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敏
腘動脈陷迫綜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是一種先天性腘窩軟組織解剖異常,使腘動脈受到擠壓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性疾病。以腘窩的異常肌肉、纖維素等壓迫腘動脈為特征。此病少見,缺血癥狀多不嚴重,因而被延誤診斷。隨著現代影像技術進步以及動脈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普及,診斷率明顯提高,手術治療被認為是治療本病的最佳方法。我院2009年6月—2011年3月采用肌纖維松解術聯合血管重建術治療7例腘動脈陷迫綜合征病人,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本組7例,男5例,女2例;年齡20歲~35歲,平均29歲;均為單側,左側3例,右側4例。病程20d至1年,平均5個月,7例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間歇性跛行癥狀;2例在運動中突發小腿肌疲勞,軟弱無力;2例出現靜息痛;1例表現出慢性缺血性急性發作癥狀;2例伴腘動脈瘤。7例均無冠心病及糖尿病史,3例有吸煙史,1例有高血壓病史。臨床分型:PAESⅠ型2例,PAESⅡ型3例,PAESⅢ型2例。術中行肌切除2例,行肌切除+靜脈旁路移植3例,行肌切除+動脈瘤切除+靜脈移植術2例。術后隨訪,病人恢復情況良好。
2.1 術前護理
2. 健康史評估 重點評估病人是否存在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及吸煙史,以上疾病可影響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及術后患肢恢復功能。評估病人對疾病的了解以及治療的期望值。術前半小時核對病歷與病人手腕帶信息,核對病人檢查結果以及備血情況。
2.1.2 心理護理 因多數病人思想負擔重,情緒低落,對疾病不了解及經濟承受能力等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術前應向病人及家屬講解相關手術過程及先進的技術水平和醫療設施,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向家屬及病人講解疾病的嚴重性及處理方法、手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輕其心理壓力,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治療。
2.1.3 患肢護理 術前1d進行皮膚護理,嚴格備皮,下肢及會陰部毛發全部剃除,囑病人注意患肢保暖,穿柔軟、寬松的內褲,避免因長期血運不良引起的皮膚完整性受損[1]。
2.1.4 疼痛護理 早期病人可以使用血管擴張藥物或者是中藥治療,對疼痛劇烈者可以使用曲馬朵100mg肌肉注射或者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
2.1.5 功能鍛煉及飲食指導 鼓勵病人活動,每天行肢體抬高運動,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平時進清淡飲食。指導病人戒煙戒酒,給病人講解吸煙與疼痛的關系及吸煙的危害性,因煙中的煙堿和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縮、血流減少,加重缺血。
2.1.6 常規護理 包括按醫囑術前使用抗生素、床上大小便訓練。對于糖尿病病人應控制空腹血糖在10mmol/L以下,高血壓病人應嚴格控制血壓在140/90mmHg(1mmHg=0.133 kPa)以下。
2.2 術后護理
2.2.1 病情觀察 執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常規護理,持續心電監護、低流量氧氣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監測病人意識、生命體征,觀察患肢遠端皮膚溫度血運、色澤、感覺、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觀察切口情況,若發現有紅、腫現象及時處理,根據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加強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但禁用熱水袋熱敷,以免加重患肢耗氧及防止燙傷。保持足部干燥、衛生,穿柔軟、透氣的鞋襪,注意保暖[2]。
2.2.2 移植術后應嚴格限制肢體活動,同時保持正確體位 避免患肢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可在腘窩墊一軟枕,禁止過度屈曲、伸直及受壓,避免擠壓、扭曲人工血管。術后1周可指導病人進行輕微肌肉伸縮活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自體血管移植術后3d應協助病人床上坐起,1周后協助病人離床活動。人工血管移植需1周后協助病人坐起,2周后協助病人離床活動。以防止人工血管吻合口破裂及出血[3]。
2.2.3 藥物護理 為防止繼發血栓形成,術后常規給予抗凝、溶栓、祛聚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阿曲加班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鈣、東菱迪夫、低分子右旋糖酐、華法林等,并常規使用抗生素及營養神經藥物。用藥期間觀察全身有無出血傾向,如鼻出血或牙齦出血、傷口滲血或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根據用藥時間,定時監測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時間,如有異常應報告醫生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和間隔時間或酌情給予抗凝藥物,以預防出血[2]。
2.2.4 引流管護理 術后切口處放置皮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隨時注意觀察,避免受壓、扭曲、打折、移位和脫出,同時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量。如在短時間內流出大量的鮮紅色血性液體,應立即通知醫生緊急處理。
2.2.5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①骨筋膜室綜合征:術后病人若出現小腿前方驟然劇痛、小腿嚴重腫脹、皮膚呈青紫色、壓痛明顯,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常提示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予以處理。②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術后指導病人正確臥位,避免過度屈膝活動,以免吻合口愈合前出血。繃帶包扎松緊適度,避免影響血運。同時加強患肢的觀察,若出現肢體遠端皮膚蒼白、足背動脈搏動弱、疼痛劇烈時,常提示有栓塞或血栓形成,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常用阿曲加班注射液20mg加生理鹽水10mL以2mL/h微量泵持續泵入,持續5d~10d;纖溶酶300U加生理鹽水250mL靜脈輸注;血栓通1g加果糖500mL靜脈輸注。病人可以下床走動后,可口服丙酮芐羥香豆素鈉5mg~15mg,口服制劑和阿曲加班應同時使用5d~7d,使口服抗凝劑發揮作用,凝血酶原時間升至正常值的1.5倍~5.0倍后,凝血國際正常化比值(INR)穩定并大于2.0后停用阿曲加班,口服制劑時間6周至6個月 。③感染:自體人工血管移植術后并發感染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因此,預防術后感染尤為重要。護士應遵醫囑正確使用抗生素,嚴格無菌操作,傷口敷料應保持清潔、干燥,更換敷料時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感染。密切監測體溫變化,體溫超過38.7℃,給予物理降溫或者藥物降溫治療。
2.2.6 健康指導 出院后避免久站久坐,平時活動時穿彈力襪,休息時抬高患肢,做足背伸屈運動。肥胖及血液黏稠的病人易導致血栓形成,應指導合理膳食、合理用藥,多進低脂、低鹽、纖維素豐富的飲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戒煙戒酒,少喝咖啡和濃茶,注意睡眠。生活規律,適當體力勞動,保持良好心態。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來醫院復查出凝血時間和了解腘動脈血流情況。
腘動脈陷迫綜合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隨著CTA的普及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診斷率明顯提高;經檢查確診后若無血管等疾病,可以立即開展肌切除及血管重建術,治療效果非常明顯。本組7例腘動脈陷迫綜合征病人術前通過責任制小組與病人溝通,消除了病人的思想顧慮,均能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術后正確體位及休息活動、藥物正確使用和良好的生活護理,使病人患肢缺血癥狀改善明顯。7例病人出院時遠端動脈血運良好,出院后隨訪6個月均已恢復勞動和工作,各項臨床癥狀和體征未出現,復查體檢結果顯示狀態良好。
[1] 陳光,王琦,王嘉桔,等.腘動脈擠壓綜合征四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7,22(6):470-471.
[2] 胡德英,田蒔.血管外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268.
[3] 侯培勇.胭血管陷迫綜合征[J].臨床外科雜志,2001,9(5):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