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王 輝
(寧安市水務局,黑龍江寧安157400)
GPS RTK(Real Time Kinematic,實時動態)能夠適時提供流動站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目前,GPS RTK技術主要用于地形測量的碎步點采集、施工放樣等。由于影響GPS測量質量的因素很多,分析RTK測量在工程測量中產生誤差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無疑對提高測繪成果的質量會大有好處。
GPS RTK觀測中存在的誤差主要有:
1)與衛星有關的誤差。包括星歷誤差,衛星鐘誤差,相對論效應等。
2)與傳播途徑有關的誤差。包括信號的傳輸,電離層延遲,對流層延遲、多路徑傳播產生的周跳等。
3)與接收設備有關的誤差,主要是接收機誤差。鐘差,天線相位中心的偏差等。
對測量的影響包括4個方面:
2.2.1 作業的環境影響
在GPS RTK測量過程中,作業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基于GPS系統的原理,接收機收到來自不同衛星信號的質量,對準確定位起到絕對性的作用。其中最有威脅的是物體的遮擋。如山體、建筑物、樹冠等等,因此,良好的作業環境,成為不可忽視的條件。
2.2.2 轉換參數的影響
WGS-84坐標系到地方坐標系的轉換參數計算,這時RTK測量實現實時提供坐標和高程的重要環節,而坐標轉換參數的確定誤差是RTK作業的主要誤差源之一。
2.2.3 數據通信傳輸
RTK作業的特點和優勢在于操作靈活,作業半徑較大。但是對數據通訊的信號依賴程度較高,由于數據信號的衰減問題,也會使測量成果受到影響。
2.2.4 人為因素影響
RTK作業人為因素會帶來直接的影響,重要的是測量人員要進行必要的培訓,增加熟練程度,正確進行操作。如:基準站數據要輸入準確,流動站采集數據時接收機天線要保持垂直,否則會降低測點精度,觀測時間要在較好的時間段進行等。
堅守誤差應對的措施包括6個方面:
目前求解轉換參數,通常采用的是七參數法和三參數法,無論采取哪種方法,求解轉換參數應當考慮以下3個方面:
1)已知公共點應盡可能選擇在測區的四周及中心。均勻分布,位置合適,能有效控制測區內的測量精度。
2)坐標轉換參數的精度與選用的已知點坐標精度密切相關,參與坐標轉換的已知點WGS—84坐標和地方坐標都需要具有滿足測量需要的較高精度。
3)坐標轉換參數的精度和準確性,應進行必要的檢核。
綜合以上,各種產生誤差和影響RTK測量的因素,應該在實際的GPS作業中加以充分的重視,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避免和減少誤差影響。
數據傳輸的條件比較復雜,在RTK作業中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減小傳輸信號的衰減影響,一方面要增強通訊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應考慮采取以下4點措施:
1)提高基準站天線架設的高度。
2)使用高增益天線。
3)流動站到基準站的距離要在合理范圍內。
4)必要時采用網絡通信技術。
保證數據系統的暢通,是RTK作業取得成功的基礎。
RTK測量,基準站的設置非常重要,將直接影響到RTK測量的質量。為避免多路徑效應的影響,基準站的設置要遠離大功率無線電臺,變電所、高壓線等,遠離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臺、電視臺、微波站等),附近不應有強烈反射衛星信號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
基準站的設置應有利于測區工作的開展,基準站位置應視野開闊,交通方便。基準站及數據鏈電臺發射天線必須具有一定高度。
基準站作業受到周圍環境干擾影響時,會對流動站測量產生直接的影響,甚至無法固定。此時應及時改變RTK作業頻率或遷站。
為避免RTK測量結果出現粗差,RTK作業時必須對測量結果進行必要的檢驗。
檢驗方法包括3個:
1)是對已知控制點進行檢測。
2)不同的基準站對同一點進行檢測。
3)不同的流動站對同一點進行重復檢測。
由于GPS RTK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同一測區,可能會有相同的GPS接收機在同時工作。RTK測量工作中可能會接收到其他的GPS信號,此時也能進行測量和固定,但是可能產生錯誤的測量結果。應注意外部其他測量信息的影響,避免錯誤發生。一般情況下測量手簿會有短暫信息提示,測量工作中應及時利用已知點進行檢查校核。
RTK測量作業人員應該進行專門培訓,流動站測量作業時,要集中精力,如果采集數據的瞬間不是固定解,記錄的測點數據精度就不可靠。采集數據時要保持接收機天線的垂直,否則會降低測點精度。
GPS RTK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控制測量、數字地形測圖、工程放樣等測繪領域是測繪技術起到了革命性的發展,機打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總結GPS RTK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使RTK技術的應用更加完善。
[1] 安忠得,陳光宇,李新立.基于GPRS網絡的GPS RTK系統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7,35(3):169.
[2] 武新宇,等.GPS(RTK)在圖根控制測量工作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6,34(6):44-47.
[3] 許兆華,李紅,劉文.GPR RTK技術在依蘭丹青河電站測量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7,3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