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偉宏
(湘潭縣水務局 湘潭市411228)
湘潭縣自1958年開始,相繼修建了石壩口、中路鋪、花石、印子山、上石壩5座中型水庫,都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水利設施。5座水庫總庫容為8 513.6萬m3,有效庫容6 743.5萬m3,設計共灌溉農田1.22萬hm2(18.27萬畝)。水庫建成投入運行幾十年來,為灌區農業生產、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工程運行時間長,年久失修,灌區渠系、建筑物千瘡百孔,管理單位收入少,經費無保障,工程效益逐年衰減,水庫面臨著難以為繼、難以支撐的局面。面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需要我們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樹立新的水利理念,探索新的管理辦法,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促進水庫灌區可持續發展。
5 座水庫灌區地處湘潭縣中南部丘陵區。建庫前灌區農田平均抗旱能力不到30天,建庫后,增強了受益農田用水,抗旱能力大大提高,抗御了1972年、1978年夏秋連旱90天,1986年夏秋連旱120天的大旱,并取得了大旱之年豐收的佳績,顯示出了工程抗御旱災能力。隨著運行年久,工程老化失修,管理維護難,發電、養殖等綜合經營收入減少,農業水費收取難,管理維護經費十分困難,工程效益下降,灌溉面積逐年減少。據2010年統計,5座水庫實際灌溉面積0.85萬hm2(12.8萬畝),僅為設計灌溉面積的70%。灌區尾部在平水年份都難以灌到水,遇上干旱年,受益鄉鎮、村干部上陣護水送水,耗費相當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仍有部分面積受災。
5 座水庫興建于20世紀“大躍進”、“學大寨”兩個時期,其中印子山水庫是1972年由小(Ⅰ)型擴建為中型。建設時因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工程標準低,質量差。壩體、壩基滲漏,放水涵洞漏水。大壩安全鑒定中心鑒定,5座水庫均為Ⅲ類壩,屬病險水庫。一方面2005年前,大壩帶病運行,汛期限制蓄水,工程漏水量大,減少水庫蓄水量約800萬m3。另一方面引水工程效果差。上石壩水庫控制集雨面積17.43 km2,其中外引 3.5 km2,引水渠長 7.6 km,現有 3.8 km出現滑坡,渠內淤塞嚴重,多年未正常引水,引水量不到設計的1/2。中路鋪水庫集雨面積16.57 km2,利用印子山水庫干渠作引水渠,由于管理不到位引水量不足。第三水庫蓄水管理工作滯后,沒有科學調蓄天然來水。由于上述原因,汛末水庫蓄水量56.4%的年份低于控制水位庫容,處在控制水位以下運行,水源保障水平明顯偏低。
5 座中型水庫設計有干渠19條總長209.3 km;支渠105條總長379.96 km。修建時由各受益鄉鎮民工施工。當時鋼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缺乏,資金又少,工程質量差。原設計有的支渠至今沒有動工修建。渠道多為繞山而行,渠水流程長流速緩慢,淤塞、滲漏嚴重;泄水、分水涵閘漏水量大;渠道設施完好率不到50%,渠水有效利用系數約0.35。近10年來,雖對嚴重漏水的渠段進行了混凝土襯砌,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滲漏問題。尚有干渠138.3 km,支渠213.96 km沒有做防滲處理。毛渠、斗渠共約1 020 km更是老化失修,行水困難??购灯陂g經常出現下游灌區斷水。灌區用水緊張,卻有大量渠水流入涓水、湘江。
由于受“重建輕管”思想的影響,水庫灌區的管理工作落后于形勢發展,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表現在:對民生水利理念認識不足;水資源管理存在盲目性;工程運行維護的管理體制不適用;管理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無保障。鑒于此,水庫管理工作局限于“就水管水”。水庫科學調度是一項空白,任其自然,不是蓄水不滿,就是洪澇成災,吃了不少苦頭。灌溉用水管理,要水就開閘,有水放到無水止。經常出現渠道上游有水下河,中游搶水爭水時有發生,下游尾端放不到水的現象,致使灌溉面積萎縮。水庫蓄水不能保障抗旱用水,灌溉用水缺少計劃節約和有序進行,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關系灌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水利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過程中,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給水利工作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高工程效益,推動水庫灌區又好又快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政策、靠改革、靠嚴格的管理制度、靠水利科技的支撐。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
從2005年冬至2008年冬,5座水庫相繼進行了除險加固,原有險情得到了治理,為水庫按設計蓄水提供了保障。但是,水庫病險是動態的,治理了舊險,往往又可能出現新險。
安全監測是管理工作的耳目,要建立水庫大壩安全監測與運行管理系統。目前,5座水庫均已設置了大壩位移、沉陷、浸潤線觀測設施,要有專人按規范定期觀測。樞紐泄水、輸水建筑物在汛期還應增加測次。日常檢查不能馬虎,應付了事。觀測資料應及時整理分析,發現異常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并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決不能任其釀成潰壩災難的發生。貫徹執行《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水庫大壩定期檢查監定辦法》。積極推進水庫管理法律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建設。
工程續建配套,要做好全面規劃,實現科學立項,考慮當前,立足長遠發展。5個灌區要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0.36萬hm2(5.4萬畝),超過設計效益目標。一是要完善工程配套,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對環山繞行彎道多渠線長的支渠,采取截彎取直,縮短流程。對原有設計沒修建的干、支渠進行續建。解決分水涵閘啟閉不靈活、漏水、難于管理的問題。灌溉66.67 hm2(1 000畝)以上的支渠閘門,采用自控裝置,解決長流水。二是搞好渠道防滲工程建設。省委要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達到這一目標,可增加灌區用水量1 200多萬m3,相當于增加一座中型水庫,其效益是可觀的。防滲主要工程措施是將干、支、斗、毛渠全面做混凝土防滲襯砌。對土質差、漏水量大的渠段采取土工膜防滲,混凝土護面的方法。三是建設一批采用噴灌、滴灌、小管出流等高效節水技術的節水示范區。要下大決心,下大力氣加快解決好灌區“最后1公里”堵塞問題,促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
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推進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步伐。堅持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資金投入問題。各級財政要千方百計保證水利建設資金的投入。同時,按照規劃整合項目,項目整合資金的原則,采取以獎代補,先干后補的辦法,充分調動農民投資投勞的積極性。
水庫管理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和先進的管理辦法,在湘潭縣中型水庫還沒有打開局面,是一個軟肋。水庫灌區要發展,要提高工程效益,必須更新觀念,打破陳規,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謀劃發展的科學思路。怎樣提高水庫供水能力和保證率,怎樣使有限的水資源為灌區農民謀取最大利益,需要水利科技支撐,需要我們積極探索,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用先進科學技術,武裝和改造傳統水利工作。采用先易后難,整體推進方法,實現科學管理。
(1)開展水庫科學調度,克服蓄水盲目性。
水庫調度是運用水庫的調蓄能力,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應用科學技術知識和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調節控制庫區的天然來水,達到除害興利的目的。汛前依據氣象部門提供的中長期雨量預報,制定科學可行的年、月調度運行方案。在調度運行中,要嚴明紀律,尊重科學,排除干擾,確保經批準的水庫調度運用計劃的實行。對本年度可能出現的干旱和大汛作出預報,做好抗災預案和對策準備。
調度計劃實行中,要根據雨情、水情的變化,對調度計劃及時調整。進行降雨逕流相關及峰量相關分析,完善優化洪水預報,提高預報精度,延長預見期。實施中如遇豐水年,充分利用水能發電,少棄水,或提前泄洪減少洪峰流量,以減輕對下游的洪水危害。如遇干旱年,早采取防旱措施,以蓄水抗旱為主。通過強化洪水管理和實施全面抗旱,確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根據湘潭縣中型水庫集雨面積情況以實行多年調節為宜,絕不允許放水捕魚。
結合當前正在實施的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搞好水庫通訊預警、水、雨情測報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利用自動雨量站,自動水位計盡快實現水文要素監測長期自記,數字存儲,自動傳輸和處理。提高水文監測和預報精度。建立洪水風險管理制度,防治利用相結合,提高洪水資源利用水平。
(2)搞好灌區用水管理。
灌區用水管理,直接關系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效益,灌區農民利益,應盡最大努力保證灌溉用水,降低用水成本和抗旱成本,確保增產增收,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一是管理所應與鄉鎮水管站、渠系員結合組成一個統一的服務到位的管理體系。并注重調動各級各部門聯合管理灌區的作用。健全灌區代表會、管委會,履行計劃用水,安全行水,處理用水糾紛職責。同時,為適用新形勢,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用水戶協會。二是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完善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制度,使管理行為都有章可循。實行流量包段,加強用水配額和計劃管理。分水涵閘定時定量供水,按不同需水季節供水到支渠,渠系員接水后進行輪灌,使灌區均衡受益。幾十年來行之有效的管水方法,如“長藤結瓜”、“四結合”、“五統一”及“上游照顧下游,下游想到上游”等團結抗旱措施,應繼續運用。三是要加強量水工作。在包段分界處設量水站,支渠進口設置量水堰,完善計量手段,以滿足行政區界水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要及時向用水戶公布已供水量,做到心中有數,促進節約用水。四是要大力發展節水型灌溉,因地制宜地發展集雨節灌,降雨時水庫關閘蓄水,引水灌塘、灌庫。
(1)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5 座水庫共有在職職工82人,2008年5月,湘潭縣完成了管理體制改革,管理所定性為事業單位,定崗、定編、定人得到落實,確定純公益性人員38人,準公益性人員44人,并明確了純公益性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全額預算由縣財政負擔;準公益性經營性人員自收自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人員基本經費得到了落實,解決了單位后顧之憂,穩定了管理隊伍。但是,現有人員總體素質不高,技術力量不強,人才缺乏,是一個很薄弱的環節。提高管理隊伍職工綜合素質,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是把工程建設好、管理好的基礎,是提高工程效益的重要環節。中央和省委對水利隊伍建設高度重視,提出要培養和造就一支具有“獻身、負責、求實”精神、素質優良的水利人才隊伍,以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我們必須:一是引進人才。招聘一批大學水利專業畢業生,引進一批具有水利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的人才。二是不斷提高在職職工文化和專業素質,加強在職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選拔一批基礎好,熱愛水利事業的人到大專院校進修學習??h水務局要大力開展人員培訓,舉辦水利工程設計、施工、防汛搶險、水利管理、計算機運用等培訓班,不斷提高職工業務能力,工作能力。建設一支懂技術、會管理、能戰斗的水利人才隊伍,為保證工程長期發揮效益,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2)大力發展綜合經營。
水庫有比較優良的水土資源。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一水多用綜合經營,發電、養魚、種植、林業、加工不斷得到發展,擴大了工程效益,增加了經濟收入。
水利工程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后,人員基本經費得到了落實。準公益經營性部分職工實行自收自支,經費來源靠多種經營和水費征收。職工收入要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水庫要發展,需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綜合經營必需高度重視。要充分利用水庫水土資源和場地優勢,開拓思路,廣開門路,大力發展。要實行對外開放,引進人才,技術、資金。開發旅游業,深層次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等產品,多方位實現水庫增收。