莊曾淵,謝立科.干眼病的中醫辨證思路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9):1493.
[6] 馬東麗.益氣升陽法在眼科雜病中的運用[J].北京中醫藥,2008,27(10):776.
[7] 華東平.白澀癥的辨證論治[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4,14(3):166-167.
[8] 周秀.辨證論治干眼癥80例[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3):40-41.
[9] 桂勤標.中醫藥治療干眼癥63例[J].江西中醫藥,2008,39(5):43.
[10] 張彩霞.郝小波教授辨證治療干眼癥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5,37(4):23-24.
[11] 溫蘭雙.辨證治療眼干燥癥體會[J].河北中醫,2010,32(11):1698.
[12] 劉鋒祥.干眼癥的辨證分型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0):60-61.
[13] 高衛萍,楊瑛,陸綿綿.辨證論治水液缺乏性干眼癥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信息,2010,27(1):80-82.
[14] 田月娥.加味沙參麥冬湯治療干眼癥52例[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43(5):62.
[15] 何慧琴,王中林.活血健脾法在干眼癥治療中的作用[J].江蘇中醫藥,2005,26(12):37-38.
[16] 丁光杰.黃連羊肝丸配合西藥外用治療蒸發過強性干眼癥57例(114眼)[J].江西中醫藥,2008,39(8):44-45.
[17] 周婉瑜,李越虹,寇秋愛.滋陰潤目湯治療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6,16(4):202-204.
[18] 葉曉群.益氣滋陰潤目湯治療干眼癥30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8,24(5):70-72.
[19] 彭抿,李傳課,喻干龍,等.滋陰明目丸治療陰虛型干眼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8):478-479.
[20] 鄭杰.潤目湯治療干眼癥3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2009,37(3):76-77.
[21] 薛紅權.中藥治療干眼癥60例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10):1296-1297.
[22] 姚靖,王佳娣.中醫治療干眼癥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9):143-144.
[23] 李凱,王育良,高衛萍.中藥潤目靈治療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的臨床療效[J].國際眼科雜志,2009,9(11):2116-2117.
[24] 來曉娟,司曉文.潤燥明目湯治療電腦干眼癥6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87.
[25] 高衛萍,王健,張燕.針刺治療缺淚性干眼癥31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7,39(6):41-42.
[26] 龔嵐,孫興懷,馬曉苑,等.針刺治療干眼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觀察的初步研究[J].中華眼科雜志,2006,42(11):1026-1028.
[27] 何慧琴,王中林,胡紅莉,等.針刺對干眼癥患者淚膜的影響[J].中醫藥通報,2004,3(4):36-37.
[28] 劉慧瑩,彭清華,姚小磊,等.針刺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9,19(3):148-150.
[29] 陳陸泉.雷火灸治療淚液缺乏性干眼癥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8):585-588.
[30] 魏立新,楊威,王宏才,等.針灸對干眼癥淚液分泌影響的療效評價[J].中國針灸,2010,30(9):709-712.
[31] 李潔.中藥噴霧治療干眼癥3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4):38.
[32] 李民堅.中藥熏蒸治療干眼癥70例[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7(4):24-25.
[33] 侯曙紅.穴位按摩治療視疲勞干眼癥200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4,44(18):143.
[34] 馮春明,黃加蘭.敷眼貼治療視疲勞、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