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景瑞
結節性紅斑是一種真皮脈管和脂膜炎癥所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疾病,多見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認為該病與鏈球菌感染和藥物反應有關[1]。主要表現為:小腿伸側的紅色或紫紅色疼痛性炎性結節,病程一般約6周左右,但亦有長達數月者,常可反復發作。中醫稱之為“瓜藤纏”、“濕毒流注”、“梅核火丹”等,兒科并不常見。馬融教授長期從事兒科臨床及科研,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療各種疑難雜病有獨到見解,治學嚴謹,學驗俱豐,學術上注重實效,不尚空談。筆者有幸侍診于旁,獲益良多,現將馬融教授運用犀角地黃湯治療結節性紅斑驗案1則,整理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患兒,男,13歲,2011年2月16日初診。患兒3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持續高熱,最高39.3℃,伴咳嗽。在當地醫院經常規抗炎退熱治療后,咳嗽癥狀好轉,仍持續低熱38.2℃,雙下肢脛骨前有紅色結節,直徑2~4厘米,自覺疼痛,雙側對稱分布數目達8個,遂去天津兒童醫院就診,全血細胞分析示:白細胞12.73×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3%、淋巴細胞百分比18%,血沉(-),風濕因子(-),考慮診斷為“結節性紅斑”,口服阿奇霉素、地塞米松片,靜脈滴注喜炎平注射液,具體用法、藥量不詳,口服中藥湯劑治療癥狀有所好轉,熱退斑消。此后兩年中平均20天或1個月癥狀反復一次,表現為低熱38.4℃,雙腿紅斑如前,現患兒輕微咳嗽,雙下肢紅斑結節,口服地塞米松片0.5 mg,每日1次。為求中醫治療于2月16日專程來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國醫堂就診。
馬融教授診查后發現患兒平素易外感,嗜食肥甘,脾氣暴躁,口渴,大便干,2~3日一行,多夢,舌紅,脈弦數。中醫診斷為:瓜藤纏,證屬:血熱瘀滯,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處方:黃芪30 g、大青葉10 g、炒枳殼10 g、柴胡10 g、 前胡10 g、荊芥穗10 g、黃芩10 g、甘草6 g、水牛角片先煎10 g、牡丹皮10 g、當歸10 g、蟬蛻6 g、白鮮皮15 g、地膚子15 g、白茅根15 g、夏枯草15 g、藕節炭10 g、生地黃15 g、生大黃5 g。20劑,水煎服,日1劑,每日2~3次。囑患兒應忌口羊肉、牛肉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停服西藥。
患兒初起外感發熱,最高達39.3℃,由于外感沒有及時得到疏解,進而入里化熱,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抵邪能力不強致使熱入營血。熱入血分,一則熱擾心神,則多夢;二則熱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經,溢出脈外,離經之血留阻體內又可出現發斑;三則血分熱毒耗傷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濃稠,運行澀滯,漸聚成瘀,故為結節,舌紅而干。此際不清其熱則血不寧,不散其血則瘀不去,不滋其陰則火不熄,正如葉天士所謂“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治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法。故馬融教授用犀角地黃湯化裁,涼血清心而解熱毒,使火平熱降,再佐以涼血止血之白茅根、藕節炭,使熱消血寧。黃芪配伍生地黃,黃芪味甘,益氣健脾,《本經逢原》謂其“能補五臟之虛,瀉陰火,祛肺熱”。生地黃甘苦而寒,能養陰涼血,兩者相伍,補而不膩。
2011年3月9日二診,自述無發熱、咳嗽,斑色變淡結節縮小,大便一日一行,稍干,睡眠好轉,口渴,舌紅,脈弦。上方減柴胡、前胡,加金銀花15 g、連翹10 g、生石膏20 g。20劑,服法同前。二診血分熱漸清,遂加入金銀花連翹等輕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熱轉氣”之意,營分血分同清其熱,犀角地黃湯逐漸加減化裁為清營湯。
2011年3月29日三診,自述無發熱、紅斑結節消退,現患兒大便不干一日一行,口渴,舌紅發干,脈數。上方去大黃、蟬蛻、白鮮皮、地膚子,加防風20 g、知母10 g、麥冬10 g。20劑,服法同前。三診患兒大便好轉,又因兒童脾胃虛弱,大黃不易久用,遂去大黃,加入知母麥冬實乃清熱養陰,患兒久病必然熱邪傷陰,熱以漸退遂伍以養陰,待熱清退之時加入防風,有防止“關門留寇”,固護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之意。
2011年4月18日四診,自述無明顯不適,大便正常,無口渴,多夢等癥狀,舌稍紅發干,脈數。遂去大青葉、白茅根、藕節炭,加黨參10 g。20劑,服法同前。四診熱已清血已寧,遂去涼血止血之品,加入黨參也是養陰助氣之意,固護患兒衛表防止外邪侵襲,再囑多食清淡少納肥甘厚膩方可預防本病反復發作。
2011年5月7日五診,自述無明顯不適,遂服原方兩月余。
2011年7月10日六診,家長代述無發熱及發斑癥狀,其余狀況良好,患兒已三月余未發病,其間并未斷藥,遂停藥。囑平時飲食清淡,秋冬季節嚴防上呼吸道感染,如有發熱發斑及時就診。
結節性紅斑之病因,大多醫家認為是外感濕熱邪毒,或恣食肥甘厚味,蘊化濕熱,留滯筋脈肌肉所致。一般認為其病機是濕熱毒邪,遏閉營血,營熱內蘊,發于肌表。治療常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法。馬融教授認為小兒體質特點跟成人大有不同之處,兒童先天稟賦不足,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于本病往往纏綿難愈反復發作,所以治療要根據患兒體質加減用藥。千萬不能只強調邪氣而忽視正虛。馬融教授認為本病發于小兒多是一個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的病癥,小兒營衛失調,腠理空疏,外感風濕熱毒,或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辛辣厚味,致使濕熱內生,耗陰動血,經脈痹阻,致使氣血陰陽逆亂進而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所以瘀熱互結、氣陰兩虛實乃本病基本病機,據此病機馬融教授確立了涼血活血、清熱解毒、化瘀散結、益氣養陰的治療大法。治療時要特別注意扶正與祛邪的關系。急性發作期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為主,兼以補氣養血,緩解期以益氣養陰為主,兼以解毒散結。此乃標本兼顧之良法。一味使用涼血清熱之品,雖可圖一時之功,但長期療效卻不甚理想。尤其小兒要慎用寒涼,故馬融教授在犀角地黃湯之上加減并加入黃芪且重用到30 g,目的就是防止過于寒涼傷及小兒臟腑,馬融教授偏愛黃芪,其一黃芪益氣托毒,鼓動血行,為瘡家圣藥,其二據現代醫學報道,黃芪可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并有抑菌、利水消腫作用[2]。急性期過后特別要注意后期的滋養固護,而且既要重視局部情況,又考慮整體病變。如此治療,則藥證絲絲入扣 ,終獲痊愈。
參考文獻
[1] 王光超. 皮膚病及性病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665-666.
[2] 吳發寶,陳希元.黃芪藥理作用研究綜述[J].中藥材,2004,27(3):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